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乘风破浪立潮头

企业报道  2014-06-03 20:08:25 阅读:
核心提示:犹如迷雾散而长天开,职工眼明了、心亮了,看到了出路所在、看到了希望所在。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改变计划经济观念,增加市场竞争意识,打破“大锅饭”,改革现有机制。

  引 言

  近年,“中国企业十大新闻”、“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最受关注企业家”和“最具成长性企业”推选活动在京揭晓,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颁奖仪式,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凭借在近年不断创造的辉煌业绩,被评为“最具影响力企业”;董事长张玉浦以其带领国有大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创新、做强做大企业品牌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被评为“最受关注企业家”。陕汽集团还是这次活动中国内汽车行业惟一入选、惟一同时获得两个奖项的企业。

  1999年以来,陕汽集团的生产经营连续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势头,2002年、2003年分别完成销售1557万辆、2.04万辆,销售收入26.6亿元、38.5亿元,2004年完成销售2.85万辆,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快速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200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汽车行业“50家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综合实力位居“中国机械行业500强”第45位,列陕西省首位。2003年,在15吨以上载重汽车市场占到市场份额的35%,“三分天下有其一”,重型军用越野汽车占据95%以上的市场份额。2004年,8吨以上重型汽车市场销售排名上升到第5位,15吨以上市场占有率牢牢占据市场第一位置。

  曾几何时,陕汽集团实力远不如人,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中业绩却连翻三番,从2000辆到2.8万辆,何其瞩目!何其辉煌!如此快速腾飞,答案何在?日前笔者怀着探究的心情走访了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到之处,自豪的陕汽人都会骄傲地告诉你: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陕汽之所以腾飞是因为董事长张玉浦给陕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临危受命——不信东风唤不回

  三四十年前,在建设“大三线”的日子里,陕西汽车制造厂被国家布点于岐山。岐山,正是周朝的发祥地西岐,因之赋予人多种联想。那个年代是艰苦的,而陕汽也在艰苦中成长了。从蹒跚起步到脚下生风,陕汽给陕西省制造出了第一辆重型卡车,为国家填补了几项空白。然而随着国门的敞开,重型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控、国有企业的积弊,致使陕汽每况愈下。到了1990年,企业竟跌落至崩溃的边缘。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受到全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媒体曝光。数千名职工的四顾茫然,上级领导部门的忧心如焚,都在陕汽化成了煎熬和探索,自然也包括陕汽职工对困窘的抗争。

  危难之际,上级慧眼识珠,时任陕汽常务副厂长的张玉浦掌起了帅印。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看得明白:三心二意,非陕汽之福,便停止了轻型车生产;想入非非,搞多种经营,非正业,不可取,亦将其摈弃。如此一来,企业收拢五指,攥成拳头,专心致志进行重型卡车的生产。

  犹如迷雾散而长天开,职工眼明了、心亮了,看到了出路所在、看到了希望所在。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改变计划经济观念,增加市场竞争意识,打破“大锅饭”,改革现有机制。抓干部作风,突出“严”,调动职工积极性,突出其主人翁地位。加强管理,仅两年,陕汽就扭亏为盈,有了决定性的突破;又两年,陕汽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西北地区大型的汽车制造厂,生产的重型越野车、重型卡车、大客车底盘和大型客车计四大类、十六个系列、200多个品种。1995年,陕汽荣膺国家统计局和陕西省政府授予的“明星企业”称号。明星,明星,正是众人所慕,众望所归。

  1999年,作为经国家造型对比试验后惟一指定装备我军的重型军用越野车生产基地,陕汽生产的重型军车再度参加50周年国庆阅兵盛典,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嘉奖。

  张玉浦不仅挽救了一个极端困难的三线企业,而且在世纪之交原重汽集体解体重组,三兄弟变成竞争对头,在技术趋同、产品同质化、没有营销队伍、企业实力远不如人的激烈竞争中,一边创建销售队伍和营销网络,一边通过开展“双优”工程实施名牌战略,仅用三年,就以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抢得15吨以上重型市场第一占有率。他审时度势,与多家民营企业资产重组,建立起股份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发展成为辖有11个参控股子公司、有四大类上千个品种系列产品的汽车集团。同时,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管理;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全面加快了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抢得发展先机,使陕汽的销售收入由1999年的5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38.5亿元,4年翻了近三番,国有资产大幅升值,不但成为我国汽车行业“50家发展最快、成长最快的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而且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守合同重信誉”企业和“陕西省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称号。张玉浦也荣立国家国防科工委个人一等功,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陕西省劳动模范。

