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数码IT>> 正文

互联网巨擘的营销

企业报道  2014-06-11 09:54:43 阅读:

  新浪一直在走一条试图垄断主流信息资源的内容渠道路线。他想把“上得了台面”的上游内容提供商都藏在自己身后,指望让上网看“新闻”的人们到最后只能在他那里看到合法授权的信息产品。所以最近他不断加码,抬高进入门槛和竞争成本,高价买断了不少知名媒体数年的排他性转载权,希望凭经济战拖垮、饿死采取跟进策略的对手,或者至少让对手郁闷欲死。这是一把show-hand局,积淀厚实、财大气粗的新浪自觉牌面占先而下巨注:“x狐,你们跟不跟?”

  “新浪买断传统媒体”这种做法可能在中长期战略上效果是有限的。但作为几年内的战术,或许也颇有杀伤力,至少让不少门户的媒体拓展BD日子过得比较苦。市场上的老二老三们,要么一边过紧日子、一边被迫抓紧转型开拓新内容资源;要么报复性反扑,忍着财报难看的痛苦,在局部地域上或领域中形成媒体资源垄断(比如搜狐可能借着奥运继续在体育上加劲,或者其他媒体把目光更多投向二线地方媒体);要么,干脆退出市场改行开辟蓝海。

  直接向记者散购新闻,最大的阻力可能不是来自记者群体不买账,或新浪或平媒的反制,而可能来自新闻主管部门对这种模式不认可———无论有没有人告状,这种模式都有可能被认为不够“主旋律”,或者认为网媒变相谋取新闻自采权,甚至以为某些门户想走“公民记者”路线。

  韩国ohmynews是一种公民记者模式。任何有能力提供优质、可靠新闻或非时效性内容的网民,都可以成为其专、兼职签约记者获得酬劳。这种模式不合现在国内互联网网情。

  在人口众多、三教九流混杂又缺少充分法治规范的中国,在网民发展层次相当不平衡、网络行为规范尚未形成、“民智尚未开”的中国互联网,推广“公民新闻”模式,很容易使新闻管理陷入不可预见和控制的状态。所以主管部门暂时不希望发展这种模式是有道理的,可以理解。不过,毕竟这是潮流,所以主管部门和网媒行业一起顺应潮流设计出可控、可预见的模式,方为上善之策。

更多专题
奋进中激发的优势力量

在冻结法施工方面,中煤特凿两年来投资2亿元更新了国内先进的螺杆式压缩机,研制了轻便、集成、可移动的厢...

“斥骂术”因企业而异

历史上不乏有脾气的果敢者打拼出一片片自己的天空。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身上闪耀着智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