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家营销在国内初现端倪但大都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一些企业家凭借个人的修养和对企业运营的成功经验不断强化自身的形象,创新自我形象,提高自身形象对于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由于人们对企业家营销的模式与内涵缺乏充分的了解,常常容易掉入以下七大陷阱。
个人品牌定位模糊
企业家在别人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别人在背后如何议论自己,企业家并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很多——企业家害怕自己所听到的、企业家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企业家缺乏自省意识等等。结果就导致了企业家对自己的个人品牌缺乏了解,或者是企业家的语言、行为体现出的个人品牌形象不连贯。企业家试图取悦所有的人,但最终却模糊了个人品牌的定位。
个人声望重于企业名气
我们可分别从个人、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来衡量一个企业家的声望。一个成熟的制度应该是激励企业家通过营造产品和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来提高其自身的声望,从而使企业在一旦离开他时仍能继续发展与生存下去。亨利·福特因其发明T型车和分工合作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而全球著名,以至于一个世纪过去了,企业家换了好几代,福特公司还保持着青春活力;而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的公司,企业家努力把企业的影响力建立在其个人声望的基础上,从而使企业无法离开自己。
不注意自身形象
企业家形象是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集中体现,娱乐明星的绯闻或许能增加自己的人气,明星企业家的生活作风稍有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个企业形象,最后影响企业经营。企业家的经营手法若违反某种共认的道德准则,一旦揭露出来,也会给企业带来灾难,企业倒闭不要紧,成千上万人的饭碗就可能被砸了。有些企业家有自知之明,找一名职业经理当明星,自己在幕后操纵。
作秀重于练内功
水行舟止,物极必反,过度的炒作和夸张的亮相,使本可以正常的表现转变为做作的表演,使本来无可厚非的商业宣传演变为赚取“眼球”的纯粹作秀。而一旦公众发现这些由各种企业界精英构成的明星方队中,有许多人所拥有的实力仅仅只是作秀的功夫,真正受损的只能是作秀者本人。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人们更多认知的是产品,因产品而扬名的企业家是真正的企业家,一味希望靠作秀而出名的企业家最终将被作秀捆绑。企业家需要宣传,但宣传不仅仅是作秀。“秀”得太厉害的话,让消费者心虚了,“秀”可就白作了。
创业重于创新
我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在事业的初创时期一般有着一股百折不挠的锐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创业精神令人敬佩。然而,一旦创业成功了,有不少企业家就抱着老经验不放,信不过外人,摆不脱家族控制的老路,不再具有冒风险的创新意识,从而锐气日衰。我们知道,企业家在观念、技术、制度、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是企业具有持续捕捉盈利机会和永续生存能力的关键。当企业家失去创新意识和能力时,企业就很快从轰轰烈烈的创业阶段走向守摊、衰退甚至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不少企业生得快死得也快的原因之一。
人治重于法治
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靠制度来约束有关当事人的行为,而人管人常常是靠不住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里构建出资人、经理人与生产者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机制,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我国的企业家则热衷于营造个人权威,颇有“朕”就是真理的气度,大事小事都由一人拍板,即使有制度也是墙上挂挂、嘴上说说。一旦制度与一把手的说法发生冲突,制度就被甩到一旁。企业作为一个等级组织没有权威是万万不行的,但个人权威一旦过了头,企业发展顺的时候,企业家就被众星捧月,难以听到真话,决策错了也没人敢说;一旦企业背运了,就众叛亲离,甚至落井下石,企业家成为孤家寡人。
重市长轻市场
我国的企业家一方面痛恨行政干预,另一方面想成为政府惟一的座上宾,这已成为其痼疾。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家常常花相当大的精力游说政府,以获得垄断性优惠政策或者某些特殊领域的特许经营权,以至于部分老百姓对某些富豪的财富来源的正当性提出了疑问。我国加入WTO后,政府将对中外企业保持中立的立场,企业借助政府的外力获得竞争优势的“内战”战法就会吃不开,遵循自由市场原则的“外战”战法必将流行。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