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人群,这批人的人格特征和素质是什么就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几年研究企业家素质的文章汗牛充栋,人们普遍认为,企业家是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称。他们是能带领一个组织成功地发现、创造财富的人群。他们敢于冒险,善于决策,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能成功把握商机;他们有号召力、影响力,靠自己良好的品质与奉献精神,把一群人凝聚在自己周围,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辛勤工作;他们有丰富的综合学识,并能把这种学识成功地转化为处理问题的智慧,在企业的危急关头指挥若定,高瞻远瞩;他们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并能为保护和发展民族的整体利益牺牲自我。
进取精神
一团用激情燃起的永恒活火
企业家首先有一种进取心,只有进取,才能发现并获取财富。马克思曾讲,资本家是资本的化身,他有永不满足的扩张冲动。尽管企业家并不等于资本家,资本家强调的是资本的增值,长期以来是剥削的代名词。但无论叫资本家还是企业家,这种扩张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西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后,全社会弘扬一种合理谋利的精神,大批富于进取精神的清教徒去了美洲,走上了开发新大陆的道路,才有了今天美国的繁荣。一直到今天,真正的企业家都富于进取精神,万里之国不辞其远,穷乡僻壤不辞其苦,奔波于各国,企业家的身上仿佛永远有一团用激情燃起的永恒活火。
企业家的进取精神推动了今天世界历史的发展,可以举出鲜活的实例。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上世纪二战后的德国,我国学者张维迎和盛斌在谈到这一幕时无不感慨地说:“那时德国失去了一切,缺乏一切。”“但却拥有一种非常宝贵的社会财富,即企业家。”“联邦德国这批富有经验的企业家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在逐渐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整顿了被战争破坏的工厂、商店,点燃了许多熄灭于炮火中的高炉,为重建新的工业结构提供资金,把联邦德国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送上轨道并快速地发展起来。结果他们填补了战争造成的经济真空,在全国资本货物和库存物资都已消耗殆尽时,生产了货物;在遭受战争破坏和彻底毁坏的工厂环境中恢复了生产。几十万工人有了工作、收入和稳定的生活。产品生产出来了,商店里充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见张维迎、盛斌著《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
创新精神
不创新,毋宁死
企业家精神的另一面则是,企业家是一个创新的族群。
由创新者、发明家发展成企业家的人比比皆是,历史上有诺贝尔、爱迪生,今天有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所以,创新铸就了企业家的灵魂。对于企业家来说,不创新,毋宁死。对此历史上不乏有鲜活的例子,比如: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就是一个一生热衷沉迷于感光材料发明的创新者。他的发明创造给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本人也由此成为一个大富翁和企业家。但是当他成功和发财之后,他并没有为财富所羁绊,仍然不停地致力于新感光材料和技术的发明创造,到他古稀之年以后,35毫米的彩色电影胶片已由他发明出来,这时他感到感光材料技术很难再有突破和发展了。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发明创新事业已经走到了尽头。本来他完全可以坐拥巨额财富,安度晚年,然而他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在遗书中写到:“我已经没必要再留在这个世界上。”然后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乔治·伊斯曼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不创新,毋宁死”的伟大精神。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企业家而言,不仅要求自己有创新的能力,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把自己所领导的组织变成一个创新组织的能力,即创造一个创新组织的能力。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更侧重于后者。构成现代社会的群体中,有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企业家组织和创造社会需求推动科技进步,科学家的发明和工程师的创造正是由企业家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变成了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企业家以自己的天才创造了产业新秩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契约精神
