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行业新闻>> 正文

鞋业品牌领衔的秘密

企业报道  2014-05-23 15:31:10 阅读:
核心提示:由于受劳动力密集、手工操作、产品微利等自身因素束缚,使得制鞋业虽身处加工产业而不能被国家列入重点计划,人们对此行业也不以为然,甚至漠然。

  双星,中国最早的制鞋企业,至今已有83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历史久远,但双星真正发展就是1984年至今进入市场这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却在双星史册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20年来,双星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个阶段,双星的带头人汪海总裁带领双星人实践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全过程,使双星从单一制鞋的微利企业发展成为目前鞋业、轮胎、服装、机械、热电五大支柱产业和包括印刷、绣品及三产配套在内的八大行业的综合性特大型企业集团,创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

  与时俱进闯荡市场

  由于受劳动力密集、手工操作、产品微利等自身因素束缚,使得制鞋业虽身处加工产业而不能被国家列入重点计划,人们对此行业也不以为然,甚至漠然。在这种情况下,双星为了摆脱行业局限,在发展的辉煌时期主动提出“出城、下乡、上山”的战略大转移,由此转出了今天的大双星。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汪海按照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规律,超前大胆决策,提出了“出海越洋是开放,上山下乡也是开放”的新思想。这在当时阻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汪海力排众议,坚决将老产品、老生产线转移到农村,借用农村破旧的厂房和廉价劳动力,进行横向经济联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进行“低成本扩张”和“资本运营”,由此走出了“出城下乡”的第一步,这一调整让中国经济界都感到震惊。这期间,他们先后在青岛周边、山东地区建起了13家联营厂,并在1986年结束了解放鞋市区生产长达36年的历史。可以说,这一“转”,转出了双星的起死回生,转出了双星的广阔天地。

  进入90年代,汪海总裁又提出“东部发展,西部开发”的新思路,并在1991年主动选择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沂蒙山区投资建起了鲁中、潮海两大“鞋城”,变国家的“输血”扶贫为企业的“造血”扶贫,不仅找到了企业的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上山下乡”,为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产业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在完成“出城、下乡、上山”的战略大调整后,他们充分运用双星名牌的无形资产优势和管理技术优势,使母体鞋业逐步形成诸如西南双星、中原双星、华北双星、华东双星、华南双星等生产基地的大格局,巩固了双星在中国制鞋业的龙头地位。可以说,双星的战略转移是利国、利企、利民的“三赢”战略。双星在企业最兴旺的时候选择主动转移,是他们在国有制鞋企业普遍萎缩、垮台的大气候下,由小做大做强,并始终保持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完成国内市场战略大调整的同时,他们奋力挣脱外贸旧体制的束缚,以在全国同行业中第一家成为自营进出口权的试点单位为标志,双星开始大踏步地走向国际市场。

  为了争取更多、更广的客户,让产品更好的进军国际市场,双星早在1988年就以企业自己的名义第一个走进美国鞋业博览会;第一个举行国际新闻发布会;第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举行“鞋文化表演”,产生了广告宣传效应,至今令欧洲鞋商记忆犹新;第一个被世界著名的鞋类经销商——美国PSS公司认定为中国惟一的国有制鞋“核心工厂”;并在1995年成为第一个年出口创汇突破5000万美元的制鞋企业,成为世界鞋业公认的规模一流、管理一流、品质一流的特大制鞋企业。在吸引国外客户“走进来”的同时,双星开始自己“走出去”拓展市场,先后建立了美国、德国、俄罗斯、阿联酋等10个海外分公司,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有200多家国外客户与双星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年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始终坚持着内外销两条腿走路的经营战略方针。

  品牌战略制胜法宝

  遨游在市场中的双星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最终就是品牌的竞争。双星在成为行业首屈一指的知名品牌后,通过品牌延伸、品牌运作、品牌扩张,目前已全面进入经营品牌时代。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品牌还不为人所知的时候,汪海就提出“创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将创名牌作为一切工作的“纲”和最大的政治来教育引导员工,并确立了名牌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名牌初级阶段、名牌发展阶段和名牌高级阶段。应该说,当时双星所采取的严格管理、超标准考核和为与市场接轨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紧紧围绕名牌这个“纲”和最大的政治来展开的。

  名牌初级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双星以淘汰解放鞋为标志,对产品进行不断地更新换代,从最初的追随模仿到后来的创新超越,双星靠产品的更新换代成为全国制鞋业的“领头羊”。

  名牌发展阶段:在这期间,双星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产品研发队伍,使产品达到了“开发一代、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设计安装了中国第一条高档冷粘鞋流水线,创立组建了全国鞋业惟一的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了六大类鞋(硫化鞋、冷粘鞋、皮鞋、专业鞋等)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鞋类首家驰名商标获得者,第一家鞋类上市企业。

  名牌高级阶段:从2000年至今,双星再次调整发展思路,将“专业化、高档次、树形象”作为主攻目标,开始了与世界名牌的抗衡。双星相继推出了专业鞋,全面实现了由低档单一产品向高档次、系列化的转变。目前,双星年制鞋总量已近1亿双,连续15年全国销量第一,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中国名牌”,品牌价值高达100亿元。

  在形成名牌之后,双星认识到:此时的“双星”已不单纯是物质的双星,双星名牌的无形资产已远远大于有形的财富。为了把双星名牌不断做大做强,提高双星名牌的含金量,他们在鞋类产品市场供不应求、自身生产又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情况下,利用双星的知名度开始运作品牌,在对技术、质量进行有效监督的前提下,双星在南方选择了包括台湾厂家在内的几十家工厂为其加工生产鞋类产品,迅速提高了双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他们加大了品牌延伸力度,将双星产品延伸到运动休闲相配套的服装、箱包、运动器械等多个行业,依靠品牌运作、迅速发展并占领市场,显示出双星品牌巨大的市场潜力。90年代中后期,双星进入品牌扩张阶段,先后涉足轮胎、机械、绣品、印刷、纺织、印染等多个领域,一举成为涉及种类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民族品牌。应该说,通过经营品牌,他们实现了少投入、多产出,达到了“借鸡下蛋”、借资金创效益的目的,真正实现了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的过渡。在母体鞋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短短几年,双星轮胎已成为中国五大轮胎企业之一,被评为中国“十大民族品牌”,并荣膺“中国名牌”称号。

  20年来,双星在汪海的带领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资产总额由不足1000万元增加到48亿元,增长了480倍;累计上缴利税总额近30亿元,相当于在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的情况下,上缴了300多个当年的橡胶九厂;销售收入由近3000万元增加到60亿元,增长了200倍;出口创汇由175万美元增加到8000万美元。

  双星在没有合资、合作的情况下,由一个仅能生产解放鞋的国营小厂发展成为一个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综合性特大型企业集团,创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