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国家有关部委、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石油石化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节能机构等200多名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共谋行业节能计策。也就在日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推出“十一五”能源节约方案,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石化将通过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等方式,实现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的下降。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和化学工业,集产能大户、耗能大户于一身,实现其节能目标对我国整个节能事业意义深远。而成败之关键在于能否突破制约该行业的节能降耗技术瓶颈。
关于我国炼油和石化行业的节能前景,汪燮卿院士认为,由于我国炼厂和乙烯厂平均规模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耗、物耗较高,导致我国石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拿炼厂的轻油收率来说,国内大石油公司平均为72.6%,而国外先进水平已达80%以上。
目前,石化工业能耗水平在我国各耗能行业中位居第五。汪燮卿认为,这其中主要的因素是技术能力不足。据统计,我国石化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目前,美国要求催化裂化烟气中颗粒物排放小于45个单位,而国内炼厂一般是其40倍以上。同样在监控方面,国外多数国家已实现环境污染监控的自动化,而国内还根本没有建立。
节能降耗就意味着效益。专家建议,石油和化学工业要完成节能任务并增强自身竞争力,炼油化工工艺技术就必须改进,三废综合治理也亟待加强。而且,要合理部署化工园区,避免小而散,造成浪费。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涉及石化和化工产业的各类化工园区约320多个,呈多而散的局面。而多数园区中拟建的石化项目均是小化工,项目重复,产品质量差,环境污染较重。这一状况若得不到彻底扭转,全行业能耗物耗高的状况就难以改变。
汪燮卿认为,作为“新兴”的生物质化工、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三项业务,承载了化工行业节能的新希望。
发展生物质化工是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估计,地球上每年生物体产生的生物质总量约1700亿吨,其中只有不到1/30正被人类利用,大部分处在闲置状态。而生物质液体燃料包括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均有望大幅提速。
近年来,生物燃料的发展速度已超过石油生产,2005年每天生产超过67万桶,约相当于运输燃料市场的1%。在我国,生物柴油起步不久,去年5月国家提前启动了863计划中的“生物能源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计划2010年其产量达到200万吨/年水平。
对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汪燮卿还提出具体建议。他认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且煤气化等技术已部分获得突破,在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前提下,结合国情和地域条件为煤化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是可行之举。而对于天然气化工,汪燮卿认为一定要谨慎,可以考虑在气田较小、运输条件困难的情况下适度发展。对远离产地的天然气化工利用,重点应发展甲醛及其下游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