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多天前,笔者采写的一篇《材料费阴影笼罩美的热水器》的文章见于本报后,很快接到了一家公关公司的电话,一位自称负责“撤稿”的媒介再三央求笔者把这篇负面报道的电子版从本报网站上删掉。显然,这种做法已经经过了企业的授意,公关公司只是代为执行而已。
无独有偶,不久前一家知名服装品牌因为成分标注名实不符而拒绝笔者的采访,并进而恳求笔者不要对此问题进行报道,但这种做法引起了笔者对一个普遍问题的沉思———为什么面对负面消息,中国企业都热衷于以撤稿、拒绝报道这种“捂盖子”的手段来解决?
对这种“捂盖子”的另一种诠释就是防民之口,不让媒体说自己的不是,这固然能够在传播层面控制负面消息的流传,可以消解品牌危机的产生和扩大。但同时也必然会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那就是将企业自身的问题掩盖起来,而掩盖问题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事实上,任何负面消息的产生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企业自身问题的一种外部表现,真正坦诚负责的企业应该将此视为自我检讨和反思的起点,心怀一种闻过则喜的胸襟去正视、寻找并解决自身的问题,这种将消费者的意见视为一种外部监督的做法才能迅速及时地从根本上铲除危机滋生的任何可能性,确保品牌的健康成长。
与之相比,那种“捂盖子”的做法在遮掩消费者视线的同时,也将自身存在的问题掩盖甚至保护起来,以至于问题像癌细胞一样继续发展扩撒甚至恶化,总有一天会以不可收拾的形式爆发,到那时,品牌的灭顶之灾也将来临。
诸多营销界人士曾经思考并追问过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品牌的抗危机能力为什么比不上国外品牌?这里面尽管存在危机应对水平的差距,但对自身品牌问题的处理态度上存在差异也是一大原因,毕竟“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想普遍禁锢并支配着众多中国企业,以至于“捂盖子”成为中国企业的惯用手段。
所以,我们很难看到哪个中国企业能在负面消息面前勇敢地挺身而出,以一种对事实真相和消费者利益负责的精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是先通过“捂盖子”蒙蔽视听,实在捂不住了,则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外交辞令”来为自己圆场,很少有“自揭家丑”的勇敢行为。
不容置疑,这些企业忘记了美和丑的辩证法———自揭家丑才是一种至美,而“护短”和“捂丑”则是丑上加丑,张瑞敏将自揭家丑的大锤砸向自己的冰箱,却砸出了一个世界名牌;王振滔用一把大火烧向假冒伪劣的温州鞋却烧出了奥康这个鞋业领头羊,这些自揭家丑的做法都让自己的品牌屹立于消费者心间,也给世人留下了一段长久流传的佳话。
从这个角度看,“自揭家丑”恰恰能够“化丑为美”,而正是有了这种日常的“化丑为美”,企业品牌才不断地转危为安,从而不至于将“小丑”演变成“大丑”,并最终癌变酝酿成无法收拾、不可救药的品牌危机。
因此,对于那些喜欢“护短”和“遮丑”的中国企业而言,应该把负面消息当成一种善意的提醒和反馈,从而成为解决自身问题的起点,甚至可以用“自揭家丑”的美德“化丑为美”,而那种用掩盖视听的手段企图换取一时苟安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海纳百川才能兼收并蓄,吸收借鉴方可扬长补短。在实践中,南车四方股份充分认识到,与最强者比起来,自身的...
民族轿车是我国汽车业发展的一个硬伤。在以前几十年,中国路上跑的轿车几乎都是国外汽车巨头的品牌。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