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的书其实是有害的!”
属虎的长河文化企业董事长夏骏,南通人,年过40,最爱说“四十来岁的人了,如何如何”。一有独到见解的时候,声调高涨,眼睛瞪圆。
夏骏1975年读高中。那时,《西游记》、《三国演义》都不让看,《水浒》也是要批判才让看。可夏骏偏偏爱看书,只好去当时的新华书店租书看,一分钱一天,也就是《敌后武工队》之类的书。而上大学是在补初中的课。大学二年级暑假60天里,只看一部《鲁迅全集》,图书馆借的,一次两本,见好就抄,共做了1700多张卡片。“鲁迅的独立思考、绝不认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立场、他的孤独感、苦闷都一股脑的传染给我。”那时夏骏19岁,“简直是文化的初恋”。
夏骏是靠助学金上的大学,经常到北京琉璃厂的中国书店买一些旧书。曾经花两毛钱买一本《华盖集》。读研究生时开始写论文,挣点稿费买书,每拥有一本新书,便顿觉今非昔比;拎着一摞书往回走,更是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分量在一点一点地加重。
夏骏看书喜欢在书上划道,家里、办公室里备有彩笔多枝,随时可取。但是“现在的书没有多少地方可划,值得你认真体会的书不多”。有些书架势拉得很大,但是层次不高,“可能偶尔的地方有点意思,其他的全是重复。”夏骏在看书的过程中总是和作者较劲,不断地说这不对、那是瞎说、这太教条、那太武断。没有创造性的书,夏骏翻几页就干脆扔掉。“鲁迅的不依不饶、过度的高贵感都是需要摒弃的。”
他的标准是,能够提升人生智慧的书才算真正的好书。好书让人体会生命,“活了一辈子,有没有活明白?有没有活出一定感觉来?许多人一辈子就是在奔命”。
夏骏习惯由哲学大师带着,一路走去。“大师的感觉前几年我认同,现在我滑落了。只有看大师的文字时才有把我往上拽了一把的感觉。”夏骏承认,日常的职业状态就已经让他有所滑落,无法保持一个高贵的状态,他需要和许多没有哲学修养的人去合作和对话。现实生活让他有时无法不滑落一下。当夏骏面临高贵的心灵时,很惭愧、无奈,“你离开他,走下台阶,要非常有度,如果18级台阶,你走下两级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下子跑到坑里去。”
但是,夏骏每每读到写得好的地方,反而高兴不起来,“因为太多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沉沦了。”据他估计,高达90%的人都陷入这种可悲里面。“有的人的性格很难走向深度,可能走向一种力量,像投枪和匕首。”夏骏发现不少人处理问题层次不高,积累财富只是技术上的成功。某些财经人士读书的全部意义只在于提高效率。但这些悟性很强、能力很强的人更需要平衡心境,被600万元、700万元所牵扯的越多就越焦虑,控制的人数越多,控制的产业越大,所消耗的心力就越多。
在夏骏眼里,知道这个世界变化的人很多,能把握这个世界的人很少。尽管读书是在帮财富人士完善把握世界的能力,但很多老板念了很多书,基本上还是知识意义上的,融会不到自己的智慧和生命感觉中去。“念了那么多书,知识面很广,处理问题怎么还这样啊?总觉得缺乏内涵。”
爱书的夏骏最近准备焚书。20年前买的书,回头一看,“你会觉得写得这样的书,当初怎么会买呢?”夏骏藏有七八千册书,最近准备“焚掉”一些不值得收留的书,占所有图书的四分之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