一杆公平的秤
在商品经济的交易中,最早的契约是衡器。对于交易买卖的双方,秤(衡器)给了他们公平。没有这种公平,任何商品交易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家的契约精神就是追求公平制度的精神。构建公平的制度,离开衡器之后的最简单形式就是契约。中国古代民间如果有纠纷要解决,大致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去见官,诉诸法律;二就是协商解决,私了。即使是私了,纠纷双方也要写下解决矛盾的相关条款,“立字为据,签字画押”作为契约。这个契约就是当事者双方,个案化的制度。这样的个案制度,在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是极为普遍的制度形式,因此古代民间就有了田契、房契甚至卖身契等等五花八门的契约。在当时,这样一种契约,官方(政府)是予以保护的。它一旦得到政府的认可,这就是一种合法的制度体系,从而也就使买卖、交易双方的公平有了保障。
因此,企业家的契约精神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追求公平的精神。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但要在自己的企业组织内通过弘扬契约精神,订立规章制度,创造公平的环境氛围,还要努力为构建公平的社会商业制度而奋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法制的建设不断进步,一种好的社会契约的制度体系,不仅仅会保障企业家合理合法经营,甚至会创造一个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今天世界著名的轴承企业,瑞典的思凯福(SKF)轴承公司,就是用制度(契约)创造出来的公司。
上个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轴承已经像今天的芯片一样,成为当时工业社会的关键元器件,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当时的欧洲,纺织工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所有的纺织厂都拥有大规模的悬挂式流水生产线,在这种流水线上,需要使用大量的轴承,可是当时的轴承在技术上还实现不了自动调心的功能,因此轴承很容易就损坏,一般只使用几个小时。一旦轴承损坏后,重新维修需要停下生产线,这就对工厂造成了经济损失。为了尽量使这种损失限定在可控的范围内,工厂在使用轴承时往往到保险公司投保。
当时瑞典一家纺织厂的机械工程师思文·文奎斯特针对这种情况发明了自动调心的轴承,使轴承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他捧着这个发明专利找了工厂主,试图说服厂方使用他发明的轴承,但是人家并不相信他,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思文·文奎斯特突然想到了保险公司,于是他来到保险公司,告诉他们,如果用了他新发明的轴承,保险公司的保费损失可以大大降下来。这时,思文·文奎斯特成功了,保险公司接受了他的忠告。而他也就此于1907年在瑞典创立了思凯福(SKF)轴承公司,专门生产这种新式的轴承。终于,思文·文奎斯特从发明者成了企业家,而近百年来,今天这家公司已发展成年销售额60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轴承跨国公司。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能看到,不管是不愿接受新式轴承的纺织厂工厂主,还是发明新式轴承的思文·文奎斯特,他们都有一种契约精神,都十分重视利用制度来运行和发展企业,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保险制度,而这种制度在当时也是一种新生的经济制度。随着契约制度的发展,不但给社会提供了商品交易的公平保障,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创业机会的公平保障。所以,作为企业家一定具有契约精神,一定会为建设一个合理的契约制度而努力,同时也会善于利用契约制度体系来发展自己。
诚信精神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武侠小说里绿林好汉、江湖英雄常说的豪言壮语。走江湖的要讲信义,做企业的也需要诚信精神,没有这一条,早晚要被踢出“江湖”。诚信原本就是生意场上的第一原则。对于企业家而言,不仅要求自身遵循诚信的做人做事准则,更重要的是他要带好一批人,要有把自己的组织做成一个诚实守信的道德组织的能力。对一个企业家而言,要做生意,先要会做人,自己首先得以身作则。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不能很好地做人,就不可能搞好一个企业。企业家经营企业的能力是企业家的“武功”,没有“武功”无以立足“江湖”,但是光有“武功”而没有“武德”也不可能在江湖立足。一个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地有着良好的商誉和口碑。诚信是企业家最大的无形资产。不诚信就等于破坏了自己的无形资产,从而导致自己在商场上无立锥之地。
