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质化”真正打碎的是IT厂商给自己塑造的所有光环,“同质化”的出现会让企业用户更理性的去看待IT产品所带来的价值。IT厂商所阐述的所有概念,在“同质化”面前都会黯然失色,因为再多的言辞也经不住用户使用之后所总结出来的心得。
一个“同质化”的市场,造成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小,而不断进入的挑战者,犹如给原本竞争已然激烈的IT市场火上浇油。因此IT厂商一听到“同质化”这个字眼,便会本能的产生厌烦。
“同质化”看重的更多是内在本质,这与质量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本质上讲,不同品牌的商用PC在使用体验上的区别并非存在天壤之别。Windows+Intel平台已经延续多年。“同质化”更多的是在描述一个产品的应用特性。
另外,在任何采购之前,用户都会有一个心理预期,即商业购买行为往往是在明确实际需求之后才做出的。因此,用户在购买之前就已经事先想好,某类IT产品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功能。就像用户对购买纸杯的心理预期,与购买景德镇瓷器的心理预期截然不同一样。比如教育用户就是希望购买一台担负教学任务的PC服务器时,其衡量标准以及预期的购买价格早已定下。无论IT厂商拥有多么雄厚的品牌优势,而在早已“同质化”的IT产品面前,价格是决定因素,试想在两者价格相差悬殊的时候,景德镇的纸杯未必就卖得过普通纸杯。
如果从硬件软件两个领域来划分IT产业的话,在硬件领域中,如何规避“同质化”的讨论最为激烈。IT厂商最有利的说辞莫过于承认标准化的出现,而否认“同质化”现象。“同质化”角度是从使用体验上来考量产品。产品配件的标准统一,仅仅是构成“同质化”的一个因素,而并非全部含义。产品的标准化确实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但这只是IT厂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市场是从对IT产品的使用上得出“同质化”的概念,这个声音最早是出现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大部分同类硬件产品的差异性很少。而至于内部到底用了什么模块,用了什么体系架构可能都不会太在意。言外之意,“同质化”强调的是解决用户需求时IT产品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而并非是他们内在的体系架构。
所以,“国内品牌不逊于国外品牌”并不意味着商用PC类产品的完全“同质化”,更不是说品牌PC便无可信赖者——特别是在应用强度高、应用环境复杂的教育行业。
据联想商用产品事业部的有关人士介绍,大体上,教育界用户在采购PC产品时均会考察以下四个层面的因素:(产品和服务的)拥有成本;产品性能与可靠性;产品部署、管理、升级的难度;易用性与人性化。正是由于切中了教育行业客户的这些需求,联想启天系列PC产品攫取到商用PC市场30%的市场份额。
其实,以产品服务教育信息化,这正是国内PC企业借以与竞争对手形成鲜明差距的一大法宝。据悉,包括启天系列PC在内的联想产品通过了国际奥委会最苛刻的技术测试,能满足复杂环境中稳定性、安全性、健康环保性等多层次要求。此外,联想的产品还通过了诸多认证如ISO9001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CE认证。以高尚品质服务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国PC企业正在秉持这样的信念,摒弃“同质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试图满足各领域用户的需求、寻找新市场。
国外媒体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同质化加快了IT产业的复苏。”其理由就是当应用特性相同、标准化极高的情况下,“同质化”定会显示出难以预料的威力。所以,那些IT厂商大可不必拼死拼活将自己的产品标上一个“非同质化”的标签。将IT产品由“贵族”转变成“平民”,由独有特色产品转变成日用产品,正是每一次IT产业后进入者打击领先者的利器。戴尔的迅速崛起更加说明IT产品“同质化”的走势。当IT产品打开大众化市场之后,成为个人用户或是企业用户的日常用品的目标迟早会实现,而日常用品就意味着用户将会用“同质化”的眼光去选择产品。
所以,面对“同质化”现象,PC企业大可不必惊慌。企业掌握着IT预算,今天的IT市场已经不是靠所谓几个IT概念来推动的,只要泰然处之,将自己的精力投放在如何降低企业成本以及开发新市场的问题上,才是中国PC企业要去摆平的事情。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