  特别是进入2004年,企业面临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原材料涨价、德隆危机的严重影响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关心陕汽发展的领导都为陕汽捏把汗。张玉浦以前瞻性的准确预见和驾驭能力积极应对。他及时指出,上述问题对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因此,他把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来抓,从调整领导分工入手,强化对生产经营与管理的领导;以实施5S现场管理、成本控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为基础,积极推行项目管理,追求管理精细化;以开发新产品、改革营销模式、加大货款回收力度为重点,切实提高运行质量,化险为夷。重型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增长率达到50%以上,大大高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同时国际化战略取得实效,在与德国MAN公司实现全面技术合作的同时,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同比增长4倍多。

  运筹惟幄——眼中形势胸中策

  提起战略管理,给人的印象似乎是空而又玄的口号。但是张玉浦却以前瞻性战略思维和驾驭全局的战略掌控能力,成功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在战略拐点的实际操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

  保守与冒进是企业战略失控的两个陷阱,是导致众多企业长不大、活不长的关键。张玉浦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掌控战略拐点,成功规避冒进与保守两个陷阱,使陕汽健康成长。当竞争对手以降低配置打价格战的时候,张玉浦却告诫员工要诚信经营,绝不能以降低配置而牺牲用户利益,他一方面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亲自组织“双优”工程,以质量优、服务优的实力抢占市场;另一方面,积极与国际重卡巨头——德国MAN公司全面技术全作,开发具有21世纪最新技术的自主品牌重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给用户超值的享受,从而实现了“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名牌战略。当超载成风,竞争对手迎合一些运输用户少交路桥费的心理,用“大标小”抢占市场的时候,张玉浦却组织技术人员于2002年开发出双前轴重卡、(8×4)自卸车,用增加轴荷的正当途径,满足用户多拉快跑的需求。2004年,当国家全面限制超载的时候,诚信经营给了陕汽丰硕的回报,让陕汽尝到了产销两旺的甜头。

  战略家的前瞻性思维、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无私无畏的品格,使张玉浦能在他人看来往往是不可能的情况下发现机遇并果断地付诸行动。上世纪90年代末,高速公路建设率先起步并迅猛发展,他预见到汽车工业、特别是重型汽车发展高潮即将到来,向政府提出只要解决4亿元技术改造资金,就能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40亿元的目标。当时的陕汽只有5亿元的产值,没人相信这个大胆的预见,资金自然无法解决。他不等不靠,在自筹资金搞技改的同时,抢先与民营企业资产重组,利用民营资本全面加快技术改造,提前实现40亿元的目标;抢先引进先进装备,建成国内先进的重型车桥生产基地,使重型车桥成为主营业务;抢先与德国全面开展技术合作,自主开发出我国换代重卡;抢先一步开始新基地建设……赢得企业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无私无畏是张玉浦成功掌控战略拐点的品质因素。他认为,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是战略得以实施的基础。因此,他上任第一年就以带头自罚的举动扭转了拖拉扯皮计划拖期的惯性;1996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汽车工业再次跌入谷底,陕汽当年的计划落空,他带头扣发了自己和领导班子每人7000元的风险抵押金,第二年又再次扣发了中层以上所有干部的风险抵押金,树立了不说空话的作风;为了解决企业技改资金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弊病,他不计较个人得失,让出控股权,大胆引进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和资金。利用民营资本全面加快了技术改造,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技术创新是陕汽发展战略的重点,张玉浦亲自主持从奥地利和德国引进当代国际先进汽车技术,使陕汽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重型军用越野车和重型专用卡车的开发制造上,具有专有技术和独特优势。陕汽以不断满足国防现代化和军民用户的需求为宗旨,采取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产品创新战略,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特别是从2002年起,他亲自主持引进德国MAN公司F2000先进重型卡车技术,抢先开发出德龙F2000,专家一致认为是可替代进口的我国换代重卡。如今,陕汽生产的重型军车不但是惟一指定装备我军的主力战车,而且陕汽生产的重型卡车也是油田、矿山、码头、高速公路长途运输的主导车型,在15吨以上重卡市场,以34%的占有率连续居第一位。其产品不但成为陕西省首批名牌产品和国家一等品,而且被评为出口质量信誉良好产品,出口到欧、亚、非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也是我国出口欧洲的惟一重型卡车。

  涅 再生——管理赢来新日月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陕汽业绩骄人,其重要的内因就是高效管理。管理是基础,却博大精深,此中大有深意存焉。不但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创新,且要借用他山之石。10余年来,陕汽的管理突出的就是:新、活、严、亲、强、狠。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突出“新”,以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组织体系和管理流程,对管理人员定期定量考核,认真定性评价,观其业绩,参照民主评议,进行奖惩和使用,职工积极性大为提高。

  劳动用工,突出“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之需要,在用工方面,面向社会,条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公司用工条件和方式,按有关规定执行。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明确责、权、利。工人干部的身份打破了,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动,形成了员工能进能出的机制。

