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172975.8
发明(设计)人: 谭格铭;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各型糖尿病的食疗组方,其技术特征是采用“扶脾补中”的治疗方略,选用常用中草药银杏、白术、淮山、葛根、甘草、人参、黄芪等作为食材,根据病情病程,按量按时服用。该食疗组方具有能快速消除症状,进而完全治愈糖尿病的效果。
浅谈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谭格铭(广西浦北县小江镇谭格铭诊所 535300)
【摘要】按中医“扶脾补中”的治疗法则,运用自创的纯中医制剂“宇宙春”治糖Ⅰ号,治糖Ⅱ号作为食疗的治法,治疗Ⅱ型糖尿病,有治辄效,且不须限制食量,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三多一少”症状很快消除。对并发眼病,视物模糊,视力低下,性功能减退,甚至丧失等亦迅速治愈,身体康复。
【关键词】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与消病的区别 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法则
前言
当今,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问题。现代医界权威也断言:“糖尿病只可控制,不可根治。”因此人们一旦得了糖尿病,就误认为病魔将会伴随终身,成为不治之症。像被判了“死缓”似的,就感到惊恐万分,悲观绝望。有的甚至放弃了治疗,让生命过早地终止。实可悲也!
糖尿病看起来的确让人可怕。但事实上并不可怕。因为吾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无所不治。根治糖尿病的真实例子早有文献记载。所以说糖尿病并不可怕。中医中药完全能够根治。最可怕的是得了糖尿病的人,不相信,不接受中医中药的治疗。总认为什么东西都是外国的好。外国人放屁都说是香的。糟就糟在这里。他们“舍珠玉求败絮”,正令自己不知不觉地改变其健康长寿的人生旅途,而陷于终身的病苦之中,永远不能解脱出来。真可怜也!因此,我在此郑重地告诉人们:“中医中药是个宝,永远值得信赖,永远值得依靠!” 什么叫做糖尿病?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糖尿病与三消病是同一种病吗?
所谓糖尿病?顾其名,思其义,即小便含糖质,尿中有甜味的病。便叫做糖尿病。俗称“疴糖尿”或“疴甜尿”。
糖尿病的发生,西医通过人体解剖,认为是一种由于胰岛功能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糖尿病”这一病名的记载,而实际上,在上古医经中,对糖尿病的发病根源,症状表现已有明确的论述。《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见《灵柩》·口问
篇)即糖尿病是也。《内经》一语道明了糖尿病是由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导致甜汁下泄(即水谷精微物质从小便中泄漏走失)而成。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三消中亦云:“小便不臭反甜者,其脾气下脱症最重。”紧接着,民国名医谢利恒在《中国医学大辞典》消渴治疗十七条中又云:“小便作甜气者,此脾气下脱,为病最重。”二公可把糖尿病的病因、病状阐述得更加现代更加透彻了。由此可见,西医之说,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功能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这仅仅看到糖尿病发生的局部现象。而吾中医却完全洞悉了糖尿病的整个发病根源是由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导致甜汁下泄(即水谷精微物质从小便中泄漏走失)而成。西医所谓胰岛功能,即是胰的功能。胰亦称胰腺,是人体的腺体之一。它在胃的后方,尾部与脾相连,形状像牛舌。中医书旧称胰为膵脏,是脾的副脏。胰的功能有二:其一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其二能分泌胰岛素,调节人体内糖的新陈代谢。西医所谓的内分泌,统属中医的津液范畴,由脾胃所化生。按中医理论言之,人体五脏六腑,都受胃气的营养。所以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后天(脾胃)的营养供给。又取决于胃气的盛衰。故《中藏经》说:“胃气壮,五脏六
腑皆壮也。”所谓胃气,即人的饮食入口之后,经过胃的受纳,熟腐功能和脾的运化,升清功能互相配合,分工合作,把水谷精微物质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内外各脏腑组织,成为人体的营养源泉。脾与胃的这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功能即称“胃气”。脾正如江河中灌溉的水车,胃好像容纳水源的江河。江河里的水,虽然能滋养万物,但江河里的水毕竟不能直接灌溉山矿田野,滋养万物。必须依赖水车日以继夜不息地运转,源源不绝地把江河里的水,往上输送到灌溉的沟渠里,才能灌溉山矿田野滋养万物。因此,只有脾与胃的功能正常,胃气壮盛,人体五脏六腑才能得到正常的、足够的水谷精微物质营养供给;才能令脏气旺盛,功能正常、协调,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地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身躯。如今由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减退,低下,甚至丧失,不能正常的把水谷精微物质营养输送出去。五脏六腑因此而失去了正常的营养供给。脾病累及五脏六腑。膵(即胰腺)为脾的副脏,首当其殃。胰腺因得不到脾正常输布的水谷精微物质营养供给,胰腺机能渐渐衰弱,功能随之减退、低下、失调,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而导致胰岛素相对或者绝对不足,才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可见西医之说,已包涵在中
