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艺术资本报道>> 正文

中国书画名家杜道同艺术人生访谈录

企业报道  2014-07-25 14:50:54 阅读:
核心提示:中国书法是一门变幻莫测的艺术。其丰富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千年积累流传下的字体本身之韵律美感,也在于不同的书写者自身所赋予它的生命律动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特色。

  中国书法是一门变幻莫测的艺术。其丰富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千年积累流传下的字体本身之韵律美感,也在于不同的书写者自身所赋予它的生命律动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特色。从相异的书风中对书者之性情亦可窥一斑。如,欧阳询素来谦慎,一丝不苟,故欧体平正,结构严谨;颜真卿则文武双全,曾疆场驰骋,故颜体凝重,率性宽博;宋徽宗赵佶柔弱善感,故字体收敛中见婉约纤媚,细腻华美;毛泽东胸怀豪情,刚毅坚决,故毛书雄霸,纵横潇洒。诚然,书写者之风格特色的呈现,也依彼时之时代精神的影响。时值当今,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腾飞,在全球经济浪潮的席卷下,中华民族早已从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安享意境中被生拽入以速度著称的“快餐时代”。而书法这种“慢文化”时期的实用交流工具也逐渐变成国人修身养性的陶然之物了。

杜道同

杜道同

  现今书者特色,并不可以流俗于“快”之奇绝,应具“闹中取静”心性所作之深邃,才可称为佳品。当事务缠身,想要拥有一个潜心创作的幽静环境成为奢侈时,对书法的酷爱会促使书者内省到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专注。心无旁骛会让其感受到性灵净泉之甘甜。当今能乐享这一境界的书家,就有中华·山东东岳书画院顾问、山东省将军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观赏石协会理事、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淄博市书画艺术交流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淄博市博雅书画院名誉院长、被称为中国甲骨文榜书第一人——杜道同先生。

  杜道同先生字仁龙,1964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源县。从小学时期接触到书法课程的一刻开始,他就被这种黑白交融的艺术深深吸引。虽然当时家中并没有好的经济条件来支持他继续学习,但他一刻也不曾停止过以心之笔一遍遍勾勒着汉字优美的曲线。直到11岁那年的新春佳节,杜道同用借来的笔和墨挥毫为家人和邻居写下春联,让他对书法的痴迷情怀体会到了“久旱逢甘霖”的快意。从此,他便再也没停下过自己的笔墨人生。

  沉实心境 快意笔墨

  杜道同先生的书法启蒙于楷体,然真、草、隶、篆均有涉猎,后又潜心练习榜书和隶书。而楷体,榜书和隶字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平正,博厚和透力,都需要进行笔耕不辍而“衣带渐宽” 的苦心修习才能悟得书中三昧,到达炉火纯青之功力。

  杜先生回忆道:“当时,在工作之余,我常习不辍、心揣手摹、心无旁骛、心系于一,有时早晨三点起床,一直练到上午十点,明显感觉累了才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真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

草书: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

草书: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

  对中国书法的学习,书圣王羲之在《笔法论十二章》中提到“启心”和“观形”两个概念,启心者,即从凝神静虑中预想字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在神思中构想字体之筋脉相连,使意在笔先;观形者,并非按图索骥之模仿,而是捉摸笔法的使转和运作,以及笔画之间的转折承接;最终到达落笔的实践。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研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不能轻率,更不可躁进而急求新变,须要亦步亦趋地踏实,致远之宁和心境。以参透前人笔意为基石,再作自我逸格之拓延。杜道同先生自参加工作之日起便开始练习隶书,一练就是十年之久,在十年沉潜的研索中,他把楷书、隶书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楷、隶变体的书风。当时,杜先生所在单位的制度牌、宣传标语、内部职工办公室等地挂的书法皆来自于这种别具一格的“杜氏书体”,观之另有一番情趣,也得到广泛认可。

  在杜道同先生的习书过程中,不得不提起的,是他的二哥杜道胜。杜道胜先生是中国金文大家、著名书法家,也是杜道同先生书法艺术生涯的引路人和指导老师,杜道同先生成就卓著的甲骨文榜书就深受杜道胜先生金文榜书风格的影响。从2003年开始,杜道同先生受二哥启迪,开始了对甲骨文榜书和草书的专门研习。

  或许,书法对杜道同的深层吸引是来自于那种被誉为刚正不阿象征的黑白分明之凛然正气。在当时,杜道同先生的家庭是“烈属”又是“军属”,从小受军人熏陶的他自然而然就把军人的血性和品格溶于性情。而甲骨文的古朴拙厚和榜书的宽广恢弘正与他性灵深处的稳健和包容之德相互契合,再经过长期体悟临池,便升华出力透纸背的不朽之作。

