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浙江良渚镇工业企业走科技创新路,努力拓宽发展空间,为该镇的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目前,良渚镇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区级以上科技型企业8家。
良渚是一个文化名镇,是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一个文化名镇,多家市、区级高新技术企业,不了解良渚的人很难将两者结合起来。”杭州余杭区良渚镇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郭雪海亲身经历并参与了良渚整个经济巨变的过程,他说,正是凭借强大的科技力,良渚这个文化古镇走出了一条真正的富国强民之路。
在采访中,记者从郭雪海处了解到,在探索科技富国强民的道路上,良渚镇立足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区位优势,提出了要与杭州无缝接轨,将良渚打造成商贸物流重地和旅游强镇的重大决策。
据了解,良渚在良渚文化遗址保护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重新调整修编了全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同时,良渚还不断加强遗址区内环境的整治,先后关闭了26家石矿,保存和体现了良渚遗址原生态环境。此外,按照“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的原则,严格控制保护区内新增建筑,压缩企业新增用地、技改用地,鼓励企业外迁,坚决拆除各类违法违章建筑。
“良渚文化遗址的存在,我们按照‘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的原则,严格控制保护区内新增建筑。在土地要素等瓶颈的制约下,我们只能把招商引资的门槛提高。”郭雪海说,政府对良渚文化遗址的大力保护,一方面占用了大量财政资金,延缓了良渚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良渚文化遗址的存在也对落户良渚的企业提出了科技含量高、污染少的要求。
落户良渚的企业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本质是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是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市场是永远变化的,适应变化的惟一方法就是因其而变,因其而变的惟一手段就是创新。创新要依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还要依据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和预测。创新,要成为良渚人的一种精神,也要成为对市场的一种责任。”
为此,良渚的企业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82家规模企业纷纷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或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很多企业都与相关的院校或科研单位分别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该镇已有3家企业分别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另外有48家企业也在内部专门设立了研发机构,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总数占规模企业的62%,通过这些科研机构,研制和开发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销路好的新产品。如杭州兴源过滤机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光是开发麦汁压滤机就获得6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41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在同类产品中占据领先优势,专利拥有量跻身余杭区企业五强。
另外,在这场自主创新、打造品牌的战役中,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也处处可见。“政府在职能上实现了管理向服务的转换,他们主动联系企业,态度和以前截然不同。而在角色的嬗变之后,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良渚的企业如此评价良渚镇政府在企业发展中给予的帮助和扶持。
据了解,在“创建百家示范企业”活动中,良渚镇经济发展办公室领导牵头开展了“技术进步示范企业”和“信息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并在创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督促,进一步营造了科技创新氛围。同时,政府积极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比如,至卓通讯公司“氧化锆陶瓷套管”、金舟电炉公司“金舟电炉RGB”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浙江海普顿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区级企业研发中心”等11项被列为区级科技实施项目。此外,政府还充分利用各种形式面对面的向企业宣传、交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和申请专利的积极性。郭雪海告诉记者,到2006年底,良渚镇有45家企业申请获得ISO900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50%以上。
翻开开滦赵矿公司的百年历史,一串串血汗凝结的数字、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业绩,见证了这座百年老矿的辉煌、记...
“从煤开始到煤为止”是以往煤矿的基本经营模式,挖煤产生的煤矸石、煤层气被白白遗弃、“点天灯”,矿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