医理论之中。西医重形质,善解剖,对人体诸局部现象可谓精微之至,为中医所难能。中医重气化,擅长观颜察色,把脉寻根,能从人体外表,洞悉人体内部脏气的活动变化,而深知疾病发生的根源所在。可谓神乎其神,为西医绝无所能。另外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临机话变,终究比西医的头痛医头,足痛治足,固执呆板大为稳妥灵验。中国医学,博大精深,无所不治。世界上许多公认不能医治的疾病,吾中医也能根治。其他暂且不说,仅就糖尿病言之,现代医界权威已曾断言:“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完全不知道早在民国时,味精发明家吴蕴初久医不愈的糖尿病,最终根据《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发病根源,以“扶脾补中”的药物服用而获得根治的。这是一个响当当的事实。当时已曾登载在王西神《诸快活林》报刊中,为中医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二零零四年五月,一人因饮食不慎,连续几天大顿吃狗肉之后,逐渐出现口干口渴。误认为上火,去街市吃豆腐花、绿豆糖水等含糖清凉品。几天后,口干口渴更甚。小便急剧增多,全身疲乏无力,沉重酸软,举步甚难,面容憔悴枯萎,形体消瘦,已处于昏睡半醒状态,需人扶持行动。样子可怕,旁人见了都认为离死不远。朋友催促家人把他送进医院。确诊
为糖尿病。当时医院检查血糖为33.05,已经发出病危通知单。经住院三天滴注胰岛素,神清要求出院。我以中医的“扶脾补中”药物治疗,不用任何西药。七天后口渴、小便多等症消除,不需人扶持能稳步行动,自理生活起居。半个月后能随时外出漫步不觉累。两个半月后身体完全恢复健康,气色很好,还有点年轻态。
记得十多年前曾治愈过一例急暴发作糖尿病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喝多、吃多、尿多、消瘦等症状一齐同时出现。仅仅几天时间,已经不像人样。每隔不到一小时就必须吃喝二三大碗稀粥,紧接着就撒小便,如此频繁折腾,睡不能睡,动无力动,完全赖人照顾。当时病人脉象细濡如丝,全舌变白,满口粘腻,张口觉有粘糊感,面色枯萎难看,全身肌肉消瘦,足小腿痉挛,话语无力,视力大减,看物模糊漂浮动荡,小便入口试之甜味浓厚。经用“扶脾补中”药物治疗10天,三多症状全部消除。治疗两个多月后,身体已经恢复健康,视力、性欲功能也跟着恢复正常,治疗自始至终无用过任何西药,全凭中医中药治愈。
可见吾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治病捷效,灵验可靠,是世间无所超越的。
糖尿病与三消病虽同属消渴病的范畴,但并不是同一种病。正如外感病包括伤寒病,温病一样。伤寒病,温病同属外感病的范畴。但不能说伤寒病就是温病,温病就是伤寒病。《内经》云:“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见《素问》气厥论篇)。又云:“二阳结谓之消。”(见《素问》阴阳别论篇)。《内经》论消病,分篇分论而别之,并且根据病因病位的不同,症状特点的异别,分论为“肺消”,“鬲消”,“消”三消病。《内经》分论消病,可谓详矣“肺消”后人称之为下消,其症状特点为尿多,饮一溲二。其病的根源为肾气虚寒;“鬲消”后人称之为上消,其症状特点为饮多,即口渴而饮,饮不解渴。其病根源为肺被热灼;“消”后人称之为中消其症状特点为食多,即消谷善饥。其病的根源为胃中热盛。
从《内经》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糖尿病与三消病不论在病因病位上,或是在症状特点上均不相同,不能混淆在一起,硬说:“糖尿病就是三消病”,“三消病就是糖尿病”。病不相同,病因病位症状不相同,当然治法用药不相同。不能用治糖尿病的方药去治三消病,也不能用治三消病的方药去治糖尿病。
关于对糖尿病的治疗方面,本人治疗的病例不多,但有治辄效。从摸索中体会到:治疗糖尿病,务必要把着眼点牢牢盯固在“扶脾补中”四个字上。仅仅只有这样,则脾气旺盛,中气充足,脾液(甜汁)上升而不下泄,膵脏得养,胰腺机能健旺,功能恢复正常,糖的新陈代谢运行自调,糖尿随之而除,病可愈矣。除此之外,非治糖尿病之最佳良法。
以上所述当否,恳请诸位老师,专家斧正。
参考文献
【摘要】按中医“扶脾补中”的治疗法则,运用自创的纯中医制剂“宇宙春”治糖Ⅰ号,治糖Ⅱ号作为食疗的治法,治疗Ⅱ型糖尿病,有治辄效,且不须限制食量,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三多一少”症状很快消除。对并发眼病,视物模糊,视力低下,性功能减退,甚至丧失等亦迅速治愈,身体康复。
【关键词】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与消病的区别 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法则
前言
当今,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问题。现代医界权威也断言:“糖尿病只可控制,不可根治。”因此人们一旦得了糖尿病,就误认为病魔将会伴随终身,成为不治之症。像被判了“死缓”似的,就感到惊恐万分,悲观绝望。有的甚至放弃了治疗,让生命过早地终止。实可悲也!
