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艺术资本报道>> 正文

中国书画名家齐登富艺术人生访谈录

企业报道  2014-06-19 21:06:02 阅读:
核心提示:“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此言出自宋代文豪苏轼。虽只有简单的十四个字,却深刻道出书法研习之触类旁通的重要性。

齐登富

齐登富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此言出自宋代文豪苏轼。虽只有简单的十四个字,却深刻道出书法研习之触类旁通的重要性。注重笔法和字体结构的练习和琢磨,只能为书体之外在造型,而万卷书所内含的,却是深厚的学识底蕴,是书法神韵的源出之所在。这句话,是此次采访笔者留下印象最深的言语,当然,能让笔者深记此古训的人,正是这十四个字真实践行者,现任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九洲书画院院士、翰墨书画院终生院士、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特级书画师、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当代著名书法家——齐登富先生。

  1942年,齐登富先生出生于山东淄博。今年七十有余的齐老先生在未退休前是位高级工程师。电话接通的时候,他声如洪钟,热情亲和,丝毫没有架子。或许是几十年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特性,让他养成思维缜密,态度严谨,认真的好习惯,虽已年逾古稀,思路仍然非常清晰。齐登富先生在采访前就仔细准备好了资料,我们的话题便从他的童年说起。

  会通筋骨 化升书格

  齐登富先生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耳染于书圣王羲之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内心里,这些动人的故事犹一股甘泉清流,不断浇灌着他书艺生涯的宏图理想。自六岁起,齐登富先生就跟随一位私塾老师练习写字。与别人不同的是,启蒙之初,他并未临习任何碑帖,而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开始练习,更为难得的是,幼年的齐登富习字一直坚持悬腕,悬肘,对笔画的运转,力道的掌握都打下坚实基础。特别对于楷书之“永字八法”的感悟,齐老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永字八法中虽然只说到八种笔画,但你要知道,每个笔画又会有不同的写法,比如说钩,有直、弧、高、矮、斜、二曲、三曲、四曲之区别,所以说,一个笔画里面又包含了很多写法。粗略地算来,至少有八八六十四种……。”齐登富老先生的阐释,如他工程师的思维一般缜慎,细腻。

齐登富作品1

齐登富作品1

  齐老先生幼年也曾专心临帖颜、柳楷书,他深知楷书对于书法研习的重要性。毕竟,楷体是一种亘守中庸的运笔之道,虽平缓却不涩滞,虽流畅却不轻躁,不偏不倚,沉稳自然,是写好一切书体的基础。故,能书好楷体者,任他体变幻无穷皆能应对之。况,颜、柳之作素有“颜筋柳骨”之美称,能够在临习中体悟到其精神实质才是临帖的根本所在。颜之《多宝塔》《颜礼碑》,柳之《玄秘塔》《神策军》这些楷体基础性的临摹字帖,从对临到背临,齐登富先生都研习过数十遍之多,经历了十多载寒来暑往的不辍临习,也慢慢体会到单一的偏旁部首到充满筋、肉、骨、气的结构字体的转变,加之从小对笔画部首勤习磨练的夯实功底,很快,齐登富先生就完成了对书法底蕴的深厚沉淀。并逐渐开始将其他名家碑帖的不同精神风骨熔融于自我体悟中。

  一直打动着齐老先生幼年心灵的书圣王羲之的故事在冥冥中引领他勾勒着书法艺术生涯的美妙蓝图。以颜,柳为基石,齐登富先生对“二王”的研摹从笔法来说有了很好的基础,从情感来讲,王羲之是自小就镌印在他内心的一个偶像,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个从听到感的熏陶过程,正是齐登富先生的天赋秉性与古贤书圣之神思相通的美妙旅程。也正因如此,对“二王”笔意精神在临摹过程中的融会贯通,青年时期的齐老先生不仅显得比其他人有更高的意会灵性,笔端所汇之生动气韵也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齐登富先生的不辍临池,除颜、柳、“二王”外,诸如欧阳询,褚遂良之“楷韵”,孙过庭,怀素之“草风”等他都集众家之神采来充完自我逸格。

