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真正覆盖了从芯片设计、芯片加工及生产、芯片组、操作系统到整机、各类应用等整条产业链的研发制造能力,我国IT产业才可能获得实质进展。
作为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T产业链,“龙芯联盟”的进展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海尔集团与中科院的合作,不仅是此次发布会的一个亮点,对于龙芯产业链的打造而言,更意味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合作,标志着国产芯片的研发与制造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新阶段。随着海尔“龙芯”产品结下硕果,一条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产业链条已经正式启动。
从龙芯1号到龙芯2号
据悉,此次发布的“龙芯2号”采用0.18微米的工艺,芯片性能已经超过VIA的C3和达到PIII的水平,是2002年9月28日发布的“龙芯1号”实测性能的10到15倍。然而,作为一项高科技成果,技术突破仅仅只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真正决定其生死成败的是其产业化进程。如何围绕龙芯打造成熟产业链,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早在2002年12月,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国内七大豪门联手发起成立“龙芯产业联盟”,便是希望借助各大厂商的独特优势,实现群体突围。
但事实并不容乐观,“龙芯1号”问世之后,将其产品进行商用的成果屈指可数,在规模和销量上也还未成气候。在北京市政府2003年的招标采购NC中,由于要求主频必须在400MHz以上,主频仅为266MHz的“龙芯1号”只能与订单失之交臂。而在此前,不少人都认为拥有政府采购支持的NC将成为龙芯最大的发展方向。
这一事实说明,要真正实现龙芯的产业化,除了提高芯片本身的性能以外,还必须完善覆盖多种产品,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产业链。
海尔进军IT意在3C
目前,一个由中科院计算所、中芯国际、神州龙芯、江苏梦兰以及海尔集团构成的“龙芯舰队”已悄然浮出水面。其中,中科院计算所负责龙芯的基础研发,中芯国际负责龙芯代工,神州龙芯则隐于幕后,从事龙芯应用的拓展研究,江苏梦兰则是海尔税控机等具体产品的生产基地。
作为“龙芯产业联盟”的主要推动者,海尔敏锐地洞察到,随着“龙芯2号”产业化向纵深发展,面向税务部门的嵌入式产品将是一个突破口。为此,海尔决定联合中科院计算所以及江苏梦兰集团,共同生产基于龙芯的税控机产品。
除了希望鲸吞税控机市场这块“蛋糕”之外,海尔打造龙芯产业链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希望树立自身在IT领域的地位,为海尔集团布局未来3C融合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石。正如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所表示:“与中科院的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是龙芯的起点,也是海尔电脑的起点,一方面为海尔信息家电产品选用龙芯作为嵌入式核心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海尔电脑的快速发展也为龙芯作为通用型CPU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国内巨头争食龙芯产业
海尔集团与中科院的这一举措,不仅直接支持了龙芯迅速进入应用领域,也必将带动更多的国内企业加入到龙芯产业联盟中来。
目前,龙芯产业联盟已经有了一批产品。如曙光推出了采用“龙芯1号”及自主研制的“龙芯”主板的“龙腾”服务器;京泰科技推出了基于“龙芯”的网络隔离开关和防火墙;浪潮集团推出了基于“龙芯”的服务器用安全隔离卡;海尔集团首次推出基于“龙芯2号”的嵌入式税控机。在应用方面,基于龙芯CPU的海尔网络计算机已在北京市有关学校和政府部门安装。北京市的政府机构也安装了基于“龙芯”CPU的海尔NC系统和长城软件电子政务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龙芯产业联盟从成立到初见成效是中国IT产业发展的一个有益尝试,这将在国内IT产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更多民族产业而言,其提供的良好借鉴作用也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