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艺术资本报道>> 正文

六弦振玉——谈沈氏焦墨的文化内涵

企业报道  2014-04-24 20:03:32 阅读:

                                                                                                                      李桂宁

  粗粗盘点村脚树 心无俗事方读水

  细细过筛故园诗 胸有滚龙始画山

  誓将红霞烧大海 花村无犬吠

  敢用焦墨洗长天 绿野有人耕

  以上只是摘录沈氏焦墨画中的四幅题画联,其实,沈老师在他的绘画创作中,特别是从水墨画过渡到焦墨画这段时间以来,我所见到的沈氏焦墨山水画几乎全部都是以联诗的形式作题跋,拜读沈氏焦墨其诗情画意扑面而来。这是中国文人画家从古至今竭尽才情追求的境界。何以如此呢?按照沈老师的说法:“中国画的情怀说穿了就是文人的情怀,文人不一定是画家;但画家一定先是文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沈老师不仅在绘画上独树一帜,而且在画外的诸多领域亦硕果累累。沈老师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家学熏陶,得山水之灵气,自幼酷爱文史哲,钟情诗书画,修心明志,熔铸古今。他的国学根基深厚,源于其数十载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笔耕不辍。而且还将文史哲、诗书联其中的精神内质融入到绘画当中,遂弥漫着浓浓的文人气息,达到中国文人画又一新的境界。

  沈老师作为职业书画家,将笔触延伸到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乃至哲学的骨髓里去了。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以联为题、以联作跋比比皆是。他常说:“我写诗作联,为文为画多是交叉进行的,我不仅常把青山背回家,同时还放许多思绪去流浪,让这些思绪深入到各种艺术领域的纵深地带去谋求生存,并期盼在它们回归的时候,让我看到的形象是一个面目全非的‘野人’……”, 这似乎是一种怪诞的情怀,然而这种放思绪去流浪的方法,最终收获的是一个个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而且这许许多多饱经风雨的“石”相互摩擦,相互砥砺,使其画作深深的融嵌入各种姐妹艺术当中交相生辉。难怪他在某幅画上题了“一弓引出山山水” 的拆字联让许多胡琴高手读后茶饭不思,久久地徜徉在琴声引出的山水之间......纵观沈老师的画,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构图立意、施墨用笔无不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和金石味。本文基于对沈老师画作常常交叉在文史哲、诗书联等姐妹艺术的纵深地带,偶而想起“六弦振玉”这个古朴然而却极为高致的音乐俗语,并作为这篇随笔的标题,倍感贴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孔子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可见玉品乃为古往今来文人士大夫修身养德的最高境界。本文所引用之“玉”显然是指沈老师的画作,按照沈老师的解读:如将画品比作玉品,要使这块玉像一块和田美玉那样坚韧、温润、细腻且表里如一,具有高尚的品德,除本质上的高贵脱俗,还必须经过精心打磨,以及长期的盘玩、呵护,如此才能达到人与玉的和谐通灵,让人爱不释手。而本文泛指的六弦当然是指与画有密切关联的姐妹艺术了。沈老师比画如玉,他认为,玉的品质其实是经过冰山雪化、风雨荡涤,以及无数沧桑岁月的轮番滚动,这块璞玉才能消除了火气,达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复归平正。按照沈老师的哲学思想就是落差与平衡。难能可贵的是以六弦共振其美玉,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收益颇丰。可以这么说:一般的画家在诗书画印上有所感悟,即可达三弦振玉,已经算是有品味的画家了。而沈老师注重画外修炼,具有“六弦振玉”之功,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并且拥有1000多万字的手稿打底;在诗、书、联、哲学丝雨、艺术心迹、小说、影视剧本等诸多门类均有相关著作,加之沈老师有浓浓的故园情怀:按沈老师的说法,他把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视为他初恋的情人,永远珍藏在心灵的厅堂上。难怪他作画从来不打草稿,胸中丘壑随手拈来、万里江山跃然纸上,真可谓焦墨一笔定江山。

  时逢盛世,正处创作旺季的沈老师是中国当代美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位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在其长期的艺术生涯中,他跨越俄罗斯风景素描、装饰绘画,艺术设计、书法、美术教育等诸多门类,尤其是他的焦墨山水画,在学习前人方面追溯到唐宋元明诸家,秉承赵孟頫、石涛之意,博采众家,集古之长,为我所用。当前正值精力旺盛,技法娴熟,绘画之作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其豪放的笔墨,恢弘的气势,更为时人所重,他把北国山水的雄浑和气势嫁接到南国山水的秀灵之中,被称为南方焦墨山水画的领军人物。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是以水墨为主要语言,水墨其实是不同的灰、浓、重、淡、轻,灰度不一,一幅水墨画其实是灰调子。只有焦墨才是真正的黑。但是焦墨画出来的画,不能漆黑一团,还应该是灰调子,这个灰调子要靠点线皱擦来实现,靠留白、飞白来实现;所以焦墨画最要害之处在用笔,因为几乎不存在用墨和用水的问题,这是焦墨画最大的局限,也是最有潜力,最富有挑战的课题。在沈老师的《艺术心迹》中这样表述:一幅高妙的焦墨画往往是画家由心及眼、由眼及手、由手及笔再由笔及手、由手及眼、由眼及心这么一个轮番滚动的过程去施为的。 所以说焦墨画相对于其他绘画种类其难度要大得多,它不能补漏也不能多皴,难怪当代有学者这样去形容焦墨画:“焦墨画是将人逼上绝路,再重新找出一条活路”。唯其如此,更显焦墨画的难能可贵。实际上画画就是给自己找难题,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置之绝地而后生,水墨焦墨皆如此。画家都知道焦为五墨之首,可是要画到“视若枯燥,意极华滋”、“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境界谈何容易。历代画家尝试焦墨画创作,成功者屈指可数。但沈素华老师从水墨画转向焦墨画的长期实践中,凭着对焦墨画的执着追求,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知难而进,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惑焦墨画的三大难题:一怕燥火,难达骨清神朗;二怕板结,难显水墨韵味;三怕单薄,难构创大画,展现雄浑苍茫之作。

  中国美学的三大境界,其实就是由李白的豪放飘逸,王维的沉静玄远,杜甫的沉郁顿挫所代表,在书法、绘画里也是如此。静观沈老师的焦墨山水画, 高远如梦,深远如诗,平远处纵便在寒汀野渚感觉中仍有袅袅升起的人间炊烟。那梦幻般的仙境撩人心扉,似曾相识,引人入胜,仿佛进入又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洗涤红尘,解除浮躁,自然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聆听那般禅心素养之道。

  沈氏焦墨以哲学思想驾驭画面,融“六弦”之强音于笔端,在玄与素的黑白世界里,立足桂林山水之灵秀,取北方山水之雄浑,秉承传统之血脉,吸允自然之甘露,笔墨中不难看出其深厚的内功与外力,为此,更能体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从而进入到中国当代文人画的自由境界。

  墨韵难澄即假作 /情怀不燥乃为真;

  书多不读柜受罪 /画腻无味纸蒙冤;

  与山谈判风签字 /随水成交月盖章;

  风卷岁月无穷画 /雨涤江山万里诗.

  最后,还是引用笔者和沈老师的一幅对联与读者共勉之

  书有三贵 一贵自文 二贵自情 三贵自体

  画需几能 先能传意 又能传韵 再能传神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