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用水泥铺就的坦途

企业报道  2014-05-16 09:59:06 阅读:
核心提示:茫茫的金华北山,似一条桀骜不驯的巨蟒,盘踞在金衢盆地的北端,西山就在它的腹部。这雄伟壮观的自然环境,为大自然增添色彩,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也造就了坚忍不拔的开拓者,开创事业辉煌。

  浙江科华集团是以水泥生产为主,集房地产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塑业包装实业和酒店为一体的企业集团。集团创建于1998年8月,前身是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始建于1996年12月),当时水泥产量30万吨,资产3500万元,经过7年多的艰苦创业,目前水泥生产总量达600万吨,资产12亿元,销售收入15亿元人民币。集团公司企业分布在浙江、江西、重庆、四川等省市,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拥有企业15家。近年来,科华集团荣获全国经营管理达标先进企业,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浙江省首批诚信企业,省级管理示范企业,“三优”企业,AAA级银行信用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安全生产先进企业,环境达标先进企业等殊荣,入选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优秀企业”数据库。科华集团董事长、总裁赵宝忠锐意改革、勇于开拓,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家、浙江省乡镇企业创业功臣,浙江省乡镇企业优秀董事长、总经理,浙江省金华市劳动模范,入选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优秀企业家”数据库。

  科华集团以“团结、创新、务实、奉献”为企业精神,坚持“融科技精华、创一流产品”的经营方针,狠抓基础管理,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国家产品质量认证,开展了ISO14001环境体系和GB/T28001健康安全体系认证。集团注重科技创新,抓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档次,实现跨越式发展。2002年以来,科华集团分别在浙江、江西、重庆、四川等省市投资建成1条日产2000吨、3条日产2500吨的生产线,还有3条日产5000吨生产线在筹建中,计划再建数条日产1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到“十一五”期末水泥总量达到2000万吨,进入全国水泥前十强。

  科华集团生产的“科华”牌水泥,荣获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江西省名牌产品、金华市名牌产品。“科华”牌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

  茫茫的金华北山,似一条桀骜不驯的巨蟒,盘踞在金衢盆地的北端,西山就在它的腹部。这雄伟壮观的自然环境,为大自然增添色彩,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也造就了坚忍不拔的开拓者,开创事业辉煌。

  从兰溪市车行10多公里,在山路间盘绕后,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水泥生产基地企业就呈现在笔者面前。巨大的生产窑和现场的整洁有序让人惊讶,水泥企业环保也做得这么好﹖科华集团董事长赵宝忠温和谦逊、笑容可掬,有着山里人的朴实与热情,没有一点企业家的架子。他从1996年原西山建材集团被改制拍卖后,与20多名中层干部职工为寻求工作和生活出路,创办了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近8年的商海沉浮,他秉承着一种军人的气质顽强开拓创业,使浙江科华集团成为在这里开放的一朵“壮丽事业”的鲜艳之花。

  (一)

  当谈起从新世纪水泥厂到科华集团的艰辛发展过程时,笔者不禁对赵宝忠这位事业开拓者产生敬佩。1996年该企业刚筹建新世纪水泥厂,技改竣工投产第一年,年产水泥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600万元,利税1000多万元。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刚创出的业绩,它的更大目标:到2000年固定资产达到2亿元,创利税3000万元;到2005年总资产再增加到5亿元,利税达到5000万元,成为一家专业化集团、中型企业。

  1996年,许多乡镇企业早已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并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二次创业。赵宝忠和他的同事们集资了400万元,开始走到了这条体制改革起跑线上,并开始了他的人生创业历程,他成功了,创造了奇迹。而今,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华实施做大、做强水泥产业发展的战略,企业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实现了由立窑普通水泥30万吨向新型干法回转窑标号水泥年产600万吨的跨越。赵宝忠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这一代人,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迫在眉睫的事,作为企业的带头人,更是时不我待。”正是这种“时不我待”的创业意识和事业心让赵宝忠赢得了成功。

  (二)

  回想当年,赵宝忠的经历丰富而又充满挫折,18岁高中毕业,渴望上大学,跳出大山。然而,在选送上大学的年代里,无情的现实没能让他如愿以偿,他回到了西山寺——这个令他困惑的穷山沟。在那个凭力气、凭热情、大干加苦干的岁月里,他经历了生活的严峻考验。他曾是特种水泥厂的晒石工、酱油厂搬运工、“763”洞库的挖土工,也曾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地球修理工”。20岁那年他才离开大山,当了“最可爱的人”,从那时起,军营的生活影响了他的一生。从战士到班长、从班长到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学员、从学员到代理排长,在军旅生涯与首长和战友的相处中,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变得更爱思索了。1980年家乡办起了水泥厂,在部队服役的赵宝忠又面临一次人生道路的抉择,是退伍回家乡,还是留在部队提干?经过反复思索,他毫不犹豫地认定了自己该走的路,那就是再回家乡,去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创出一番大事业,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80年底,他毅然回到西山寺,加入了村企业——兰溪西山寺水泥厂,从水泥厂最基层做起,拉料工、烧窑工,1985年他进入办公室,29岁被选为生产厂长。赵宝忠在水泥厂几乎做过了所有的工作。从西山寺水泥厂到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创立发展到浙江科华集团。现在,他既是科华集团的经营决策者,又是企业运作的具体方案实施者。军人的作风、军人的毅力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三)

