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当李一男在离职6年后再次迈进华为的大门时,他的新头衔是华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而在没有离开华为前,他被公认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6年的时光,足以让世事发生巨大的改变,重新回归华为的李一男还能再次成为任正非的接班人吗?
得 宠
1992年,当时还是华中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的李一男来到华为实习。任正非注意到了这位年轻人所具有的潜质,委任李一男主持研究开发一个技术项目,并决定为该项目掏钱购买一套价值20万美元的外国设备。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市场变化,李一男主持的项目被迫搁浅,刚买来的设备也一下子成了废品,20万美元打了水漂。就在李一男十分沮丧的时候,任正非反而很大度地安慰李一男说,年轻人碰壁是很正常的事情!
1993年6月,硕土毕业的李一男走进了华为。两天后,23岁的李一男升任华为工程师;两个星期后,因解决一项技术难题,被破格聘为高级工程师;半年后,因工作出色出任华为最重要的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后,李一男因为在华为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中贡献突出,被提拔为华为中央研究部总裁以及华为总工程师;4年后,27岁的李一男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
中央研究部是华为最要害的部门——华为是靠研发吃饭的,直到现在,华为还是研发人员最多,收入最高,当然地位也是最高。从1995年李一男主管研发一直到他离开,李一男在华为中央研究部都是一人独大。作为主管研发的常务副总裁,李一男当时的实际地位和权力仅次于“左非右芳”。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很多的技术决策在李一男那里已经基本上就定论了。
还有一个细节可以反映李一男当时在华为的地位。当时在华为许多标题为“华为公司技术人员向某某中央领导汇报”的照片,差不多在每张这样的照片上都能找到李一男的身影。
李一男成为任正非的接班人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李一男与任正非之间的这段交往,成为了业内广为传唱的佳话。有人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像是老板与员工,更像是一对父子。李一男自己也表示:“本人有幸得到公司领导的支持,才有机会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担当重任,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2000年,华为销售收入已接近200亿元。就在这一年,已经升任集团二把手的李一男却出人意料地另起炉灶自己创业。
对 决
让任正非想象不到的是,正是他的一个决策给了李一男自己创业的机会,并让华为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当时,任正非出台了一个“内部创业政策”,希望借此解决此前几年的过度招聘囤积了太多冗员、严重影响效率和大家情绪的问题,属于卸包袱的行为。没想到李一男会利用这个政策去自己做老大。2000年底,李一男拿着从华为股权结算和分红的1000多万元设备北上京城,创办港湾网络公司。
李一男的出走让任正非一度懊恼不已,甚至当着全体中干的面做检讨,并罚了自己的工资。
没有人知道李一男离开华为的真实原因,业内对此的说法也很多。有人说,在华为取得成功后,李一男似乎觉得到了人生的瓶颈;还有人说,任正非平时对李一男完全是父亲式的管教,拍桌子就训,张口就骂,这让30岁的李一男很没有尊严,活得很窝囊。据港湾员工介绍,原因之一是李一男的技术理想与华为发生了分歧。李一男认为“宽带IP”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而华为当时的战略是豪赌3G。
港湾成立初期,先是从代理华为的路由器及数据通讯产品做起。那时候,李一男还曾小心翼翼避免侵犯华为疆域。在他极少与媒体的几次沟通中,他曾提到一度希望仿照台湾D-Link公司的模式以代工为起点经营自己的公司。
但是李一男很快忘记并越过了不与华为正面竞争的界限。李一男甚至在一些场合宣称,自己最了解华为的优缺点,很多技术可以比华为做得更好!
与之对应,港湾在2001—2003年的3年里发展迅速,年销售收入分别是:2001年的1.47亿元;2002年的4.1亿元;2003年的10亿元,每年几乎以翻番的速度迅猛增长。
最终激怒任正非的是港湾希望通过收购深圳钧天科技公司进入光通讯业务的举动。对华为而言,港湾联手钧天的确是个太过危险的信号了。如果过去3年间港湾在DSLAM和路由器领域的成绩说明了什么,那就是它会迅速把市场价格打压下去。可光通讯业务对华为来说是绝不可侵犯的:2004年起,华为的光通信业务则进入了成熟期,它的净利润高达25%—30%,一年能为公司提供六七亿美元毛利。
同样让任正非不能容忍的是,黄耀旭、李一男同为华为前任高管,都曾负责华为研发工作,如果他们成功,在华为内部是巨大的负面典型。
一个专门针对港湾的部门——“打港办”在华为成立。此后,港湾网络发现,凡是有自己参与的招标项目,华为都必定加入进来,并且价格一定比自己报得低;有的项目甚至摆明了赔钱,华为也不让港湾获得。之后两年里,打港办的工作效率足以让所有港湾员工惊叹:它知悉港湾的每个举动,了解港湾的每个细节,几乎能够挖走它想挖的任何人。
此后,在海外上市以及与西门子的并购谈判过程中,港湾继续遭到各种劫数。先是港湾被指财务做假;随后,就在港湾谋求上市的关键时刻,来自华为的一封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律师函彻底击碎了港湾上市和被西门子并购的梦想。
至此,李一男已是寸步难行。
回 归
2006年6月6日,港湾被华为收购的消息公布于众。当天,华为和港湾网络联合宣布,“就港湾网络转让部分资产、业务以及部分人员给华为达成意向协议并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港湾与华为签订的谅解备忘录,本次转让的资产和业务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的资产、人员、业务及与业务有关的所有知识产权。
随着港湾被华为并购,李一男又回到了他起步的华为。据了解,李一男接管的所谓首席技术官办公室,属于华为的一级部门,其身份相当于华为的CTO。
很多分析认为,从目前的职位来看,李一男在华为的地位并不靠前。李一男的回归很可能是履行华为收购港湾资产协议的结果,这也许只是一个过渡。但也有人坚持认为,经历了这样一次创业后,李一男已经变得更加成熟起来,比当年更有资格做任正非的接班人。
有华为人士透露说,任正非对李一男仍怀爱才之心,任正非在收购港湾前私下曾经评价认为,港湾的失败并非代表李一男的失败,他甚至认为李一男“每一步的决策都是正确的”,然港湾的败局败在管理与执行,败在港湾内部众所周知的帮派林立。任正非此番话早为李一男回归打下伏笔。
有媒体认为看重李一男的国际经验,也是任正非“招安”李一男的重要原因。今年7月,任正非首次在一次市场内部会议上宣布了李一男回归的消息。任正非当时的评价是,李一男在与国际客户的沟通上有相当强的能力,因而李一男重回华为后,其工作定位是协助负责战略与市场副总裁徐直军推进与国际大运营商的沟通,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华声在线总编辑、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孙虹钢在去年就说过,对于任正非和李一男来说,两个人最好的结局是再度合作,华为吃掉港湾,请回李一男,这样对华为、对中国的通信产业参与国际竞争,都是利莫大焉。他认为,如果顺理成章的话,李一男应该在两三年内接任正非的班。
对于李一男的回归,华为人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在他们看来,人才的回归是华为的“传统”。多年来,华为一直对辞职的技术人才有很多召回的策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华为的海外机构增多,既了解华为的产品与文化,又有良好英语能力的人才成为“抢手货”,在2002年,华为就曾和一批在外企就职的老华为员工进行了接洽,然后以3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年薪挖回华为,派往海外。
何况李一男绝对是任正非一手熏陶出来的“华为人”。
当时,任正非出台了一个“内部创业政策”,希望借此解决此前几年的过度招聘囤积了太多冗员、严重影响效率和...
鞍钢是我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为共和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1994年的鞍钢却陷入了极端的困境,技术装备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