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龙电器的问题现在是愈演愈烈,停产、停工在传言中变为现实,其副总裁也证实,科龙电器正在就转让事宜与国内10多家大型企业进行洽谈,可能会被某一大型国企收购。
无疑,现在的局面对于科龙电器整体发展而言并无大碍,很有可能只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注定要遭遇的一劫。当新东家接手后,只要补充上资金链,带入新的管理风气,科龙电器还将照样转。
但是,眼下正是空调销售的7月旺季,种种流言或真实情况的不断传出,给科龙旗下的三大空调品牌:华宝、科龙、康拜恩在旺季市场的销售以沉重的打击。科龙的危局,对所有关心和参与国内空调业发展的人士也是一计重拳,让原来已经脆弱的内心更加坚定了这样的想法:今年空调厂家的日子不好过。
近二年来,空调业轰然倒下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品牌:乐华、迎燕、古桥等,继前不久东洋空调倒下之后,科龙问题又紧随而至。这些都足以给商家们以极度不信任感。而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下一个倒下的又会是谁?如何规避操作风险?整天提心吊胆的商家最终将给众多厂家在冷冻年的淡季回款造成极大难度。
随后,商家对于品牌的不信任感很容易传递到终端市场,从而给消费者带去影响,造成零售量的减少。许多消费者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低价风波,买到了“夏天不制冷、冬天不制热”的产品后,已经越来越看重产品的售后服务。特别是面对长达8年左右的使用期,一旦产品出了问题,而厂家又倒闭,用户家里的空调无疑就成为没人管的孤儿。谁来保修、谁来服务对于单一消费弱势群体而言,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现在,消费者因为担心买回家的空调没法保修,科龙空调的零售量已经开始下滑,这种情况一旦蔓延,势必会造成厂家市场竞争难度的增加。
可以肯定的是,在年度的市场盘点中,科龙将是一个最失意的“落榜生”。而摆在众多存活者面前的,除了保证稳健的增长之外,还要面临今后如何更好存活的问题。科龙的危局似乎可以给其他企业一些借鉴。
科龙迅速来临的困境始于资金链。从有关科龙的不利传言开始,一边是上游供应商不给账期,还不断催要货款,一边是下游经销商害怕科龙关门,不愿意提前打账,现款再货结算。如此一来,科龙因资金紧张造成货源供应紧张,最终快速陷入恶性循环链中。
同时,科龙电器多年来引以为荣的多品牌策略在这个时候也显得非常脆弱。究其原因,除了拥有多品牌概念之外,缺乏产品、渠道等核心内容的差异化支撑,自然就无法形成单一品牌的竞争力。
企业管理水平薄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科龙电器以收购、兼并为主要运作手段,但在收购之后没有形成真正融合,特别是人力资源、内部管理、供应链平台共享等方面,反而造成了规模成本的无限放大和浪费。
其实,科龙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在“后科龙时代”,我们能做的除了细算自己的排名是否有所提高之外,更要紧的是设法让自己别再重复前人的错误。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