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联书店再版了张维迎和盛斌的著作《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该书酝酿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出版于1985年。可喜的是,现在看来,内容居然一点不过时,反而更显示出年轻作者的那种激情和锐气。
一个相同的历史主题,会在不同的时候反复出现,就像一个主旋律,会在不同乐段中反复出现。有时候,这个主题看起来似乎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但是,河道弯弯,几个波折之后,这个主题却重新出现,并且变得更加强劲。
很显然,我说的正是企业家的主题。关于企业家的话题,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批判性的话题。就在张维迎和盛斌两位学者刚刚进入经济学舞台的上个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的词汇甚至都没有被当时的中国人所听说,官方思想解放了之后的创新性说法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至于谈论企业家,更是一个不那么轻松的话题,而“资本家”这个词倒是家喻户晓,但却是一个充满了敌意的贬义词,是典型的阶级敌人代表,也是要斗争和革命的对象。
两位当时不到30岁的毛头小伙就此涉入了这个话题,并且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地对企业家进行了相当完整的阐述。其内容之丰富,直到今天,在我眼目所至的中文文献中仍是数一数二的。
非常令我惊奇的是,除了一些用词和某些小的方面外,两位年轻学者的分析今天看来绝大多数可以说仍合乎中道。譬如,他们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四点归纳(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不满足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对企业家职能的三点归纳(捕捉机会者、组织者、创新者)等等,可以说都是较准确的分析了。
最让我佩服的是,两位作者居然透过企业家追求利润的表面看到了深藏其中的精神动力,这在当时的中国恐怕是石破天惊的。在该书第四章“企业家产生的社会条件”中,讲述14至19世纪的欧洲一代企业家的产生时,作者论述了新教伦理与企业家群的关系:“的确,新教伦理赦免了企业家的贪婪罪,为经商、致富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消除了人们的精神障碍,激励人们勇敢地走上企业家的道路。新教伦理所肯定的自我克制、敬业守则、勤勉节俭、勇于进取的精神气质,促进了资本的快速积累与增值,推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一位叫作戈泰固的人甚至把加尔文教的分布称为资本主义的温床。”
俩作者进而反思“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固然,观念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观念可以改变人,人可以改变世界。在社会经济关系变革这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中,价值伦理观念的变革往往处于主旋律的地位。”这样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仍是前沿性的。相比过去,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许多进步,但是,不要太乐观,历史的进步往往是表面的,而深层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其实是缓慢的。这不,张维迎和盛斌的书再版之际,企业家的作用在中国又遭到怀疑。有人指责,企业家是盗窃国库的人,完全没有什么企业家能力和作用可言;有人说,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张瑞敏们不过是保姆,却忘记了世界上只有打扫房间的保姆,哪有不断地给你大房子住的保姆?精英或是出于野心,或是出于“真诚”,正在有意无意地引爆民众对社会不公的仇恨情绪,并在这种激烈情绪的化学反应中将企业家的作用和意义一笔勾销、将中国的企业家连同脏水一同倒掉。
美国第三十届总统卡尔文·柯立芝说:“美国的事业就是企业。”但在中国,我们显然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尤其没有意识到企业家是这一事业的中心,是经济增长的“国王”。
这一切注定中国企业家作为“国王”其加冕的道路漫漫长长。
为了了解企业家在多大程度上被人重视,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用Google去搜索有关企业家的网页,结果,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发现:一是无论中文世界还是英文世界,对企业家的高度关注都达到了非常惊人的地步——居于全社会前列;二是在英文世界,对企业家的关注和讨论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中文世界,尤其重要的一个区别是政治家与企业家位置的戏剧性变化。也许是因为中文世界仍是一个官本位的世界,也许是政治家的创新(这一点上政治家也是企业家)在转轨的中国更加重要的缘故,中文世界更多地是在谈论政治家,而英文世界的人们显然已经很少地在谈论政治家,更多地谈论企业家;三是在英文世界中,我们看到艺术家被人们所谈论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企业家。在英文世界,最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和企业家们一起主导了英文世界的谈论话题。这个趋势是否也会成为中文世界今后的趋势呢?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写一本企业家的书不难,现实中企业家书卷的写作、每一步却那样的艰难。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