人们常把企业家和“大款”划上等号。其实,企业家的特质并不表现在他所拥有的财富上,企业家的钱永远都不够用,不是跟他的消费比不够用,是跟他要做的事比不够用。不管他的财富排世界第几位,他总是最缺钱的一个群体,而且往往缺的钱不在少数。每个企业家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要缔造的商业王国,而他的自有财富与他想要缔造的王国的资金相比,缺口很大。这就引出一个逻辑:企业家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信用。因为你的钱不够用,你一定要用社会的钱,用社会的资源。企业家是通过对社会“所欠”来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家为什么会让你“欠”﹖社会资源为什么会汇集到一个人手中﹖这跟他的行为有关。一个守信的企业家,非常重要的是他能获得更多的去“欠”社会的机会,包括资金、包括人才,也包括其他的资源。
成功的企业家都知道,做企业犹如做人。那些看起来很憨厚的人往往很睿智;那些从不欺骗消费者的商家往往是利益的最大获取者。商人们选择了诚实一定比选择了不诚实会得益更多;企业选择了诚信也一定比选择了不诚信得益更多。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生意经。因此,企业家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那就是诚实守信的精神。中国近代的晋商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应该是和晋商团队诚信的口碑是分不开的。例如,“山西临县人王子深以开客店为生。一次有客商住宿后遗金一袋,王收金待客,后客商啼还,王验证给之,客商以分其半,拒之,客商叩恩而去。”晋商讲诚信,甚至有的用生命来践行,“山西汾阳人崔崇千以卖丝为业,往来张垣、云中等地,一岁亏赔10余金,其主人偶有怨言,崔愧极,以刀自割其腹,肠出数寸,气绝,说道:我贸易未能获利造成亏赔主人资本,实在有愧,故不欲生。”(见张正明著《晋商与经营文化》)由此可见,晋商的信誉和品牌来之不易,也正是它成了晋商在商场中克敌制胜的杀手锏!武侠小说里曾说了一个华山论剑的故事,两个武林高手先是比剑,后来以柳枝代剑比试高低,最后以口述剑法一决雌雄,谁的“道”高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企业家的江湖龙虎斗,实际上最高境界就是道的竞争——品牌和信誉的竞争。真正有信誉的企业和企业家“论剑”即可决胜负。
敬业精神
朝圣者的心情加顶礼膜拜的态度
对于企业家来说,往往心态决定成败。因此,作为企业家还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境界。企业家当然要挣钱,企业家不挣钱就不配作为企业家,经商不挣钱天诛地灭。但是企业家要具有安贫乐道的美德,要有一种超人的境界。可以这么说,一个产业、一种新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正是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这里的“道”就是追求和崇敬自己的事业,贯注于对社会的贡献,企业家应该具备这种境界。实际上只要具备这种境界,回报也就自然而来。比如比尔·盖茨就是一个重事业胜过金钱的人,他在下海之初根本就没想到会成为世界身价第一,发财后也没有专注于自己的财富。所以,今天的比尔·盖茨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家,也是慈善家。他并没有吝啬自己挣来的钱,乐善好施。此外,他所全身心融入的除了软件还是软件。
敬业精神就是献身精神,正因为有了这个出发点,企业家才能有胆有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首先想的是他要做的事情能不能做成,能不能奉献给社会。这个无私的动力使他们无所畏惧。笔者非常赞同这样一句话——有胆无识,尚有50%的机会,有识无胆,机会等于零。比如说,企业家为了推出新产品,往往就在敢不敢孤注一掷做广告上区分出其胆识。从商业上来说,打广告是一种赌注,必须具有敢于下注的拼搏心理。打广告又不可能具有立竿见影的效用,如果花了一大笔钱,还没有卖出一个产品,一般的人心里就开始打颤了,如果仅仅为了追求钱,面对这样的状况,心里必然是难以承受的,往往就会想着留点棺材本吧。但是对于具有敬业精神的企业家,心态就完全不一样,就敢于孤注一掷,即使砸锅卖铁也会毫不犹豫。这就是企业家和一般商人的区别。无私就会无畏。把自己定位在谋生的位置上,小我当头,患得患失的人必然成不了优秀的企业家。
其实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面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入迷和执着的心态。达到了这种心态的企业家,往往会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自己的事业中去,达到武林高手所谓的身剑合一的境界。具有这种境界的人,对于自己的事业,往往是怀着朝圣者的心情和顶礼膜拜的态度,这种心态所形成的敬业精神超越于献身精神之上。
奉献精神
从心灵深处归航的诺亚方舟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于早期的企业家和资本家,人们往往很难对他作出区分。而作为资本家,它的贪婪则不仅仅是无产阶级批判的理由,似乎在那个历史时期,这是人们一致的看法。可是,在历史长河流淌的不知不觉之间,人们突然发现,有那么一批资本家不再那么残酷和贪婪了,不再那么血腥地剥削工人了,甚至社会上的慈善家队伍多半由他们所组成。
