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七原因致民企不断“夭折”

企业报道  2014-05-16 10:07:29 阅读:

  中国民营企业身上有一种倔强、奋进的可贵精神,没有一个国家的民营经济在几十年内取得像中国民营企业这样的成绩。中国民营企业正在向正规化、制度化、非家族化方面发展。然而,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似乎并不理想,其中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寿命短、长不大。

  中国民营企业大约有300多万家。据慧聪进行的调查,其中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仅有10%。每年在全国新成立的民营企业在15万家左右,同时有10万多家企业关门。民营企业中制造业领域企业最多,占74%。而且90%左右以家族形式经营。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年半。

  为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走不出短命的阴影?下面问题也是中国民营企业走不出短命现象的原因。

  价值观缺失

  民营企业老总们总想超世脱俗,总想开创一番伟业,但是,其内心深处仍然是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那一套,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其所有行为和观念仍然是传统老套,没有什么根本变化,民企老总大都精明,但缺少健全的人格。企业运作中最缺乏的就是契约和信誉精神,人格大小决定公司发展大小。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老总都存在着人格障碍。在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的骨髓里,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它是:一种狭隘的视野、一种对人的冷漠、一种对人文精神的轻蔑、一种对自由民主原则的排斥、一种与国际化潮流极不合拍的小农意识和市侩心态、一种对通用规则的忽略、一种缺乏自己的固有原则、一种盲目追风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浅薄。相当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家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第一要旨,思想行为大都违反科学理性原则及人文精神,信誉不高,缺少个人首创精神,热衷于追风赶潮,经营管理活动中带有过多的政治目的,根本违反制度和规则原则。中国民营企业最滞后和落伍的不是厂房、设备、技术和营销模式,而是企业家的精神世界。在民营企业现代化办公大楼和进口先进设备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传统的、家族式的、带着浓厚的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色彩的价值观念。

  用人“闲置”

  很多民营企业对人才的政策是“闲置”政策,民企老总最不愿意给人才的就是权力。人才频繁流失现象:老板对人才有一种求全责备的心态,同时又不能虚怀若谷,于是导致企业人才频繁流失。很多民营企业老总对功臣的办法是兔死狗烹。对人的怠慢和卑视:只要求员工奉献,却不愿意给员工以实际的利益。老板最鄙视的就是人才的个人意志和独立思想。民营企业家跟所聘用的人才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君臣”或者“主仆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博弈关系”。此种关系的维系以利益分配为基础形成一种软平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人才在进入公司后,随着逐步对业务水平、顾客资源等的掌握,自身价值随之提高,只要时机成熟,“人才”就会向老板“要价”,提工资、升职位,甚至以离职相要挟,而老板担心的便是人才流入竞争对手企业,或另立门户给本企业带来更大威胁和挑战。这样,人才的心理线在一步步扩大,而老板的心理线在一步步后退,结果便是由原先的合作转入妥协,再由妥协变为不妥协,平衡状态被打破。很多民营企业家在解决该问题时伤透脑筋,于是,“愚民政策”、“集权管理”浮出水面,在现代管理制度盛行的情况下,反其道而行之,内部信息隔离,部门沟通阻滞,管理层级实质上只有两层,即只有老板(民营企业家)和员工(包括中低级人员)。所以,企业的发展实质上还是靠民营企业家在拉动,而没能做到靠人才推动。至于能够走多远,则只能取决于民营企业家的能力、行业的状况和市场的供求。

  文化不健全

  民营企业中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一切随老板好恶而定,很多民企中存在一种“黑暗压制力”,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黑暗压制力”,感情过甚、理性欠缺;拒绝规则化、制度化;传统儒家文化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桎梏。民营企业最缺乏的是一种人文思想、文化素养和理性思维。劣根性的成因在于:市场经济初期的不适应、文化传统、企业家素质偏低。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它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并在经营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反映企业意志的价值理念。它不是一个口号、一种目标,也不仅仅是一个希望,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之中。优秀的现代民企都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道德建设、企业形象建设,浅显而言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取向。基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尽管有着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等一系列优点,但其身上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只有搞清楚现阶段民营企业家战略决策与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帮助我们的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战略计划薄弱

  只谈“点子”、不谈“战略”,只考虑“现在”、不考虑“将来”。浮躁有余、稳健不足;感情过甚、理性欠缺,心无定性:民企老总最大的性格特征是“心无定性”,决策通常是灵感型、即兴型、业务型,老板永远忙于小事,“精于小、必废于大”;民营企业家大多很有智慧和天才,但却缺少必要的计划组织能力,很少能把事情落到实处,思维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民营企业老总大都有一种“前职业惯性症”,即在他创办公司之前,都从事过业务经理。这样,一旦自己创办企业当上老总,其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仍然摆脱不了以前职业所形成的习惯,仍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客户、开发新市场、联系销售业务等事情上,而作为一个老总应该做的事情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建立正规化管理机制、财务控制、选拔任用人才却很少过问。他们难有时间坐下来冷静地考虑长远战略和企业内部深层次的管理机制问题,一天到晚忙于各种应酬、见客户、见政府领导、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一天到晚处于极度亢奋之中,难以有一个宁静平和的心态,有一种“坐不住”的性格,永远处在一种躁动之中。

  “个人英雄主义”严重

  其实,民营企业中有这种意识的,很多与其出身有关。特别是对第一代企业家来说,什么样的人才成为企业家?我曾经做过研究,那些从政府官员或者国企出来的人不算,真正起自草莽的企业家,其早期生涯都充满苦难。或者是出身不好,或者是穷困潦倒,最后,由于自身天分和胆识,并且有好的机遇,他们创业成功了。但是,底层经历中的种种困难,曾经受到的白眼和伤害,使他们内心深处多少有些报复心理,或者是补偿心理,一旦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资源,自己做了老板,这种领主意识就出来了。这种意识是无法改变的,因为这是人性对外部环境的反弹。专制的结果是组织机能的萎缩和退化,民企老总们大都有一种自我崇拜心理,当企业只有一个思想时,企业距倒闭只有半年时间了。

  老板素质尚需提高

  民企老板以社会边缘人士居多,先天性素质不高,很多民企业主是靠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机会而发迹起来的,素质并未同时提高;民企老板创业初期,企业领导人与亲戚、同学和朋友携手共建,凭着自己敏锐的市场触觉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破除重重困难,通过最原始的创业手段,凭着一股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把企业创办起来。但是,随着公司的业务量扩大、组织机构扩充、公司人员增加、资金流量增大,企业的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内部管理混乱、家族成员对正规化管理进行抵触、企业内部派系形成、信息传递失真、组织涣散、市场滑坡、产品质量下降。于是,经过几次剧烈阵痛,企业濒临倒闭或是申请破产。

  “家族管理人治”陋习严重

  以中国企业目前员工素质来看,严格的制度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企业中更多的是人治陋习,而非制度和规则传统,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永远是牺牲品;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长达数千年,中国人包括海外华商的骨子里都渗透着封建主义的血液,而且在中国一直只有治国治家之术,而没有经商之术的研究。在这样一种历史传统的长期熏陶下,中国人其实一直是在以一种治家或治国的心态、方法来治理企业。以治家模式管企业的自然就成了“家天下企业”,企业领导是家长,其他人都是家人或仆从。以治国方法管企业的自然就成了“王天下企业”,企业领导是君王,其他人都是朝臣或百姓。家族化企业实际上就是企业主家庭的一种扩大。家族化企业中难有清楚的黑白是非界限,家族化企业本身就决定了企业短命的厄运。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