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电动工具业的璀璨明星

企业报道  2014-07-02 16:23:29 阅读:
核心提示:当时的处境真的很困难,我们真的是过着‘两个板”的生活,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回忆当年艰辛的创业经历,辛永良很坦然的说道。

  编者按

  为弘扬优秀企业家艰苦奋斗、锐意改革、科学管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广大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浙江省企业联合会、浙江省企业家协会自2002年开始,开展浙江省优秀创业企业家推荐表彰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牞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好评。

  ●以老产品求生存,以新产品图发展

  ●锲而不舍,永远创新

  ●用事业凝聚人才,以人心发展事业为

  ●全体员工谋福祉,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初,辛永良不远千里从江苏来到浙江金华,没有“寄居”在姐夫丰满的羽翼下牞而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自己创业的道路;在25年多的拼搏和磨练下,仅有几千元资产、三五名员工的手工作坊,在他的带领下,发展成为全国电动工具行业的擎天大柱;25年的风雨历程中,他先后被评为第四、五届“全国乡镇企业家”、“浙江省私营企业优秀厂长”、“浙江省第六届创业企业家”、“金华市优秀企业家”、“科技拔尖人才”,并被推举为金华市政协常委、金东区政协副主席、金东区工商联会长。他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创造了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打响市场知名度

  在全国大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辛永良只身从江苏武进来到经济比较活跃的浙江大地。1982年在金华的傅村镇上租了几间民房,招了三四个工人,靠一台老式的手动压机和几百元钱的资金,建起了金华县电动工具试制厂。

  “当时的处境真的很困难,我们真的是过着‘两个板”的生活,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回忆当年艰辛的创业经历,辛永良很坦然的说道。由于技术瓶颈的限制,厂里生产的配件的其中一道工序必须拿到另外一个厂里去做加工。如此以来,做好的零部件天天都要送到相隔十多公里的地方。在当时艰辛的条件下,辛永良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载着150斤重的零部件,风雨无阻的往返于两地之间,十多公里的砂石路有十多个上下坡。在这样的困难面前,辛永良没有止住前进的脚步。

  在辛永良的眼中,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产品,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走路,这样的企业只能小打小闹,永远成不了大气候。为了做大、做强企业,辛永良用了两年的时间,在1987年成功研制了110#石材切割机和35型手提式插入振动器,填补了省内空白。

  “尽管我们生产出了自己的电动工具,但是在浓厚的计划经济的氛围下,我们的产品只能自己看着喜欢,终究没有市场啊。”说起当时的环境,辛永良感慨万千。为了打响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辛永良背着样品北上南下,白天与用户软磨硬泡,晚上匆匆赶路,有时一连几天都睡不上一个安稳觉,足迹遍布全国各地。1987年,坐火车去重庆开展销会的旅途中,当火车开到株洲的时候,站了十几个小时的辛永良睡到了人家的座位底下。

  在辛永良的诚心和努力之下,艰辛的创业换来了丰收的喜悦,手工作坊式的小厂渐成了气候。1992年,企业产品全部转向外销,产值达到700万,职工队伍也扩大到100多人,被列入金华县的重点企业。至此之后,企业的产值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实现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科技引擎发展后劲

  辛永良深知,要想做大、做强、做成规模企业,仅仅依靠国内这个市场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紧紧抓住两个契机:一是产品瞄准国际市场,由内销转向外销;二是管理与国际模式接轨,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认证标准和SA8000社会责任标准。

  在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在与外商频繁的接触中,辛永良开阔了视野,但也看到自己的产品和国际水平之间存在的很大的差距。再加上近年来,在停电、原材料涨价、民工荒、出口退税调整等要素瓶颈的作用下,电动工具出口竞争也日益“白热化”。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辛永良没有退缩,而是立足“以稳定老产品求生存,以开发新产品图发展”的总体战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在成长的历程中,一场科技的攻坚战拉开了帷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开始采用国际技术标准,并按标准的技术要求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制造技术。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动装配流水线和自动检测流水线及自动浸、滴漆机、绕线机、高速冲等。同时,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发新产品,并聘请国内电动工具行业的专家及大、中专毕业生来企业工作。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企业的制造技术和能力迅速提高。

  2001年以来,企业就对原来有一定市场销路的老产品进行了技术改造,使之在外观、性能上都有所改进,结构更趋合理、使用更加方便。与此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大功率的角磨机、抛光机、电链锯、割草机等新产品投放市场,赢得了客户的青睐。

  在这场战役中,企业用于技改投入的资金达13410万元,而公司的发展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每年都有8—10只新产品成功投放市场,企业拥有专利42项,其中3只产品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06年生产各类电动工具400万台,实现销售产值4.5亿元,其中新产品的产值占60%以上。

  抢占人才发展高地

  在辛永良的企业中,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月都会给员工发送比如洗衣粉、米、油等生活用品,这样的做法在其他的民营企业中很难找到。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辛永良的用心良苦,也体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辛永良的理念中,他始终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支柱,失去了这个核心,企业的发展将一蹶不振。在这个原则的支撑下,辛永良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他主张从“以人为本”上升到“以心为本”,用老板的人格魅力将员工的心留住,给员工创造一个舒服、轻松的环境,给员工一个诠释自己的舞台,在最大空间、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他注重招聘、引进大中专、技改管理人员,培养和选择后备人才,由此推动科技队伍的建设,在企业造就一支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和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

  1996年,辛永良就花费了上百万元在金华县率先为全体职工做了“意外伤害”和“疾病住院”保险。当地政府每年发给辛永良个人的几万元奖金也全部用于职工福利,职工有应急困难他都慷慨解囊相助。同时,每月的20号,企业都会准时发工资,拖欠员工工资的事情从未在企业出现。

  同时,企业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针,定期举行普通员工和班组长以上管理层的职业培训。如此一来,提高了职工的素质,也在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发展水平。

  在“为全体员工谋福祉,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宗旨的指导下,企业的人才网络日渐成熟。企业现有200多名的大中专毕业生骨干队伍,在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才是企业生存的推动力,势必燃成燎原之势,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增添新的引擎。“我们在由DIY市场向专业或半专业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华丰将继续抢占人才的制高点,以此来增强企业更强劲的发展势头!”辛永良如是说。

更多专题
电动工具业的璀璨明星

当时的处境真的很困难,我们真的是过着‘两个板”的生活,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回忆当年艰辛的创业经...

化工明珠缔造的全球神话

昌九农科是江西省惟一生产生物法丙烯酰胺产品的企业,其产品属世界前沿高科技产品,目前世界仅有少数几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