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企经营者传统的考核和任用机制已不再适用,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势在必行。《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近年,在全国企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会议上,几位获得首批高级职业经理资格证书的国企老总向记者袒露了作为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心声。
秦家铭:坚持开拓创新做强做大企业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近10年来,励精图治,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这个老国有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特别是“九五”以来,全公司的企业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每年以20%以上的增幅、50亿元以上的增量连续7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企业营业额由1996年的19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470亿元。
2002年,总公司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评出的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排名第73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8位,在“中国最具有竞争力500强企业集团”中排名第6位,并以“中国入选企业第一名”的身份进入世界建筑业500强行列。总公司荣获2002年度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环保先进单位称号。在刚刚召开的2004年世界品牌大会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会上,中铁工程品牌被评为第8位。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公司总经理秦家铭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新时代中国改革之星、中国创业企业家、中国优秀企业家。
秦家铭向记者重点介绍了中铁工程总公司“大经营”格局和“大科技”格局的观念和做法
1996年5月,在总公司经营工作会议上,秦家铭着眼于全公司的市场开发,首次提出了“大经营”格局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确立了经营开发在企业管理中的龙头地位。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几年来全公司按照“大经营”格局的总体部署,始终坚持经营开发的“龙头”地位,突出发挥集团优势,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推动全员、全方位进入市场。从领导力量、经营手段、人才培训、激励机制等方面,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新挑战,作为企业第一管理者,秦家铭认为,像总公司这样一个特大型国有老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振兴和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企”的发展道路。几年来,中铁工程总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大科技”格局。先后两次召开总公司科技大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快企业科技进步的决定》等7个办法,表彰奖励了15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一大批科技成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公司已建立起了主要领导亲自抓、总工程师全面负责、以科技人员为骨干、全体职工广泛参与,科研、设计、施工、制造紧密配合的“大科技”格局。逐步完善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资金保障、科技激励、人才开发机制。
季克良:企业家的人格力量非常重要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是原贵州茅台酒厂改制而成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国家特大型企业、全国白酒行业惟一的国家一级企业、国家企业管理最高奖——“金马奖”企业,是全国质量管理奖获奖企业,是全国512家重点企业和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之一,在白酒行业的销售收入由过去的第7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2位并一直保持至今,人均利润保持第一位。
茅台人珍惜辉煌的历史,更注重开创美好未来。从1998年真正步入市场经济以来,产量、销售量、实现利润、实现税金、利税及实际上缴税金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分别增长70%、87%、近3倍、263%、234%及282%,其中,茅台酒产量由5365吨增至10000吨,销售量由2102吨增至5600多吨,销售收入由8亿多元增至31.81亿元,利税总额由3亿多元增至近19亿元,在CCTV发布的“2003中国十家最具价值上市公司年度排行榜”上贵州茅台名列第4;由世界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组织评审并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茅台估值202.63亿元,列第25位;由《财富》杂志评估的国产品牌排行榜,茅台是第2位,仅次于海尔。
面对企业取得的成绩,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季克良说,人格也称“个性品质”,心理学把人格解释为具有一定稳定性与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人格力量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学识、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所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一种力量,人格力量对于企业家来说很重要。
我国加入WTO后,不仅为国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大显身手提供了新的舞台,同时也向国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国企不仅要应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而且在国内市场上将面临更多、更激烈的竞争。未来市场中稀少的资源不再是金融资本,而是优秀的人才。作为国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要想把企业引向成功的彼岸,除了必须具备驾驭全局的能力、学习思辨的能力、综合创新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协调运筹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以及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意识外,还必须具有人格的力量。企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各类人才,职业经理人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是敢于全面负责,甘于牺牲自我,乐于以身作则,善于兼听从善,勤于探索追求,勇创一流业绩,成为道德楷模的人。季克良认为,做到这几点,就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一个称职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所具备的人格力量。
陈钢:尽智尽力去作为
“想陈钢,盼陈钢,陈钢来了有希望。”1997年9月,陈钢这位曾在东北制药总厂工作了25年的厂长,在职工要求下,舍弃了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优厚待遇和良好工作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毅然地回到当时已经连续2年严重亏损、生产经营濒临绝境的东北制药集团,担任东北制药集团公司总经理和东北制药总厂厂长。
改革的几年来,他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紧紧依靠集团万名职工,以扎实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苦干实干的工作精神,改革创新,力挽狂澜,遏止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不利势头,使东药集团从1996、1997年年亏损近两亿元,逐步实现目前的年稳定赢利1亿元以上、年出口创汇达8000万元以上,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了大型国企改革脱困的奇迹。
陈钢不仅在企业管理方面取得卓然成就,而且在技术攻关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作为主创人组织完成的《以改革内部制度为主的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运用策划技术试行IVQ系统优化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等成果分别荣获第七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辽宁省企业管理进步一等成果。由陈钢亲自主持实施的“万吨VC工业化技术”、“荷兰粉针生产线国产化改造”、“磷霉素钠生产技术开发”等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辽宁省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陈钢在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的同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崇创新,大胆提拔和任用年轻有为、品行俱佳的人才,很多人才经过考核,成绩优秀者被安排到企业的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在陈钢的带领下,企业每年通过创新工作创造经济效益达2亿元以上,同时企业每年也拿出几百万元用于奖励创新工作突出的人才。一支企业自己挖掘培养的合格职业经理人队伍正在东药形成。
陈钢对记者说:“创业就是要敢作敢为,善作善为,大作大为,要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过日子一样全身心投入。”
据陈钢介绍,东药集团坚持有进有退,推进企业体制和产品结构改革,为未来发展铺好路。
首先,对成员企业实施有进有退。针对集团规模庞大、下属企业良莠不齐、经济效益日趋低下的突出问题,1997年9月经政府批准东药将25个关联度差、不良资产大和经济效益差的企事业单位剥离出集团,进而优化了集团组织结构,突出了核心企业的地位,精干了主业。
其次,对国有资产实施有进有退。1998年开始,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对关联度大、有发展潜力的实行控股,其他的则实行参股,这样有利于搞活企业,并逐步形成了资本多元化的格局。企业还实行了主辅分离,完成了房产、供暖设施等资产向政府有关部门的移交,大部分辅助单位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运行,解决了企业办社会问题,为企业减轻了包袱。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对产品实施有进有退。凡没有竞争力、亏损的产品坚决停下来,如咖啡因、利福平、葡萄糖等。积极扶持有发展前景、有竞争力、有效益的产品,如进行VC深加工、开发系列产品;扶持抗艾滋病药物的发展,现可生产4种抗艾药物,年销售收入可达1000万元以上,给患者送去了延续生命的希望,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同时,陈钢还英明决断将成员企业中两个效益不好、没有能力进行GMP改造的企业实施停产、转让,把他们的好产品有偿转让给有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和骨干企业,这样既为总厂的制剂生产和销售增加了活力,同时又保留了集团的潜在经济增长点,解决了药厂相关人员的就业问题,主导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优势,使产品进一步做大成为可能。
在中国的企业管理群体中,常常提到两位美国的管理大师:韦尔奇与郭士纳。他们是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经理人的代表,他们是几十年甚至百年市场经济中优秀人物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阶层的形成不能脱离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一批迅速崛起的优秀企业,随着这些企业逐渐走出了创业和迅速成长的阶段,迫切需要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的正规化,或者开始拓展国际市场,因此,它们特别渴求具有国际视野和管理正规化运作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有人说,国企是职业经理人的下一个乐园,今天这些获得首批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的国企老总也许就是一个证明,他们把心血和热情都投入到了这个无悔的选择之中。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