  1996年,水泥行业正是竞争激烈的时候,市场风云变幻,经历了小土窑、机立窑,开始发展到回转窑,更新很快。这样的形势,让赵宝忠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紧迫感。他认识到,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只有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了,成本才能随之下降,进而达到规模效益的目标。他便不失时机地采取了新的经营策略方案,他没有停留在资本经营、资产重组这一层面上,而是始终立足于技改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使企业保住青春,“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产品经营上,通过调查研究,反复考证,正确地选择了产品专业化经营的路子。面对熟悉的产品、激烈的竞争市场,他灵活处理了资本经营和企业发展关系,以发展为目标,进行资本经营运作。他觉得,必须要有自己的大“拳头”,才打得有力。

  事实证明,没有主导产业发展,盲目搞多元化,令许多企业失败。而赵宝忠的明智之举,却使他的事业由此走上了正轨。这时,农村正酝酿着新一轮企业改制。赵宝忠知道,机会来了,他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要搞好产品,设备是关键,他精心设计了一条设备和流程先进、年产水泥30万吨的生产流水线,采用清华大学研制开发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核子计算机自动控制质量跟踪系统以及国内先进的设备。股东们商量后,立即破土动工,他以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用超常规的速度,于1996年10月创建了民营股份制企业——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此时,距接替西华建材公司改制不过4个月,一个企业脱胎换骨,获得了新生。1997年,党的十五大充分肯定了民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意义和作用。赵宝忠这一步棋走对了、走好了,他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的大胆决策符合中央确定的企业改革方向,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新世纪水泥厂赢得了壮大经济实力、发展自己的主动权。

  先进的技术不能代替落后的管理,而先进的管理规则可以弥补技术的不足。因此,作为一个企业家,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管理的创新。而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创出名牌、赢得市场。赵宝忠对生产、经营、市场三大领域严格把关,在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上下功夫,提高管理水平。并注重品牌建设,强化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实行考核奖赔制度,以质量创名牌,以名牌促进提高质量的运行机制,综合体现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实施名牌战略,立足质量促信誉”,真正把全面抓质量管理落到实处。公司实施规模发展,运用标准化,全面质量管理、二级计量,狠抓企业基础工作,使企业不断上等级,先后获得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双证证书。

  (四)

  随着企业不断壮大,赵宝忠对新世纪描绘的宏伟蓝图充满信心,企业更加充满了勃勃生机。他认识到,尽管市场逐步培育成熟了,但商场如战场。的确如此,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所以他首先力求尽快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面对严峻的挑战,他又精心策划。1998年7月,组建了浙江金华科华集团有限公司,赵宝忠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所领导的企业虽然起步晚,但由于起点高,凭着他有智有勇的实干创业开拓精神,在短短几年内,能以惊人的速度使企业的经济实力更加强大,神奇般地使一个民营企业成为一个中型企业,在山峦中崛起。

  当别人都对此赞叹不已、连连称奇的时候,科华集团又在酝酿新的计划了。有着军人风格的赵宝忠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做事雷厉风行,他在寻找着通向更大发展的新路。进入21世纪,对水泥企业来说,是市场和资源的竞争,经过深入仔细的市场调研、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分析,决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跨出浙江,到赣东地区投资兴办水泥企业。1999年8月,江西省贵溪新世纪水泥有限公司成立了,企业年产40万吨水泥,一跃成为鹰潭地区主要骨干企业。立足主业不放松,并时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以壮大主业,赵宝忠脑子里的这根弦从来没有松过。为了做大做强,他看好低成本扩张,决定采取多种形式,搞好资本经营。先是兼并了破产企业“国营兰溪市第二水泥厂”,重组为“兰鹰水泥厂”。此后,又先后租赁了“水电部十二局新安江特种水泥厂”和“江西上饶地区旋窑水泥厂”,后者不仅实现了企业的低成本扩张,还为当地解决了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为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2001年科华又投入1.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扩建了一条日产2000吨水泥的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8个月时间竣工投产。2003年以来投资7亿元,在江西、重庆又扩建3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使科华集团生产规模达到了600万吨,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给赵宝忠题赠了四个大字——“勇于开拓”,这正是赵宝忠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赵宝忠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是有了这样一个求变求新求发展的坚忍性格、有了冷静智慧的头脑,才使企业发展走向成功。现在,科华集团向着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3亿元的目标迈进。

