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统治了世界纺织品贸易40年的配额制寿终正寝,中国人欣喜若狂,“自由贸易的春天来了”。但这个春天何其短暂,转瞬即逝。美国和欧盟纷纷采取行动对中国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
美欧是“自由贸易”的吹鼓手,但说和做是两回事,对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如高科技、金融业、服务业等,要求发展中国家大开门户;而对自己处于劣势的产品,他们却漠视WTO规则,比如在中国有明显优势的纺织品进口上就诸多设限,保护本土市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当美欧国家向中国推销波音和空中客车飞机时,他们将中国视为“上帝”;而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又将中国视为打压的“靶子”。
国内有专家曾指出,美欧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特保条例只适用到2008年,在那以后,按照WTO规定,美欧国家就不再有权利对我国的出口产品提出特保,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将不再受限制可汹涌而出。
这样的“愿景”未免过于天真。3年特保期限过后,美欧还会以其他理由和借口对中国优势产品出口加以阻挠,设置新的障碍。中国企业在美欧所谓“自由精神”、“自由贸易”口号下一味坐等特保条例期限过去,任人宰割,那么失去的不仅是现在的市场。
面对欧美层层围剿,中国纺织企业如何突围而出?
不久前,在第97届广交会上,不少美欧客户在洽购纺织品交易时,常常附带问一句:“你们在海外有工厂吗?”言下之意,如果在海外设有工厂,就可以避开特保风险。这从侧面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可以突破美欧的特保限制壁垒。
至于选择到哪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办厂,从经济学比较理论看,纺织业是我国优势产业,无论在质量上、品种上,还是在管理上,我国企业都具有相对较强的比较优势,需要寻找的是在技术管理水平上稍逊于我国,但拥有棉花或其它原料优势、产品需求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有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纺织企业应重点瞄准非洲、南亚、南美、东欧、独联体等市场,因为这些地区资源比较丰富,加工制造业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低,而他们对外来投资大都持欢迎的态度,甚至政府还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中国政府也跟这些国家建有长期良好的关系,这为中资企业营造了有利的政治氛围和外部环境。
在市场先知先觉者早已悄然而动的情势下,人们或许相信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