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少年来,平凡的小人物对成功的伟人心存敬畏,一直认为: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不是凡人。
然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认为:一个普通人只运用了他能力的10%,还有90%的潜能可以挖掘。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米德则指出人只使用了自身能力的6%。前苏联学者伊凡认为:“如果我们迫使头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就会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来,完成几十个大学的必修课程。”
这些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事实:每一个人都不平凡——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宝藏,关键是你如何发掘。我们都知道,人生不过几十载光阴,许多人一辈子寻寻觅觅,而最初的梦想经不住岁月的洗刷永远被埋葬在梦里,到头来只感叹去日无多、时不我待……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生命太短暂,通向梦想的路程太遥远!“缩短路程,提前达成梦想”这是渴求成功的心声。国际励志大师陈安之以自身的成功范例向我们做了完美的演绎: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方法正确。“这,充满诱惑力!怎样去做?”
《自己就是一座宝藏》这本书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真理:快乐和财富都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而不是外界环境。而成功者都是勇于为自己负责任的人,要成功就必须把焦点真正放在开挖“自己”这座“宝藏”上。
如何开挖自己深厚的潜能宝藏?这里我感悟到最重要的一点:学会问问题。“成功者并非比你聪明,而是比你会问更好的问题”。问问题是我们每天都经历的,究竟成功者是如何提问的呢?陈安之在书中给出了一个模板——问问题的信念和步骤:
信念:任何问题的发生必有其目的,并且有助于我。
问句一:这种状况对我有哪些好处?
问句二:现在的状况还有哪些地方不完美?
问句三:我现在愿意做哪些事,以便达到所需要的结果?
问句四:我从现在开始即将不再做哪些事,以便达到想要的结果?
问句五:我现在如何做这些事,并且享受过程?
这些问题就是成功者每天必问必答的,当然,除了会问问题,更重要的是马上行动且坚持不懈。一个人通过不断地问问题设定了自己的目标,但是只有设定目标是不够的,还要采取有效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你会如何实现目标呢?——每天进步1%!太少吗?NO!凡事贵在坚持。把点点滴滴的进步累积起来,这样日复一日,几年之后你的变化是自己都想象不到的。这就是激励的力量,就是潜能的发掘!
此前我们曾提到,人的潜能是可以发挥到极致的。让我们看看陈安之是怎么做的——我总是尽量把每一天当成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迎接。我对拥有的事物心存感恩,我对我的工作充满热情,我以爱心、关怀来接受每一个人。在每晚就寝前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在今天当中我学习到哪些东西?”第二:“在今天当中有哪些事情可以更进步?”第三:“今天我享受了生命中的哪些过程?”我深深的感觉到:实现目标、实现理想都很重要,但是过程更重要。没有把握住过程,即使是到达目的地也是没用的。
“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天,弥足珍贵的一天,每一个人在此时都会竭尽全力去完成未完之事,尽管生命进入倒计时,但还是会追求完美。这就是一个成功者每天对待生命的态度。所以,陈安之说:成功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是人的一种思考模式,是人生活的一种方式。
也许我们要改善的地方很多,也许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成功之路。但是我们要坚信,“假如我不能,我一定要;假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因为我们拥有一座宝藏——我自己!
太行山是富饶的。亿万年前,地裂天崩,沧海桑田。深埋于地下的原始森林在高压与高温下演化成沉甸甸的乌金,...
面对应用热点不断浮现的移动管理新天地,用友移动谋求领导者角色,而如何跨越方便、易用、安全、省钱这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