糖尿病看起来的确让人可怕。但事实上并不可怕。因为吾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无所不治。根治糖尿病的真实例子早有文献记载。所以说糖尿病并不可怕。中医中药完全能够根治。最可怕的是得了糖尿病的人,不相信,不接受中医中药的治疗。总认为什么东西都是外国的好。外国人放屁都说是香的。糟就糟在这里。他们“舍珠玉求败絮”,正令自己不知不觉地改变其健康长寿的人生旅途,而陷于终身的病苦之中,永远不能解脱出来。真可怜也!因此,我在此郑重地告诉人们:“中医中药是个宝,永远值得信赖,永远值得依靠!” 什么叫做糖尿病?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糖尿病与三消病是同一种病吗?
所谓糖尿病?顾其名,思其义,即小便含糖质,尿中有甜味的病。便叫做糖尿病。俗称“疴糖尿”或“疴甜尿”。
糖尿病的发生,西医通过人体解剖,认为是一种由于胰岛功能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糖尿病”这一病名的记载,而实际上,在上古医经中,对糖尿病的发病根源,症状表现已有明确的论述。《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见《灵柩》·口问
篇)即糖尿病是也。《内经》一语道明了糖尿病是由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导致甜汁下泄(即水谷精微物质从小便中泄漏走失)而成。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三消中亦云:“小便不臭反甜者,其脾气下脱症最重。”紧接着,民国名医谢利恒在《中国医学大辞典》消渴治疗十七条中又云:“小便作甜气者,此脾气下脱,为病最重。”二公可把糖尿病的病因、病状阐述得更加现代更加透彻了。由此可见,西医之说,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功能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这仅仅看到糖尿病发生的局部现象。而吾中医却完全洞悉了糖尿病的整个发病根源是由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导致甜汁下泄(即水谷精微物质从小便中泄漏走失)而成。西医所谓胰岛功能,即是胰的功能。胰亦称胰腺,是人体的腺体之一。它在胃的后方,尾部与脾相连,形状像牛舌。中医书旧称胰为膵脏,是脾的副脏。胰的功能有二:其一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其二能分泌胰岛素,调节人体内糖的新陈代谢。西医所谓的内分泌,统属中医的津液范畴,由脾胃所化生。按中医理论言之,人体五脏六腑,都受胃气的营养。所以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后天(脾胃)的营养供给。又取决于胃气的盛衰。故《中藏经》说:“胃气壮,五脏六
腑皆壮也。”所谓胃气,即人的饮食入口之后,经过胃的受纳,熟腐功能和脾的运化,升清功能互相配合,分工合作,把水谷精微物质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内外各脏腑组织,成为人体的营养源泉。脾与胃的这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功能即称“胃气”。脾正如江河中灌溉的水车,胃好像容纳水源的江河。江河里的水,虽然能滋养万物,但江河里的水毕竟不能直接灌溉山矿田野,滋养万物。必须依赖水车日以继夜不息地运转,源源不绝地把江河里的水,往上输送到灌溉的沟渠里,才能灌溉山矿田野滋养万物。因此,只有脾与胃的功能正常,胃气壮盛,人体五脏六腑才能得到正常的、足够的水谷精微物质营养供给;才能令脏气旺盛,功能正常、协调,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地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身躯。如今由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减退,低下,甚至丧失,不能正常的把水谷精微物质营养输送出去。五脏六腑因此而失去了正常的营养供给。脾病累及五脏六腑。膵(即胰腺)为脾的副脏,首当其殃。胰腺因得不到脾正常输布的水谷精微物质营养供给,胰腺机能渐渐衰弱,功能随之减退、低下、失调,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而导致胰岛素相对或者绝对不足,才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可见西医之说,已包涵在中