  分配制度关乎职工切身利益,故而突出“严”,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张玉浦上任第一年就以带头自罚之举动,以使言必信,行必果。对经营者的工资收入,体现高风险、高待遇,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对生产分厂,在实行计件工资的基础上,实行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对销售人员实行与贷款回收相联系的销量工作制;对技术人员实行新产品提成奖和技术津贴,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销售工作关系重大,突出一“亲”字。张玉浦深知这一点,所以特别注意从员工的行为中分析文化原因,从干部的经营管理中发现文化特征,从而找出影响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及时点燃创新文化的火花,带领大家用全新的思维,创造性的工作,参与市场竞争。他把“双优”的品牌文化和“贴心服务”的营销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用“双优”理念指导企业生产经营,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引导企业决策,建立起完全适应用户需求的生产经营快速反应机制和经营方式。

  在张玉浦的领导下,陕汽在全厂迅速开展了“双优”工程,推出“贴心服务”品牌,成为陕西首家服务品牌注册商标。“双优”工程和“贴心服务”以用户满意为宗旨,用文化来传播产品,走文化经销之路,用产品体现文化追求,反映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传达企业对社会的关爱,打破用户与厂家之间只是一买一卖的传统狭隘关系,用文化打开一条厂家与用户之间的绿色通道。“双优”工程使全体员工牢固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

  积极探索国企改革新途径,突出“强”。想当年,陕汽在羸弱之时,为发展生产实现质的飞跃,欲贷4亿元技术改造资金,却无门可贷,为不坐失良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积极探索国企发展新模式,与有关厂家先整合、再合资,组建公司;又大胆与民营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创新国企机制,用民营资本加快企业发展。通过资产置换,取得技改的雄厚资金,抓住了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见成效;重组改制实现了企业机制的根本变化,强强联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融合,资产重组加快了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升级。为搞好整个集团的体制改革,陕汽还加大对各子公司的改革力度,实现了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目标一致、利益统一、同步发展。陕汽与湘火炬资产重组后,不仅加快了陕汽发展,且为国企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进一步推动陕西企改步伐。

  生产秩序的管理,突出“狠”。狠抓工艺整顿和现场整顿,从严治厂,把计划的严肃性和市场需求的灵活性相统一,强化调度指挥权威,对生产节拍实行周控制和日控制。在成本管理上,特别强调预算控制管理的严肃性,坚持盘活存量资产,坚持比价采购,不断降低成本,使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从2003年起,企业又在追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实施ERP项目,同时推行物流管理方式,减少库存和占用,提升管理平台。惟其“狠”,可节流;惟其“狠”,可开源;惟其“狠”,则效益自见。狠之重,尤见爱之深。

  鼓翼腾飞——雄踞关中通天下

  陕汽之所以辉煌,张玉浦的战略决策正是关键所在。这位多次荣立功勋,并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省劳模,在企业连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深谋远虑,冷静观察,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面临汽车产业全球化、汽车行业重组、汽车工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从陕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10个关系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问题,从近期和远期两个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

  为开拓进取,赢得更大的发展,他又作出了重要的战略抉择:建设西部车城!目前,总投资19.8亿元、占地3400亩的重型汽车新基地正在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工业园区内热火朝天地进行,预计二季度将正式投入生产。西部车城的建设,标志着陕汽第三次创业全面拉开帷幕。

  其第三次创业第一阶段的目标,即2001—2004年实现产值50亿元目标已经实现!

  第二阶段:建设新基地,2005—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第三阶段:一座与国际接轨的、国内一流的大型现代汽车城将横空出世,时间约为2010年,销售收入200亿元!

  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陕汽集团2005商务年会在西安隆重召开。大会的主题是“新战略、新形象、新梦想”。会议正式发布了陕汽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立足20年,规划大陕汽,力争10年内将陕汽建成特大型企业集团”的宏伟目标。

  立足20年、规划大陕汽!在张玉浦的精心策划下,陕汽人正式吹响了以国内外汽车市场为平台,将陕汽之歌唱响全世界的号角。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壮志凌云地描绘着以西安北郊重卡新基地、蔡家坡零部件基地和宝鸡专用车基地为中心,以800里秦川为链条,以陕汽集团为核心的汽车产业带,力争10年内把陕汽建设成为特大型企业集团的宏伟蓝图。

  不久,一个国内一流,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汽车生产基地将在三秦大地渭水之滨迅速崛起!

  我们坚信,我们期待!

更多专题
乘风破浪立潮头

犹如迷雾散而长天开,职工眼明了、心亮了,看到了出路所在、看到了希望所在。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中国企业集团信息化发展征程

信息化不仅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而且事关企业做强做大。正如中钢集团总裁黄天文所说:中钢集团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