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反映我国战争题材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的一个时期。其中,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大决战》中宏大的场景和壮观的场面把战争的激烈悲壮和军人的凌云豪情发挥到极致,让观者振奋。影片也因出色的表现获得了诸多奖项殊荣。此后,《大战宁沪杭》《大转折》《惊涛骇浪》《敦煌》等影片相继问世,无一不在国内乃至国际电影界获得奖项荣誉。
孙永印
一部影片的制作,如果说导演是统帅,演员及其他工作人员是兵将,那么电影美术师就是影片意境得到最终传达的灵魂人物,其艺术造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述那些获奖无数的影片中,担此重任的,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艺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第十七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获得者,八一电影制片厂美术师——孙永印先生。
孙永印先生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电影美术师,更是一位才情卓著的浪漫画家。1954年,孙永印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当时家中有一个在美术学院上学的哥哥,幼年时期的孙永印便常有机会去看哥哥画油画,画笔与纸布触碰而幻化出美轮美奂的画面引领着他天赋中不断升腾起的艺术灵感,让他陶醉于游目骋怀的浪漫遐思中,滋养着他本就丰富的内心世界。渐渐地,孙永印似乎对自然万物有了一种特殊的感应,从天地山川,溪河树草,甚至一个平常的微笑,亦或一次蝶鸟的翻飞,他都能从中触碰到生命之美。而他的创作生涯也正是因碰触到一个半掩于土的青花瓷片而被真正“开启”。
从细腻柔思到波澜壮阔
在孙永印先生的艺术生命中,“触碰”似乎是个关键词。在孙先生早期的作品里,大都以表现柔婉平和的诗意画境为多,他的创作灵思仿佛一条潺潺游动的溪泉,避石而走,流畅通达。直到与“岁月”的第一次握手,才让他平缓的心泉在历史的旷阔中泛起些许涟漪。
沉积二 尺寸:150X180cm 布面油画2001年
年轻时的孙永印先生曾有过“打麦场”的经历,这种农忙时的劳动场景在他看来却充满“麦舞飞扬”的诗情画意。在田间地头,他偶然躬身发现了半露于土的一件青花器物,出于好奇,便慢慢把它挖出来,原想会是一个整器,却不想是个残品,于是,一阵失望的落寞情绪随之而生,但又伴随着一种沉甸甸的难以名状的忧伤感怀。这次看似平常的经历,却让他第一次“触碰”到了岁月的沧桑和厚重。在之后的创作中,孙先生都会把这种体会融于神思。在其优秀油画《青花瓷》系列作品里,各种青花器物半出于土,黄土的沉浑与青花发色形成强烈对比,对土色厚重的强调,使在斑驳土沁中的青花纹饰被衬托得更加艳丽夺目。然笔者仔细观之,发现孙先生对每一个青花瓷片的颜色均有浓淡,明暗的处理,且汇集有不同器型的各种部位以及纹饰,有的非常精细,有的却显粗糙。创作者似乎不仅仅是想把以光感和色块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展于人前,更想把对时间和岁月沉淀出来的那份沧朴和隽永完美雕刻。这份细腻的神思侵透着孙永印追求极致的艺术精神,更渗透着一种百折不挠的专注,让他能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绘画与电影两个不同领域艺术的完美融合。
“电影是流动的画面,绘画是静止的画面,美术师不能像画家那样去随心所欲地设计画面,要根据剧本的内容和镜头的需要来设计场景还要和摄影师之间有很好的沟通,否则构想就有不能付诸实施的危险。所以,要让浪漫美术和实用美术有机结合是电影美术师的工作职责。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完成电影和绘画之间的融合。”
电影美术师需要把拍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充分地考虑,入职八一厂以来,从人物造型到场景设计和搭建,都是孙永印先生的具体工作。凭借自己天生的艺术灵性和其擅画的优势,以及不懈探索,很快就适应了这份原本对他充满神秘感的工作。拍摄每一部电影,对孙永印先生来讲,无异于是经历着一次次惊涛骇浪的人生旅程。如果说景致与故事是虚构的,那么,在影片中倾注的情感和身临其境的那份澎湃之情却是真实动人的。
众多战争题材电影的拍摄,不断激发着本是军人出身的孙永印的男儿血性。对历史和战争的反思,无形当中在他的内心沉积起厚重块垒,似乎随时在等待着迸发的时机。一次偶然机会,孙永印先生有幸目睹了兵马俑挖掘现场,这次经历狠狠“触碰”到了他的艺术性灵,使他那沉郁在历史壮阔中的万丈豪情被全面“引爆”。于是,一个崭新的油画题材应运而生。
