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舆论仍沸沸扬扬地谈及中国制造的产品,并不断有中国制产品召回事件发生的同时,以摩托罗拉、微软为代表的很多跨国公司早已暗度陈仓,积极将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并一再扩大规模,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巧打“中国智造”牌
“‘明’这款手机,完完全全是在中国研发的,手机部的研发中心和我们软件中心研发团队都是主要贡献者。”摩托罗拉软件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邹贵华举着手机对记者说:“不光是在中国,在全球、欧洲和美国都有很大的影响,还有我们的研究实验室,比如我们做的指数识别,不仅可以在手机上,也可以装在任何的终端设备包括计算机上。我们刚刚发布的一款产品是CDMA和IDEN双模的一个高端产品。这个产品是由我们软件中心在南京的团队主导负责管理,同时协调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的团队。说明在中国我们整个的基于产品开发到产品发布这套研发体系已经完整地建立起来了。”
“这说明什么呢?”邹贵华反问道:“说明了中国的人才优势,因为我们的特点就是本土化程度非常高。像我们的软件集团在中国是百分之百的本土,我们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不输于任何一个国家,这是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的。”
这一趋势早已被媒体关注,就是外企的“中国研发”潮凶猛来袭,不仅显现“中国智造”的威力,同时外企对“中国大脑”的争夺日趋激烈。有媒体评论: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实验室”。
与摩托罗拉异曲同工的是,1998年在中国成立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对中国软件企业自主创新也提供了一系列软件平台,和2003年设立的亚洲工程院一起,在微软三大新一代平台“vista、live、exchange”研发中,中国力量贡献了许多关键部分。中国“智”造“慧”及全球。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战略总监芮勇曾向媒体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软件行业创新的源泉。微软与其说是在此过程中为中国伙伴提供了帮助,不如说是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随着跨国公司主攻方向逐步变“软”,在中国由制造走向“智造”,也极大地带动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兴起和人才培养。“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修炼,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力量同样是中国软件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禹这么认为。他表示,事实上企业带来的先进理念和雄厚资金正是现阶段中国缺少的产业发展资源,它们为中国建立平台和培养人才提供了许多帮助。
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10月,在华外资研发机构超过了980家。在2005—2009年的投资计划中,约61.8%的跨国企业把中国作为首选的研发投资目的国,超过了美国(41.2%)和印度(29.4%)。从现在开始,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