  观杜道同先生甲骨文榜书,融合了金文书法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之特点,而他对甲骨文的理解,实践和追求,并不在于“形似”的描摹,而是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作为书法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而是将其中的韵律和古质糅合到笔运当中,再以榜书的磅礴气势,雍荣大度及舒博壮健来体现笔墨。即会让观者感到从一种沉郁久远的浩瀚历史中升腾起的,若泰山压顶般的恢弘气势,亦如容纳万物之宽仁博厚的天地山川的胸襟。

  杜先生说:“创作甲骨文榜书,需要凝神聚力,就像练气功一样,精力一不集中,就会散气,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创作甲骨文榜书,对我自己外露、直爽的性格是一种约束,自身急躁的情绪能得到收敛。当然创作隶书也有类似的功效,但很难与大气磅礴的甲骨文榜书相比较,近几年我已很少再写隶书。”

  如果说杜道同先生把军人的坚毅,正气和博大彰显在其榜书雄浑特色中的话,那么,军人挥洒热血的激情豪迈就是杜道同遒丽酣畅的草书寓意。因为自身性格率直、豁达,杜道同先生自小就特别喜欢草书。曾认真临摹过张芝、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赵佶、赵孟頫等几十位大家的草书字帖。他认为,通过草书创作可以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彻底释放,减轻工作、生活的压力。其中,他最喜欢怀素、赵佶的草书作品。

  怀素草书,自由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如壮士拔剑之动人神彩,“狂来轻世界,醉裹得如真”“骤雨旋风,变幻无穷”的怀素风范曾给予杜先生深刻的启迪和震撼。杜道同草书作品,虽然笔法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但其却中少有飞白,字体多显丰润,通篇虽有张,怀,赵之风范,却不落于前人窠臼。能在沉实张驰中极尽外拓洒放之豪情,对笔力的控制以及情绪的收放都游刃自如。

  淡泊致远 集大成者

  对于杜道同先生而言,从事书法艺术创作是一门终生事业,他始终契而不舍地在磨砺和探索,这样经历,不仅是他克服困难、升华艺术的过程,更是陶冶情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我从事书法艺术创作,不为名利,只求形成自己的风格,并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人民群众说好才是好,能做到这一点我就心满意足了。”杜道同先生这种面向群众、继承创新的思想难能可贵,很值得提倡和发扬。

甲骨文榜书:真水无香

甲骨文榜书:真水无香

  “深夜书房练字,累了闭目休闲。微风吹上我的脸,惬意充满心间。窗外蛙声一片,星星不停眨眼。布谷鸟鸣响耳边,此时创作无憾。”这是杜道同先生创作的《夏夜练字》词,从中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书法已成为其人生不可或缺、并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无限乐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杜道同先生始终都以淡泊致远的心境精研书翰,在不断集成的先贤遗迹中广采博收,并在与时俱进中研索创新。著名书法家、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将军书画院院长刘国福将军,曾对杜道同的甲骨文榜书大加赞赏,他曾伸着大拇指说:“好,有气势,了不起,真乃大家!”,并因此邀请杜道同担任山东省将军书画院副院长。

  有书法界权威文章评价说,杜道同的草书作品,充分吸收了历代大家的丰富营养,形成了自己气势连贯,洒脱飘逸的风格。

  杜道同先生认为:“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书法艺术的优秀成果,将其融入时代的土壤,不断创新、完善,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如果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味地临摹,不去求新求变,中国的书法艺术就缺乏生命力,就难以有新的发展。”

  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展览并获奖,入选“盛世中国”书画界最具贡献人物,与书法大家沈鹏老师合集出版了《中国书画两大家作品鉴赏》,出版有《杜道同书法名片》。

  除此之外,杜道同先生还热衷于收藏,他收藏了大量的瓷器、奇石、根雕、书画等,特别是文革瓷器的收藏、鉴定,是国内集大成者。他创作的诗词,音律和谐,通俗易懂,其《凡人心声· 杜道同诗词选集》收入了其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360首诗词,并已结集出版,并多次被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他主编的58万字的《新世纪安全教育启示录》,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如今的杜道同先生,依然孜孜不辍于伏案笔耕,细细揣摩于书法精髓。相信,他的书艺人生也将在不止研索的道路上绽放得更加灿烂辉煌!(记者:杨丹菲)

更多专题
人生不断有起点

当我从自家存款中拿出2万元交给华亭家园的房东时,当我在那一纸房屋租赁合同上签上我的名字时,就知道一切...

到达曙光之巅

曙光已经登上了国产服务器第一品牌的舞台。历军表示,这一不同寻常的变化,是曙光专注高性能服务器研发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