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节能减排>> 正文

“一体化”模式塑造循环经济典范

企业报道  2014-03-20 07:29:15 阅读:

  当中国企联循环经济考察调研人员驱车抵达距离上海市中心50公里开外的上海化学工业区时,呈现在眼前的是颇具规模、拔地而起的十多个大型化工项目。这个位于上海市南翼、杭州湾北岸的工业区是全国第一个现代化标准、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以石油化工及其衍生产品为主的大型产业基地,其万元产值设计能耗、耗水量、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等都大大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今,上海化工区潜心构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上海工业腾飞的新翅膀

  据上海化学工业区管委会主任、发展公司总裁阮延华介绍,在化工区总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一半是现有土地,其他的都是这几年分批围海开拓出来的。同时,化工区是“十五”期间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第一期项目总投资将达150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同时也是上海四大产业基地的南块中心,被誉为“上海工业腾飞的新翅膀”。

  阮延华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化工产业开始结构调整,传统化工逐步向市场和资源较为丰富的亚洲地区加快转移,一份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2005年,全球预计新增乙烯生产能力约2500万吨,其中,50%以上集中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无论是从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上来看,还是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来讲,化工区的建设都具有相当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自2001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上海化工区累计吸引投资88.6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亿元。目前,英国石油化工、德国巴斯夫、德国拜耳、德国德固赛、美国亨斯迈、日本三菱瓦斯化学、日本三井等跨国公司以及苏伊士集团、荷兰孚宝、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美国普莱克斯等世界著名公用工程公司已落户区内,化工区建设目标是成为亚洲最大、最集中、水平最高的世界一流石化基地之一。

  据介绍,化工区区域的万元产值设计能耗大大低于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平均水平,为1.20吨标准煤,不到同行业(2.51吨标准煤)的一半;万元产值设计耗水量为33吨,不到石油化工行业平均水平(468吨)的十分之一;万元产值设计废气排放量4.6万立方米,约为同行业排放量(12.1万立方米)的三分之一;万元产值设计废水排放量5.2吨,仅为同行业排放量(41吨)的八分之一。

  “一体化”循环经济开发理念

  上海化工区发展公司副总裁张淳认为,正是由于化工区的开发建设引入了世界级大型化工区的“一体化”先进理念,通过对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整合,才为进区投资者提供了最佳的投资环境,也因此大力发展了循环经济。

  产品项目一体化,使企业与企业按产品链关系有机组合,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据悉,在上海化工区90万吨乙烯生产链中,乙烯装置产生的废焦油原本作为肥料焚烧,目前正引进美国哥伦比亚化学公司的先进技术,将其用作碳黑项目的原料,生产耐磨、附着力强的汽车轮胎添加材料;乙烯装置副产的氢氰酸也可以输送到相邻的璐彩特公司,作为生产MMA产品的原料之一,并通过废酸回收单位,将浓度为98.5%的浓硫酸再返回到丙烯腈装置使用;乙烯装置与聚氯乙烯装置间的较短距离,也使上海天原华胜公司摒弃了传统的电石乙炔法工艺,引进日本和美国的先进技术,建设经济规模、降低消耗的乙烯氯化联合装置生产聚氯乙烯。

  公用辅助一体化,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使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达到减量化。根据化工区内各项目对各类能源的需求总量,集中建设供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岛,实现统一供给,与各主体项目企业自建分散的配套辅助设施相比,这种集中建设、统一供给的方式对能源的消耗可下降30%,投资成本可低廉50%,化工区内90万吨乙烯项目的投资就由此减少到200亿元以内,比同时期国内其他乙烯项目少了30%—50%。

  物流传输一体化,实现了最短空间距离上的物料传递,不仅减少运输成本,还大大降低了物耗,提高了效率。利用管廊、码头、仓库、铁路、储罐等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将化工区内外物料安全快速地送达目的地,避免长距离运输的高额费用、损耗及危险性。

  环境保护一体化,降低了区域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化工区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以“源头把关—过程监控—末端处理”为重点的综合环保措施,并通过对废弃物的统一处理,形成一体化的清洁生产环境。以上海赛科公司为例,在乙烯裂解炉的燃烧器中运用世界领先水平的新型技术,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降低到80毫克/标准立方米,远远领先于国家规定的420毫克/标准立方米。

  管理服务一体化,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降低了投资企业的商务成本,提高了区域的综合竞争力。通过为入驻化工区的投资业主提供“一门式”的政府管理和“一条龙”的保障服务,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属性、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园区内都能得到全面、优质的管理服务,产生互为一体的归属感,协力为实现化工区的持续发展做贡献,从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协调好园区建设的内外衔接

  在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阮延华表示,化工区要努力使企业、园区和周边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环环相扣。

  首先,构建企业内部循环圈。通过把好项目审批和设计审查两道关,鼓励企业运用先进工艺技术,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废弃物的生产和排放。化工区鼓励巴斯夫、拜耳等公司沿用其在国外的工艺技术、生产控制、人员培训、检测维修、安全防范等方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采用瞬时光气化反应法,使光气的使用量降低60%;不设置光气存储设备,使储存量减少到传统工艺的十分之一,并配备连续监控、预防、报警及远程控制系统,把潜在的光气事故发生率和可能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鼓励天原华胜公司把过去废弃填埋处理的盐泥再用作原料,生产高强度、高耐磨性的人行道板。实现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也符合企业利益,只要善加引导,辅以必要的政策支持,是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的。

  其次,构建区域内部循环圈。加强园区总体规划落实的引导,尽可能使上游企业的产品甚至“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和能源;注重引进项目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坚决摒弃与区内项目关系不密切、资源能源消耗大以及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建立园区发展资金支持机制,对早期投入运营且尚未获取效益的公用辅助企业采取适当的资金补贴措施。

  第三,构建化工区与周边地区的循环圈。根据国家和上海市对化工区产业战略升级的总体部署,主动承载中心城区化工区企业的投资性改造、国内主要化工区企业的投资性扩产以及州湾沿岸化工企业在关、停、并、转的过程中,以技术改造、装置改建的方式落户区内;积极争取高桥、吴泾等地区的化工企业,以投资扩大、项目扩建的方式落户区内。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