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新59岁现象”

企业报道  2014-03-19 17:23:44 阅读:

  “急”是“新59岁现象”的最大特征。经过10多年的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已真正触及企业制度问题,人们对改制——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及改制的环境、气候、政策等条件已逐渐成熟,而一些为企业奋斗多年甚至奉献终生的国企老总们却又临近退休,这个情形有点像一位站在已驶入终点列车上的人,急于跳上另一列刚刚启动的列车。

  一位已经完成改制的原国有企业老总这样解释“新59岁现象”:改制前,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完全由上级决定,其任免规则基本上等同于国家公务员,不管你能力有多强、精力有多旺盛,只要到点,必须退休。而改制后,哪怕改成混合所有制,只要不是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就由出资人决定,董事会说了算,而且任免规则是市场化的,只要经营者有能力、有精力,就不会受60岁退休的规定所限制。

  一些睿智的59岁左右的国企老总在推动改制时,不选择“一口吃成胖子”的办法,而是会选择一条易于操作的现实之路,如保留一部分国有股(一般情况下不能控股,否则改制意义不大),吸引一部分外来投资者(多数会选择与自己业务不相干的私营企业业主,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外部人不会争夺企业控制权),融进一部分职工股。只有当他们具有足够的能力左右局势时,他们才会坚定地选择MBO或ESOP。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在所剩无几的时间内完成改制。

  由此看来,仅几年的功夫,经营者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59岁现象”刚浮出水面时,经济学家周其仁的“我们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企业制度和最便宜的企业家”这句话广为流传,人们试图用这句话来解扣,认为造成“59岁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国企老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于是,年薪制、期权、期股等办法相继出台,就连国资委也概莫能外,从今年起对中央企业老总实行了年薪制。“新59岁现象”的出现证明,“钱”和“岗”不是一回事,靠激励和约束不能全部解除国企老总的心病。

  “新59岁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即便经营者出于一己私利,但其结果毕竟推动了改制这件既敏感又艰难的事情。改制后,出资人到位,企业必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治理结构,企业经营者选择、投资决策等重大事项都将由治理结构(董事会、股东大会)决定,这样中国的国企才能真正脱胎为规范的、市场化的公司。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