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一系列频繁发生的品牌危机事件给企业的品牌安全敲响了警钟,尽管不少企业通过危机公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品牌危机,但对于公众来说,起源于企业内部的危机原因依然是一个不透明的暗箱。
这种危机过程的不透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品牌产生进一步的信任,从这个角度上说,尽管企业度过了危机,但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正如病情的痊愈消除不了曾经对健康造成的损害一样。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比任何的危机应对更为重要,企业只有建立一种防患于未然、消祸于初萌的危机预警和自动纠错机制,才能达到危机应对的最高境界,这就是避免危机。
如果对大量企业发生的品牌危机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在企业自身的品牌管理体系中,缺乏一种有效的自我监督和自动纠错机制,所以我们发现,面对品牌危机,大多数企业都陷入了一种匆忙并且仓促的应对套路之中。
事实上,所谓的品牌危机无非是品牌出现了质量上的瑕疵,这与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有着相通的地方,因此,企业的品牌维护完全可以借鉴产品质量控制的模式,杜绝品牌危机的发生。
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海尔的“零缺陷”管理机制对于品牌的维护颇具启发价值。在海尔每一条流水线的最终端,都有一个特殊工人。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一般都有一些纸条,在海尔被称为“缺陷条”。这是在产品经过各个工序时,工人检查出来的上个工序留下的缺陷。这位特殊工人的任务,就是负责把这些缺陷维修好。他把维修每一个缺陷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作为向“缺陷”的责任人索赔的依据。他的工资就是索赔所得。同时,当产品合格率超过规定标准时,他还有一份奖金,合格率越高,奖金越高。这就是著名的“零缺陷”机制。
在产品质量控制过程中,这个特殊工人就成为一种独立的监督和纠错力量,这个特殊工人的存在,使“零缺陷”有了机制与制度上的保证。而这,是否可以给企业的品牌维护提供相应的启示呢?
借鉴这种产品质量控制的模式,企业完全可以在自身的品牌管理和维护中设置类似这一特殊工人角色的一种监督和纠错机制,一旦发现有危及品牌的事情发生,这一机制便自行发挥作用,杜绝并防止危机的扩大和蔓延,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使品牌瑕疵暴露于媒体和公众的视线之下,这种危机纠错机制的有效运作也可以快速消除对品牌的不利影响,继续保持公众对品牌的信任。
品牌是一个类似于生命的有机体,由于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出现品牌危机是难以避免的,即使那些纵横国际市场的全球品牌也概莫能外。但企业可以避免的是,将危机消灭在自己的管理体系之内,而不是暴露于社会的众目睽睽之下。
企业在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进行所谓的危机公关是一种被动的品牌维护方法,为什么不通过有效地自我监督主动消灭品牌危机呢?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