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汽车贷款是面对广大自然人的消费信贷,由于有着良好的经营效益和市场预期,因而受到银行和买车人的欢迎,一时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相开办的“香饽饽”,车贷人成为银行的黄金客户。然而,车贷业务好景不长,已从巅峰跌落下来,被不少银行踩了“急刹车”,甚至完全中断了车贷业务。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多坏账导致紧缩的汽车消费信贷无疑是销量下跌的主要因素。今年仅有10%的新购汽车能从银行得到贷款,而去年这一比例为30%—35%。
导致车贷陨落的原因主要是车贷风险增大。随着汽车消费贷款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汽车消费贷款的风险大量显现,不良率逐渐上升,有的已经达到10%以上,高的甚至达到了30%—40%。车贷已成为危害银行资产安全的新风险源。
目前,车贷的风险在各家银行都已经显现。据悉,农行日前第一次公开承认,银监会对汽车信贷进行了专项检查,而且是对“贷款余额大、增长快及不良率较高的15家省(市)分行”进行了全面检查。随后农行自揭目前其车贷存在的六大问题:一是从内部管理上没有建立起与个人消费贷款要求相适应的信贷管理体制,一些分行不同程度存在着“私贷公用”的现象;二是在对客户的选择上,层次相对较低,造成营运性车辆贷款占到全行汽车贷款的40%以上,加大了营运车辆的还款风险;三是在对经销商选择上把关不严,在经销商评级、授信、准入退出等管理上,缺乏系统完善的制度办法;四是过度依赖保险公司发展汽车消费贷款,部分行在业务开办前期失去了把握客户准入条件的主动权;五是汽车消费贷款管理环节多、内控不到位;六是电子化系统存在较多问题。而业界认为,车贷“寒流”还会持续。
一位在工商银行基层网点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汽车经销商将经营风险正转嫁给银行。以该行为例,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均采用间客式贷款流程,即客户首先与汽车经销商签订购车合同并交首付款,由汽车经销商担保,银行受理贷款申请,经过调查借款人资信情况,审批、签订合同等一系列程序放款至汽车商账户。这种贷款方式促使汽车经销商借助银行汽车信贷,提高汽车销售的数量,增加盈利,但就汽车信贷风险来说,对汽车经销商的影响仅是存放在银行的那部分偿付保证金,而保证金的数额与汽车消费贷款余额相差甚远,所以绝大部分的购车坏账随着购车人的汽车贷款转嫁到银行身上,银行代替汽车经销商承担了不良贷款的风险。原来同银行一起承担风险的保险公司由于落实保监会通知精神而撤出了保证保险领域,致使全部的车贷风险落到了银行的身上,加大了汽车贷款风险。
一家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中心的主管认为:目前车贷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当前,由于我国没有建立统一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的信用状况完全依靠自然人的实际履行,没有任何参考依据和控制手段,个人信用观念淡薄,即使借款人出现贷款违约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人通过跨行申请,原来的违约银行也无法阻碍借款人、保证人的信用活动,这种状况使银行失去了对借款人、保证人的信用考察和控制,这是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中最主要的风险。二是担保风险。目前,汽车消费贷款是以借款人所购车辆作抵押,再由借款人提供另一个自然人作保证,汽车经销公司提供全过程的保证担保,似乎这样的贷款安全系数已经很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旦借款人违约,保证人的担保责任追究是非常困难的。目前,虽然有些汽车经销公司提供每期的履约垫款,但是,汽车经销公司大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上级行要求评级要达到AA-信用等级,许多经销公司难以达到这个标准,同时,即使达到了,他们又有多大的担保能力、能够承担多大的风险责任?汽车消费贷款的风险就全部落在银行头上,这也是银行望而止步的重要原因。
另外,银行还面临车贷“假按揭”风险。银行与汽车经销商之间没有强而有力的约束机制,没有规定购车首付款收据样式以及首付款存入银行结算户,银行无从确认首付款的真实性,这无疑增加了借款人与汽车经销商联合进行“假按揭”的风险变数。由于贷前、贷后管理疏漏,也让借款人有机可乘,带来车贷风险。
根据当前车贷存在着严重信用危机的实际情况,需要全面的综合治理,在购车人、经销商、保险公司、金融汽车公司、银行中,建立广泛的信用机制,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确保协议的贯彻执行,让陨落的车贷市场重新焕发青春,加入新的活力。
这里是塞上煤城,是宁夏最北端的城市——石嘴山。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力特化工)就悄然崛...
在中国的港口运输界,有一位被称为是“常胜将军”的人物,那就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