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不是只要创办或管理一个企业,或者说不论是什么理由,企业取得一些成绩的老板或经营管理者都可称之为“企业家”?无论从我国企业的管理发展阶段来看,还是从企业的经营者队伍的现状来看,我们都不能把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家划等号。尤其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业者,掌握的企业管理理论很少,管理经验也很少,怎么都能自封为企业家呢?
企业家,顾名思义应当是领导和管理企业的专家。能称得上企业家的人必须至少是通晓企业管理理论、熟悉所在企业的特点和运行规律、能够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也持续提高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真正的企业家应是“经济发展之源,他们是现代经济社会的英雄,他们精明、雄心勃勃、无所畏惧、有远见”,“他们的行业不同,但他们的思维与行动方式是知识分子与实业家的结合体,他们拥有前者的思维与后者的实践能力”。我国什么时候有了一大批真正的企业家时候,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甚至社会管理水平就会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为什么“封”出了那么多的企业家呢?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回避一个我们非常熟悉而又十分厌恶或反感的概念,那就是“资本家”。资本家”一词在我国被披上浓厚的政治色彩,是工人阶级的对立面,是剥削者的代名词。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中国的大多数人不认识、不清楚什么是资本家,把他拿来铺天盖地地反复一批,资本家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成了“狰狞的、贪婪的、残酷的、失去人性的、虚伪的”万恶形象。把原本是资本家的,因为我们不愿意叫,他们也不愿意被叫,所以就都称之为“企业家”了。久而久之,我国的企业家就泛滥了,实际上是大大地打了标准的折扣。
而事实上,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承认资本家作用的过程。通过招商引资,把外国的资本家引来了,因为有了大量的外资,中国的经济才快速起步,因为有了外国的资本家,我们才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我们发现我们不但需要外国的资本家,更需要有中国的资本家。回顾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会带来一次改革开放的新高潮;每一次改革开放的新高潮,民营企业都会有一次大发展;每一次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实际上就又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资本家。正是有了这些外国的、中国的、大大小小的资本家的不断增加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才不断上升,国民经济结构才得到不断调整,社会就业机会才不断增加。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哪个国家拥有世界级的大资本家越多,哪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越强;哪个国家想在某个领域或行业独领世界风骚,哪个国家就需要在那个领域有世界级的资本家。如此才出现了家电大王、软件大王、汽车大王、钢铁大王……
“资本家”本是一个普通名词,因为资本的本性是要求资本的安全、保值、最大限度地增值,决定了资本的“贪婪性”,“资本家”作为资本的拥有者,被资本化,成了资本的化身,使资本的本性人格化也是必然的。正是因为资本的本性,也正是因为它被人格化了的资本家,资本主义才“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资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共产党宣言)。随着资本的积累和不断社会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资本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本家了。更何况在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他们既是党的政策的受益者,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执行者,更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只有重新认识资本家,资本家才能在新时期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资本家的位置确立了,围绕资本保值、增值的社会资源才能名正言顺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从而造福人类和社会。
这个过程也是实现社会财富增长率最大化的过程。同时也会促进专业的经营队伍——职业经理人堂堂正正地走进中国企业。这有利于职业经理市场的发育;有利于为企业服务的中介类公司的发育;有利于企业向公司的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重新认识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让资本家成为遵纪守法、讲诚信、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红色资本家”。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