  齐老先生说:“颜真卿,柳公权还有‘二王’的字我都临了很长时间,这是基础,必须扎扎实实地花时间写好。再后来临的字帖,就不像之前那样逐字逐篇地写了。更多的是去解读他们的意趣风韵,如果觉得好,就拿过来充实到自己的书写经验当中。” 到此时,齐登富先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随着实践和研究的加深,自我书格的形成已然呼之欲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齐老先生所热衷研摹的“舒同体” 对他今后的书法艺术追求产生了导向作用。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曾系统地临习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其所创之“舒体” ,从“二王”入手,以颜、柳之楷为本,取各家各体之长,独创“七分半”字体风格。“七分半”即结体上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而齐登富先生早年的临书经历和后来熔冶各家的学习方法与舒同大致相通,故齐老先生对“舒同体” 的一见倾心也是从精神之暗合开始的。

  齐登富先生虽痴迷于对舒同体的研习,却不囿于旧体范式,他所书之“舒同体”劲道圆浑,锋藏笔敛,巧思古拙。端庄厚博,用笔凝重,点划润雅通畅,独具书格,可谓尊于古法而求于新变,出于“舒同”而自成一体。

  行草亦是齐老先生之擅书,除集先贤古法之优长外,更能看到作品中独彰一格的“齐书”风韵。对于草体的书写,齐先生概括道:“草书运笔的连贯性有三种,一种是实连,一种是虚连,一种是笔断意连。我个人觉得,虚连是最好的状态。取道实连和笔断意连之间,让人能感觉到字体气脉的流动。当然,也要根据情况来布局字体的虚实,中国书法本来就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嘛。”

  观齐登富先生草书佳作,用墨浓淡,相得益彰,浓郁时雄浑酣畅,疏淡间清雅致远;笔运连贯,力道稳健,时而苍劲沉透,时而清逸瘦铄;分间布白潇朗中见虚实,收纵间出情趣。通篇作品疏阔开张,意趣迴然。而最能代表齐先生“虚连”之论的则是在每篇作品中都出现的飞白笔意,若游丝,若青烟,若绕梁余音,若袅娜衣袂,虽虚而实,笔未断,意亦未断,却能让观者感到一种意犹未尽的牵挂,旋即锋回笔转,又回到实实在在的沉雄墨韵当中。正是这种如藕断丝连般的审美感受,时时透出一种清风散逸的画境韵致。

  “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特别是草书,写得好就有一种非常飘逸的感觉,所谓‘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就是这种感觉,不论写什么书体,跟大自然的韵律结合上,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审美享受了。”齐登富老先生惬意悠然的情怀溢于言词之间。

  书耀群英 壮心不怠

  齐登富先生六十多年不辍临池,专注于笔墨纸砚间而淡泊世外名利。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虽平时深居简出,寄情笔墨,但各种荣誉还是犹慕名般纷至沓来。

  1984年入选全国科技人员书法、篆刻大赛获奖后,在全国各类书画大展赛中共荣获金奖6次、银奖3次、铜奖2次;2000年应文化部中国群文学会邀请参加《全国百名优秀书法家作品联展》,被中国书法报社、国画家编辑部、中国书画技术研究会等单位联合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7年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书法八段段位;书法作品入编《当代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作品集》、《中国名家书画精品集》等多部典籍,并被多家展馆和文博机构收藏;2009年10月在北京书法家协会网上以多种书体发表96幅书作,至今存于网络;2010年以3号册页形式撰写草书《论语》全编(15900字),于2011年3月由亚洲书画交易网给予发表;2013年,九幅书作登载于中国艺术博览杂志社年末出版的“精装经典艺术”;2014年元月初,书法作品被中国国际集邮网选用,制作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发行纪念珍藏邮册,将在邮票、电话卡、漫游卡、纪念币、明信片等上刊登其作品,极具鉴赏和收藏价值。已报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近期将发行。

齐登富作品2

齐登富作品2

  如今的齐登富先生虽已年逾古稀,每天除了继续伏案习书之外,更不忘博采广涉其他知识以修为自身。他说:“我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写出来的字是不会气韵生动的。能够写出一笔好字是需要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支撑的。这就是我刚才说的‘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正是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求索精神一直让齐老先生的书法艺术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创新。让他在暮年时亦能使书艺水平层层攀越,绽放活力。万众瞩目下,更期待“齐氏”书韵为书法界带来更多惊喜!(记者:杨丹菲)

更多专题
企业家营销面面观

中国公众对成功企业家的狂热程度不亚于对待演艺圈的明星,这种现象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在美国,除非你是比...

平凡足迹走出的不凡人生

从良子健身金碧辉煌的大门进去,沿着古色古香的回廊向下,行至第二层,就来到了这家号称最受欧美人士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