医理论之中。西医重形质,善解剖,对人体诸局部现象可谓精微之至,为中医所难能。中医重气化,擅长观颜察色,把脉寻根,能从人体外表,洞悉人体内部脏气的活动变化,而深知疾病发生的根源所在。可谓神乎其神,为西医绝无所能。另外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临机话变,终究比西医的头痛医头,足痛治足,固执呆板大为稳妥灵验。中国医学,博大精深,无所不治。世界上许多公认不能医治的疾病,吾中医也能根治。其他暂且不说,仅就糖尿病言之,现代医界权威已曾断言:“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完全不知道早在民国时,味精发明家吴蕴初久医不愈的糖尿病,最终根据《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发病根源,以“扶脾补中”的药物服用而获得根治的。这是一个响当当的事实。当时已曾登载在王西神《诸快活林》报刊中,为中医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二零零四年五月,一人因饮食不慎,连续几天大顿吃狗肉之后,逐渐出现口干口渴。误认为上火,去街市吃豆腐花、绿豆糖水等含糖清凉品。几天后,口干口渴更甚。小便急剧增多,全身疲乏无力,沉重酸软,举步甚难,面容憔悴枯萎,形体消瘦,已处于昏睡半醒状态,需人扶持行动。样子可怕,旁人见了都认为离死不远。朋友催促家人把他送进医院。确诊
为糖尿病。当时医院检查血糖为33.05,已经发出病危通知单。经住院三天滴注胰岛素,神清要求出院。我以中医的“扶脾补中”药物治疗,不用任何西药。七天后口渴、小便多等症消除,不需人扶持能稳步行动,自理生活起居。半个月后能随时外出漫步不觉累。两个半月后身体完全恢复健康,气色很好,还有点年轻态。
记得十多年前曾治愈过一例急暴发作糖尿病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喝多、吃多、尿多、消瘦等症状一齐同时出现。仅仅几天时间,已经不像人样。每隔不到一小时就必须吃喝二三大碗稀粥,紧接着就撒小便,如此频繁折腾,睡不能睡,动无力动,完全赖人照顾。当时病人脉象细濡如丝,全舌变白,满口粘腻,张口觉有粘糊感,面色枯萎难看,全身肌肉消瘦,足小腿痉挛,话语无力,视力大减,看物模糊漂浮动荡,小便入口试之甜味浓厚。经用“扶脾补中”药物治疗10天,三多症状全部消除。治疗两个多月后,身体已经恢复健康,视力、性欲功能也跟着恢复正常,治疗自始至终无用过任何西药,全凭中医中药治愈。
可见吾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治病捷效,灵验可靠,是世间无所超越的。
糖尿病与三消病虽同属消渴病的范畴,但并不是同一种病。正如外感病包括伤寒病,温病一样。伤寒病,温病同属外感病的范畴。但不能说伤寒病就是温病,温病就是伤寒病。《内经》云:“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见《素问》气厥论篇)。又云:“二阳结谓之消。”(见《素问》阴阳别论篇)。《内经》论消病,分篇分论而别之,并且根据病因病位的不同,症状特点的异别,分论为“肺消”,“鬲消”,“消”三消病。《内经》分论消病,可谓详矣“肺消”后人称之为下消,其症状特点为尿多,饮一溲二。其病的根源为肾气虚寒;“鬲消”后人称之为上消,其症状特点为饮多,即口渴而饮,饮不解渴。其病根源为肺被热灼;“消”后人称之为中消其症状特点为食多,即消谷善饥。其病的根源为胃中热盛。
从《内经》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糖尿病与三消病不论在病因病位上,或是在症状特点上均不相同,不能混淆在一起,硬说:“糖尿病就是三消病”,“三消病就是糖尿病”。病不相同,病因病位症状不相同,当然治法用药不相同。不能用治糖尿病的方药去治三消病,也不能用治三消病的方药去治糖尿病。
关于对糖尿病的治疗方面,本人治疗的病例不多,但有治辄效。从摸索中体会到:治疗糖尿病,务必要把着眼点牢牢盯固在“扶脾补中”四个字上。仅仅只有这样,则脾气旺盛,中气充足,脾液(甜汁)上升而不下泄,膵脏得养,胰腺机能健旺,功能恢复正常,糖的新陈代谢运行自调,糖尿随之而除,病可愈矣。除此之外,非治糖尿病之最佳良法。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