“我当时就感觉到一种凝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直积压在心里的情绪突然之间就释怀了。我就觉得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找的表达载体。紧接着,就是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孙永印把秦俑的肃穆凄壮或置身于奔腾狂啸的黄河彼岸,或安放在萧瑟悲凉的大漠丘壑。或凝思于断车残驹的黄沙之岭…… 在他所绘的秦佣系列作品中,黄河,黄土,黄沙承载着历史的苍凉,他让秦俑置身其中,似乎想让滚滚黄河的咆哮卷走那些烽火连天,哀鸿遍野的苦难岁月;让厚厚的黄土把争鼎逐鹿的硝烟和野心蓬勃的欲望深埋永葬;让漫漫无边的黄沙随风带着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散落到希冀和平的山野。不论是搏杀在历史的长河,还是把哀思寄托于茫茫天地,孙永印笔下秦俑的表情总是凝重而肃然,他们似乎在用冷峻而僵硬的身心控诉着战争的残忍和无奈。《沉积》、《破土》、《红墙》、《死生之地》、《黄河祭》等优秀作品都沉淀下了历史的永恒。都把孙永印对战争的感怀,对和平的向往淋漓抒发。这些把西画的技法和中国悠久历史完美融合的作品,让观者驻足,使思者体悟。
在绽放中镌刻永恒
多年专注的研索和实践让诸多荣耀纷至沓来。孙永印先生曾多次在中国《美术》、《军旅画家》、《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当代绘画交流》、《解放军报》、《传奇天下特刊》等报刊上刊登作品。重要著作《中国历代人物造像》由国家外文局《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以中,英文两种文版在国内外发行。2010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画集,2011年文联出版社出版《艺术大师三人行》,2011年四川出版集团出版《聚焦当代翰墨名家》,2012年中国书画出版社出版《一代大师》;《行军路上》 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破土》 (秦佣系列之一) 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死生之地》(秦佣系列之二) 入选第九届全军美展;《沉积》 (秦佣系列之三) 入选第十届全军美展;《沉积》 (秦佣系列之三) 荣获2001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特等奖;《红墙》 (秦佣系列之四) 入选全军“远太杯”美术作品展,荣获二等奖;《东方》 (秦佣系列之五) 入选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第四届美术作品展;《印记》入选建国50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月光》太平洋国际拍卖会收藏家收藏;《夕阳》太平洋国际拍卖会收藏家收藏;《冬韵》深圳动产拍卖会私人收藏;《黄河祭》在两会期间百家媒体报道;《跪射俑》2011年在保利精品拍卖会私人收藏;2005年曾在瑞士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另有许多作品被美国、法国、瑞士、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和内地收藏家收藏。
大浪滔天 尺寸:160x12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如今的孙永印先生把闲暇时间都用在对绘画的研习上。他说:“现在我的时间充裕了。虽然随着阅历的增多经验丰富了,但感觉爆发力已不如年轻时,现在的绘画风格更趋向于稳重和成熟,也在不断研究和弥补技法上的欠缺。在以前,绘画对于我是一种乐趣,但现在觉得,在创新和发展上,我也肩负着一种责任和使命。”
孙永印先生一直致力于以中国艺术特色为主导的中西融合的绘画技法研究。西画在技法上的成熟虽然还有很多需要借鉴和学习之处,但对于中国画家而言,优势则在于对情感的诠释,以及追求一种神圣和至高无上的信仰力量。在孙永印先生的作品中,始终以情感凌驾于技艺,表现出无穷之生命律动。
孙永印先生虽曾绘过题材众多,但他最终还是选择朴厚的,有历史沉淀的内容作为亘久的艺术研求,把对历史的思怀寄情其中,用手中画笔和胸中豪情勾勒着一幅幅泽被后世的佳作,而他的作品,也将在中国油画艺术长河中镌刻下永恒足迹。(记者:杨丹菲)
近年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的工会工作在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大局的前提下,与时俱...
企业集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设计,需要对企业集团的创新环境、创新点、创新活动、创新成果的价值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