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来,我国乳品业成为扩张最快、竞争最激烈的热门行业之一,市场的巨大成长空间为各路资本所看好。外资乳品业巨头纷纷进入,伊利、光明、蒙牛等国内乳品业企业也纷纷跑马圈地,扩大势力范围,均瑶集团、新希望集团、亚华种业等也相继将多元化的触角伸向乳品业。据业内权威资料称,最近几年来,乳品行业销售额一直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
但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已经成为国内乳品业的通病。尽管乳品业最近5年来在规模上扩张得很快,但乳品业基础研究薄弱,因为乳品业研究需要大量的投入,企业不愿投入,国家也只是在最近几年来才加大投入。因此,国内乳品业整体质量仍处在较低水平。
市场规模的扩张也为大大小小的乳品业企业留下了生存空间。来自证券研究机构的资料表明,2004年,国内规模以上的乳品业加工企业数量达到636家,而另有统计资料披露,国内大大小小的乳品业加工企业有1600家之多。
如此多的市场主体各显神通,使得乳品业成为竞争空前激烈的行业,价格战、通路战、概念战,乳品业企业挥舞着所有能用得上的营销“利器”大肆搏杀,使得行业的利润大幅缩水。2002年,乳品业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6.8%,到2003年就降到了6.1%,而2004年,有媒体披露的数据称,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已经下降到5%左右的水平。
由于大大小小的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再加上市场信息不对称、法规不完善造成企业为违规操作支付的成本过低等因素。因此,这种生存压力极易导致企业放松质量控制,甚至不择手段降低成本。这种表象繁荣的乳品业市场,一直面临着巨大的质量事故隐患,前不久发生在乳制品行业的一系列质量事故其爆发根源正在于此。
然而,这一系列质量事故又凸显了乳品业的产业特性,即高度的专业性与潜在的高风险并存。乳品业内部人士坦言:乳品业的门槛并不低,并不是一个想介入就能成功介入的行业。一些前几年曾以壮志雄心介入乳品业的资本大鳄已经开始萌生退意。
国内乳品业所面临的特殊环境也强化了企业研发与产品质量在生存法则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被卷入质量事故,更是对乳品业先前道路一种较为极端的否定。当乳品业在研发与质量上加大投入时,行业的门槛将被抬高,部分实力不济或忽视研发投入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质量门槛的抬高所产生的“挤出”效应,无论是对行业发展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值得期待的局面。因此,改变重营销轻研发、重归“质量兴业”之路才是乳品业发展的正途。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