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专利报道>> 正文

国际比较 我国科技研发现存三弊端

企业报道  2014-03-06 11:09:24 阅读:
核心提示: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一大批重要成果涌现出来,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虽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中游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一大批重要成果涌现出来,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虽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中游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

  关键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从国际三大权威索引中所占总数的世界排序来看,我国科学论文在上世纪90年代的前5年一直在15名左右徘徊,之后稳步上升,到2002年已跃居第6名。从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来看,2001年分别达到16万余件和近10万件,分别比1991年增长263%和364%。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如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绘制成功、TD-SCDMA被确立为第3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十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等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尽管中国近年来科研产出数量增加很快,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论文产出比较,占世界科学知识生产数量的比重仍然较小。从占世界SCI论文数量的比例来看,美国基本稳定在30%左右,日本保持在8%上下,而中国仅为3%。更重要的是,从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论文引用率来看,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科学论文的引用次数与美、日等国相比差距较大。据各国科学论文影响力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科学研究存在着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关键领域原创性能力不足,少有成效等弊端。

  科技投入比重明显偏低

  首先,从研发的投入规模看, 2001年,我国研发投入总额为125.6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研究开发投入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2%,日本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5%。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在0.5%至0.7%左右;在经济起飞阶段,该比例则应上升到1.5%左右;进入稳定发展期,该比例应当保持在2.0%以上。而在前两个阶段,政府的科技投入应当占主导地位。国际经验表明,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才能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知识积累。

  其次,在科技研发投入中,政府财政投入情况是科技政策的重要表现。从近年看,我国中央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从1996年的4.36%减少到2001年的3.72%,呈下降趋势。在发达国家中,企业投入已成为研发资金主要来源。而政府研发投入仍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至0.8%左右。相比之下,我国政府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偏低。

  第三,从研发资金来源和执行机构看,发达国家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而我国企业还未能担负起研发主力军的重担。2001年,我国全部国有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的总和,仅相当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当年研发经费的一半多。

  第四,从基础研究经费情况看,美国、日本等国的基础研究经费都在15%—20%之间,而试验与开发活动又都在50%以上,其余为应用研究。2000年,美国用于基础性研究的经费是479亿美元,约占当年全部科研经费总额的四分之一,其中政府投入占将近一半。同时,政府投入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医疗卫生、环境资源、技术标准等公益性研究领域。与之相比,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比例仅为5.2%,公益性研究投入则更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我国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对公益性研究的政府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资于未来,投资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竞争力。

  科技人才溢出成为重大战略课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尤其是在高校实施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90年的3.7%猛增到2000年的11%。但高等教育体制与国外的差距仍然明显,学科设置基本上仍是按照传统学科体系设置,很难适应当前科技、学科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R&D人力资源绝对数值的比较上,我国目前居于世界前列,与发达国家的数量基本相当,但在相对量的比较上,却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2002年,我国研发总人数为89.3万人,居世界第二位。但若按每万人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计算,则远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如果从人均占有经费看,我国更落后于其他国家。2000年,中国从事研发人员的年平均经费为1.2万美元,而日本是15.8万美元,相当于日本的十三分之一。我国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很难充分发挥研发人员的潜力,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研发水平的提升和效率。

  当前,人才竞争还突出表现在全球范围内高科技人才的激烈争夺上。据了解,全世界科技移民有40%被吸引到了美国,在美国从事科学和工程项目工作的人员中有72%来自发展中国家。目前仅在硅谷地区供职的中国科技人才已超过10万。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趋势,增强了发达国家的竞争力,也严重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潜力,成为进一步拉大其间差距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但也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重点争夺对象。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近50万,而学成归国者尚不足三分之一,特别是尖子人才更少,这意味着我国公共投入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无偿奉献给了他国。近年来,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境内设立研发机构,汇聚了中国一大批顶尖的科技精英,产生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溢出效应,这对我国许多研究机构和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避免优秀科技人才的单向流出,成为我国科技界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战略课题。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