布什总统在前一任的总统竞选中,出台很多治国方略,广泛宣传争取选票,其中很重要的一招就是减税,特别还希望通过减税来取悦一些富人。因此当时布什提出要进行税制改革,免收遗产税。没想到遭到最激烈反对的居然是富人,由此比尔·盖茨、索罗斯等100名美国富豪联名写信,反对免征遗产税。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希望自己的后代也像自己一样靠事业心和勤劳致富,而不希望自己的后代躺在先辈的富贵窝里。
如果说,这些富人之所以奉献,是因为怕天下掉下的大馅饼毁掉自己的后代,这还有一些私心杂念在其中。然而,另外一幕却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夏萍所作的《李嘉诚传》一书中,在写李嘉诚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时用了“传说诺亚方舟”归航的标题。特别是在其中讲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80年代初期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外出洽谈生意的李嘉诚为了节省时间,坐计程车赶回中环写字楼。下车时,碰见一位年逾花甲、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中环地铁站门口向路人兜售有奖债券。在炎热天气里匆匆忙忙赶路的行人,自然不会去搭理这位老太太,而这位老太太却更加声嘶力竭地喊着,恳求路人买下她的有奖债券。李嘉诚见此情景非常不忍心,忙上前询问说:‘你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在这么热的天气里为何做这么辛苦的工作。’老太太叹口气说:‘没办法的,不做就没有吃的。’李嘉诚听后心里很不好受,想起当年为了糊口,母亲也是这么辛苦。回到公司后,李嘉诚急忙派人找到这位老太太,并买下她全部的有奖债券。感激涕零的老太太以为观世音现世,一直犹如置身梦中般不停地在喃喃低语:‘菩萨保佑!菩萨保佑!’”
李嘉诚成为富豪级企业家后,做了无数慈善事业,特别有口皆碑的是捐献巨资办学。但都不如这一个小故事那样能把李嘉诚作为一个企业家奉献精神的崇高境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因为,每一个真正慈善的企业家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都是从心灵深处归航的诺亚方舟!
民族精神
经济全球化,企业家有国籍
今天,社会对一个企业家素质的要求也许越来越挑剔。这是企业家精神承载了今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双重功能的缘故。正因为一般人难于做得这样全面,所以真正的企业家往往寥若晨星。除了上面所说的多种精神和素质外,企业家还应有民族精神,要有民族文化修养。民族精神是企业家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而这样一种民族精神往往体现在企业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中。例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山西商人积极参加山西人民的争回矿权运动,特别是山西祁县富商渠本翘出于爱国热情,多方奔走筹措赎矿银,山西各票号也全力以赴,旬日集银150万两,终于从英商手中赎回了山西的煤炭采矿权,保护了山西的煤炭矿藏资源。现在,山西的煤炭资源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清代晋商功不可没。”(见张正明著《晋商与经营文化》)
现在有些企业经营者对民族文化采取不认同的态度,他们简单地迷信西方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搞好一个企业,必须充分地认知自己民族的文化。任何外来的模式只有借鉴的意义。企业家只能以民族的方式来管理员工和企业,中国的企业只能遵循中国的“水土”,只能入港随湾,入乡随俗。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号称精通西方管理的饱学之士,在商场上屡屡被一个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挫败的缘故。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不顶用。重要的还是一句老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一学习国外的管理模式,就把自己的民族精神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实际上,很多跨国公司的做法是很聪明的,他们雇用中国本地的员工,要求企业实现尽可能的本土化。他们很注意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愿意跟中国人交朋友。其目的,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以便在商场上得心应手。我们没有必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自卑。中华民族的优势就在于中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还是企业家强大的精神动力。许许多多的成功企业家,在他或她所在的行业都是佼佼者。他们可以是汽车迷、飞机迷、茶道迷、建筑迷,但绝不是金钱迷。他们胸怀祖国,心系乡里,寻根问祖,造福桑梓,高昂的民族精神是他们成功的第一要素。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