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新农垦助力农民致富

企业报道  2014-07-10 07:44:56 阅读:

  “山上是绿色银行(胶林),山腰是磁砖平房(宿舍),山下是谷米粮仓(稻田)。”这首描绘江城县曲水乡的歌咏叙说着云南农垦10年扶贫开发的精彩故事,同时也唱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本报记者 王森林/文

  1995年,江城县曲水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86元,去年增加到1010元。由过去最贫困的乡发展成为该县发展中等程度的乡,并可望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全县最富有的乡。这一变化的推动力来自于农垦在曲水的橡胶产业开发。

  政府与企业联手

  有国土面积588.3平方公里的曲水乡,有一半以上面积的荒山荒坡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富裕的地区资源未能得到开发,当地群众极端贫困。1995年,云南农垦思茅分局在认真地考察、规划后,与江城县委、县政府达成共识,在曲水、加禾两个乡开发荒山荒地12.5万亩发展橡胶产业。199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成就了这桩美事,安排云南省农垦挂钩扶贫江城县曲水乡。

  云南农垦研究确定,由思茅农垦具体负责组织与实施。此后,农垦在曲水橡胶产业的开发,与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农垦与地方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因此,云南农垦两次获得云南省政府扶贫工作一等奖。

  打破旧模式

  橡胶生产期长,8年时间才能投产开割,开割以前完全是投入阶段。2004年,云南思茅鑫元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公司江城分公司。

  1996年2月28日,江城分公司正式成立,并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以当地群众为开发种植橡胶的基础力量,组织贫困山区的富余劳动力参与开发。

  由江城分公司具体承担和实施曲水乡橡胶商品基地开发建设和对曲水乡的挂钩扶贫工作,江城分公司成为农垦与地方对接的平台。公司打破农垦系统使用固定工模式,除了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为固定工外,其他用工均为市场模式的按劳取酬。新的开发机制使公司充满了生机活力,激发了当地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在不离乡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种植管理橡胶,并从中获得收入,改善生活。

  带领农民致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开割投产的橡胶面积将逐年增加,到全部橡胶投产进入稳产期,可实现年产干胶1.5万吨的规模。公司预计向胶农支付4500万元的胶乳款,每个胶农的年收入将突破万元。

  江城分公司在江城县曲水、加禾两个乡开发,不仅带富了当地群众,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开拓出一条坦途。公司支持当地政府在绿满和整康坝建起了农贸市场,昔日寂静的山村,如今变成热闹的小集镇。

  江城分公司现拥有橡胶面积121993.36亩,占界定土地总面积的38.7%。10年来,江城分公司在橡胶开垦种植过程中,严格按照科学布局,对原始森林、水源林、风景林、村寨炭薪林给予保护,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开发,保护生态。

  12万亩橡胶园不仅是一道绿色的风景,而且已经成为江城县发展边疆民族经济的龙头支柱产业,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江城分公司橡胶种植规模为思茅市最大,是云南省第五大橡胶基地,走出了一条以开发带扶贫、以扶贫促开发的双赢局面,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江城模式。

更多专题
风雨后的阳光更灿烂

延长油田靖边采油厂可称得上是延长石油集团油田板块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在通往现代企业发展模式的路上,靖采...

煤矿业不以“红色”为发展代价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这一信条,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效果却是‘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