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数码IT>> 正文

信息化与生命化的意义交融

企业报道  2014-06-19 10:04:08 阅读:

  在制度设置上,信息化有多大潜力?或者说,信息化对制度创新的影响是建立在“为体”还是“为用”的限度上?笔者认为“信息化是生命化”。

  如果这一判断成立,将意味着信息化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它还内在地要求产生新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还会催生新的制度逻辑。

  “生命化”主要指通过信息的编码解码与传播(即DNA机制)导致系统自组织、自协调地自发演进的过程。信息化的本质在于,将生命机制从生物个体水平扩展到社会组织水平。所有信息化工程,本质上都是社会仿生工程、都是给传统工业化形成的机械组织注入DNA机制使其活化的过程。比如企业信息化,就是“搞活”企业的意思。生命化,是我们讨论制度问题的原点。

  如果承认信息化就是生命化,相应的信息化制度理念必然认可制度也是可以生命化的。

  信息化在影响到制度安排之前,首先改变了制度的逻辑。以往的逻辑关心的是最佳制度安排,并努力形成最理性的制度,其缺点是一旦制度形成就难以改变;信息化的制度逻辑不认同绝对理性,它与时俱进,把制度理解为一个创新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这样才能逼近信息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真实世界。

  信息化的制度逻辑在于:第一,制度是面向现象的;第二,制度是演进的;第三,制度是创新的。

  众所周知,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口号是“制度是重要的”。在笔者看来,这不过是另一个现代性图腾。如果这里的“制度”最终要回归新古典主义的完备理性假设上来,在信息化语境中,笔者认为“重要”的将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而是不断生成和演进的信息。对于制度来说,信息才是重要的。

  制度是认知的结果、是信息的流动与积淀过程。制度随时要从当下的情境中获得信息,同时要将这一信息同存储于系统框架中的以往编码信息进行比对,做出应对之策。信息化制度与工业化制度的不同在于,资源外部性越强(信息和知识程度越高)、环境越不确定,系统复杂程度越高,工业化的决策效能就会越低,而信息化的决策效能就会越高。以相对较低的决策成本,做出较多的正确决策,是信息化制度的主要优点。

  制度是学习得来的结果、是文化选择的过程。从制度经济学的演进观点来看,制度是文化积累的结果,制度无法移植,就在和文化无法移植。信息化制度是学习型制度,在学习中与时俱进,不断演化。因此,信息化制度不光是对制度进行改革,而是把改革本身当做制度。

  制度是博弈的结果、是共同知识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从博弈论学习理论的观点看,制度是人们在有限重复博弈中不断形成和运用共同知识的结果。这种共同知识存在于一个具有编码解码功能的知识框架中,这个知识框架就是图式或制度。它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

  理解信息化对于制度逻辑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对于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话来说:工业化把“不变”制度化,信息化会把“变”本身制度化。

更多专题
平凡足迹走出的不凡人生

从良子健身金碧辉煌的大门进去,沿着古色古香的回廊向下,行至第二层,就来到了这家号称最受欧美人士欢迎的...

坚持才能铸就企业的“春天”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江西分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末是一个濒临关闭的老企业,由于采用循环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