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质量认证助力产品提升

企业报道  2014-07-24 09:13:49 阅读:

  质量认证作为对产品质量、企业保证能力实施的第三方评价活动,在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并已成为世界各国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贸易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手段,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愈加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和国外企业大批涌入、我国企业要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其作用尤为重要

  □刘北辰/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规模发展迅猛,每年新增加的投入相当可观。但是在生产、流通等领域,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其核心问题则是产品质量不高。虽然大型、国有和三资企业产品质量整体上要好于中小型、集体、乡镇企业,但仍有部分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生产过程中不良品率问题突出。我国产品以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居多,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销售屡禁不止。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就是要以实现两个转变为目标,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入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加效益。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则是强化质量管理,使企业的质量体系能够不断有效地运行。实践证明,质量认证作为对产品质量、企业保证能力实施的第三方评价活动,在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并已成为世界各国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贸易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手段,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愈加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和国外企业大批涌入、我国企业要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其作用尤为重要。

  有助于企业质量观念的树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将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平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就是质量。质量认证最终目的是促进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形成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这一目的体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两种不同质量意识与观念的转变。首先,是从产品经济的“符合性”质量观,转变到商品经济的“适用性”质量观;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从符合标准和提高合格率的小质量范围,转变到商品的结构、功能、款式、品种、包装、价格、安全、可靠、遵守合同、售后服务和不断优化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大质量范围上来,以“富有魅力的质量”来适应市场与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要。其次体现了全面、全方位的质量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要求,既包括产品形成过程的质量,也包括管理全过程的决策质量和经济质量,以“让顾客满意”为目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能够力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时刻想到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备品与备件供应是否充足,问题的处理是否及时周到,切实为用户提供全过程与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服务等于企业长远利益”的观念。这种实物质量与价值质量的统一,恰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客观要求。第三,体现了“国际型”和“竞争性”质量观。质量认证是一项国际通行的评价制度,也是我国惟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质量监督制度。随着市场向国际化的发展,企业的质量管理也要按国际惯例运作,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依据是等同于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这样有助于产品质量及质量管理向达到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方面努力。

  能有力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

  从认证的发展进程看,由最初的产品认证至目前实施的质量体系认证,反映了世界各国对产品质量问题的一个基本共识:技术和管理都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仅有技术和技术规范而没有建立和健全的质量认证体系,技术规范是难以确保实现的,产品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总结了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基础上,经过近10年的努力,于1987年正式发布的系列国际标准,它使世界范围内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领域中有了共同的语言。这个系列标准是国际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质量认证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如此之快,其内因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作用,其外因则是全球商战质量竞争的加剧以及世界经济格局中区域性竞争的激化。认证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质量认证制度不可能得到实行。这是由于:其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企业之间必然产生信任与否的问题,如何取得买方的信任?早期的办法是第二方进行审核。西方国家的大采购商要想发出订单,先要派出质量保证人员评价卖方的质量体系。这种出之于第二方审核的需要,促进了第三方认证的产生与发展。其二,政府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必然要对市场行为加以干预,要强调对某种市场秩序加以规范。计划经济调控的是企业,直接干预企业就可达到目的;而市场调控的是市场行为,生产与否是企业自己的事。但是其产品有没有标志或能否在市场上流通,必须要经受市场的考验。这就要求有一个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权威机构作出公正的评价,即市场的运作需要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评估方式。随着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化、规范化,质量认证应需而生,并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质量认证使企业管理行为由“人治”实现了向“法治”的转变。因为按照ISO9000要求,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以及所有负有质量责任的员工,都有严格的程序文件来规范其在各项质量活动中的行为,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实现从厂长经理直至每个员工行为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是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和技术合作的通行证

  随着经济规摸的扩大和经济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国际市场上垄断与竞争愈加激烈。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贸易集团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统一壁垒。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又以非关税壁垒替代关税壁垒作为贸易保护的新的主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正式运行后,涉及标准化领域的贸易技术壁垒TBT在非关税壁垒中的比重变得日益突出,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障碍。为了适应国际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发布了ISO9000系列标准,从而把世界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统一起来,成为GATT中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统一协调、消除技术壁垒的依据和共同遵守的准则。只有在等同或等效采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开展的各国质量认证才能获得世界上的普遍承认。另外据统计,在世界贸易中,因质量认证不一致而造成的技术性壁垒竟占25%左右。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互认与认可制度,也就成为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估和监督的惯例。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依据本国的科技优势,利用技术壁垒作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认证就是其中一项措施。如欧共体成员国规定,凡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商品,必须有欧共体标准化委员会的认证合格证书;同时还作出规定,从1995年1月起,电器产品没有质量认证和“CE”标志的产品禁止进入欧洲市场。

  是企业保护和发展品牌的最有效途径

  1.从质量认证运作过程看,质量成本管理是ISO9000体系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所进行的质量管理活动而支付的费用和由于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损失之和,它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企业质量成本约占销售额的l%至2%,我国多数企业在5%左右。加强质量成本核算、分析与控制,可使内部故障成本降低,适当增加预防成本投入,也可使成本得到降低。另外,质量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科学地选择最佳质量水平,可使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不合格损失得到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企业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

  2.从质量认证产生的效果看,在社会效益方面,一是可指导需方选择供方。即需方能够在市场上从取得认证的企业中选择供方,以认证标志作为采购商品的指南,使用户和消费者能在正确可靠的质量信息的指导下参与消费经营活动,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二是减少大量社会重复检验费用。据国外资料统计,质量认证后可减少80%的重复检验工作量。在经济效益方面,由于实行质量认证,提高了企业信誉,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就有可能获得国际上具有权威性认证机构如BSI、LII、QMI等机构的认证注册和认证标志,并享受一定的免验、减税、优价等优惠政策。因为ISO9000的每项要求即贯穿着“预防、改进、经济、效率”的思想,因此其所获得巨大效益是长期的。

  3.从对实施名牌战略的作用看,对于具有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和企业,国家固然有一定的法律保护措施,但这是一种被动的保护。欲保住它,既不能让人假冒、更不能被别人拒于国门之外,质量认证无疑是保护和发展名牌、使企业主动保持名牌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更多专题
科学发展成就的富饶之地

太行山是富饶的。亿万年前,地裂天崩,沧海桑田。深埋于地下的原始森林在高压与高温下演化成沉甸甸的乌金,...

移动管理现王者?

面对应用热点不断浮现的移动管理新天地,用友移动谋求领导者角色,而如何跨越方便、易用、安全、省钱这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