  (五)

  科华所在的兰溪,是山明水秀、风景优美的县级市,水泥曾经是重污染、粉尘、烟尘满天飞舞的行业,赵宝忠觉得,决不能让家乡的秀美蒙尘,必须做好环境保护。2000年,在全国开展的“一控双达标”活动中,科华集团成为浙江省第一家通过水泥粉尘限期治理达标验收合格企业,首家被誉为水泥生产无烟企业,被浙江省环保局及地市环保局评为环保达标先进企业。赵宝忠说:“我们不能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大家。我们既要创造经济效益,也要为社会奉献。”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思想,科华在环保方面不遗余力地大投入。

  早在1997年,新世纪水泥厂刚建厂不久就被评为“金华市水泥粉尘治理达标企业”。尽管当时企业的资金十分短缺,但他仍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用于环境投入。他采用扩增股本金和向职工集资的方式,企业总投入3500万元,用于环保除尘先进设备就花了500多万元,并对每个扬尘点都配备了先进的除尘设施。为了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赵宝忠又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7年7月,工程投产时就成立了由基建、生产、机电车间组成的粉尘治理领导小组,并派出专业人员到除尘设备厂家进行专业培训,还制定了“三同时、三落实、三不放过”的管理目标,使环保管理走上了正常化、制度化、目标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长效管理轨道。

  1999年,赵宝忠带领厂领导先后到广州、重庆等几家窑烟囱除尘较好的水泥厂进行考察、学习,并多次征求环保部门意见、了解环保设备厂家除尘设备技术情况,比较先进的环保治理方案,他不惜巨资投入300万多元资金安装配备国内先进的立窑袋式脉冲除尘装置。经过努力,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粉尘年检中,科华全部达到国家粉尘排放标准,几年来连续被评为省、地环保达标先进企业。走进科华厂区,厂貌整洁,绿草如茵,绿柳成荫,鲜花开放,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厂区令人神怡,新一代的水泥企业令人难忘。

  (六)

  虽然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奇迹,可赵宝忠始终非常清醒。改革开放20多年,有许多企业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这也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靠着“胆大”、冒着风险起家的,他们抓住了机遇,但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如果继续靠“胆大”、冒风险来经营一个企业,那么,“风险”就会变成“危险”,甚至会葬送一个企业。因此,切实提高企业家自身素质是当务之急,否则,企业就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在赵宝忠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有两个涵义,其一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其二是以企业的员工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赵宝忠为圆埋藏已久的大学梦,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拿起了课本,给自己“充电”。1998年,为了工作学习两不误,他选择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攻读工商经济管理专业,完成大专学业,电大毕业后,他又继续到浙江大学深造,工商经济管理研究生课程结业后,又继续攻读香港公开大学工商经济管理硕士学位。连续7年学习深造不停步,而且抽时间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2003年11月又去了日本短期进修学习。通过不断的深入学习,他的思路更宽了,经营管理理念更成熟了,决策也更科学和系统。边实践、边学习,使赵宝忠逐渐成长为一个富于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新一代企业家,使企业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壮大。

  赵宝忠很善于营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他把职工都看作兄弟姐妹,诚恳相待,他的诚心,将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的活力。他更爱才、用才,并向全国招聘管理和技术人才,大胆任用,放在领导岗位。并从本集团职工中选用一批有才能的人,提到担任中层干部和各公司总经理等岗位,其用人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赵宝忠用自己的诚心凝聚起了职工的爱厂敬业之心,与此同时,广泛组织员工出谋划策献智慧,提合理化建议,在生产岗位上深入开展“双增双节”,开展废资源综合利用,并不断创新,仅在水泥包装袋上由纸袋改为塑料复合袋一项,一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200多万元。

  1998年科华集团成立时就提出了奋斗目标:2005年达到总资产5亿元,利税5000万元,但这个目标在科华人的努力下于2002年底提前实现了。现在科华的创业目标:计划到2010年总资产达到40亿元,销售收入50亿元,创利税10亿元,称为“451”工程。这宏伟的规划是凭空的设想,还是科学决策的构思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代造就了英雄。果然如此,这里既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奇迹,也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科华集团的创新跨越式发展和辉煌硕果,用赵宝忠归纳的话可以概括为“五个坚持”: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用人不疑的观点;坚持艰苦创业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不断“充电”的观点。勇于开拓的赵宝忠是具有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实干型企业家。

  现实告诉我们,事业上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片荆棘,成功的机遇一视同仁地赋予每一个人,但只有那些敢于披荆斩棘、不折不挠的人才能取得成功。赵宝忠抓住了向新世纪挺进的发展机遇,制定了宏伟的奋斗目标,我们相信,他一定能一如既往地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勇于开拓、再创辉煌!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