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陕西省委、省政府结合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确立了“壮大民企、富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三民方针”,并由此制定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催生中小企业群,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工业化创业”的“新工农联盟”发展战略。日前,记者从“和谐奋进新陕西”之中小企业采风团获悉,这一决策被该省中小企业家和农民形象地称为“民营、民富、民心”的“三民工程”。
据了解,陕西省的乡镇企业目前已实现了规模总量、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社会贡献、农民增收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的新突破,2005年该省乡镇企业共支付劳动者报酬210.12亿元,使全省农民人均达到75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2006年上半年,陕西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已发展到92万个,从业人员423万人,新增小企业1.5万个,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当地各级政府带动下,陕西省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已经由简单的原材料加工逐步向专、精、特、新和深加工领域转变,该省的18个国家名牌和308个陕西省名牌产品,多数是由中小企业制造。一批产业在这些名牌的带动下在全国打响了“陕西造”的良好品牌,银桥牛奶、金鸽瓜子、东岭集团、海升果业、社会水泥、黑牛机械等品牌叫响全国各地。企业开拓市场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民走上富裕之路。陕西临潼周边8万农户依靠给银桥集团养奶牛发了财,一头牛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多元;中国第一苹果汁加工企业陕西海升集团,除了每年带动当地近10万户果农创收8000万元以上,还拉动相关产业经济增量2200万元左右;资产过亿的陕西兴包集团董事长彭晓宏,带领陕西兴平市丰仪乡彭家村村民打深井、架电路、学技术,历时9年,让村里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1200元增加到5100元;而位于陕西宝鸡市的东岭村,在东岭集团负责人李黑记带动下,如今家家住楼房、人人有分红,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每户资产超过100万元。
采访中,陕西东岭集团董事长、东岭村支部书记李黑记告诉记者,内地中小企业要崛起,新农村建设要取得突破性发展,道路只有一条——村民联合、村企合一,只有这样,中西部的民营企业才能快速发展起来,新农村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据悉,陕西省目前正在讨论通过《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为该省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陕西省代省长袁纯清表示,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扩大财源、增加税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制定该办法尤其重要,非常必要,中小企业和从业人员看见这个法规,会感到有了真正“保护神”,无形中就是极大推动。他强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在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上要解决好四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大支持力度。主要是财政要花钱,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支持,并整合现有资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研究把政府资金、社会资金、金融支持结合起来,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中小企业进入高素质发展的轨道。三是创造良好环境。杜绝对中小企业的“吃、拿、卡、要”。对中小企业要保护权益、少收费、降低门槛,加大服务力度,给他们发展的空间。四是理顺管理体制。按照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科学设定、理顺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