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两年以来,民营高科技企业、国内即时通讯软件(IM)霸主腾讯迎来了对手们前所未有的竞争:新浪收购UC即时通讯平台,推出了测试版本的即时通讯工具“了了吧”,网易泡泡新版发布,微软MSN今年4月推出6.2的版本,Yahoo也在国内推出了雅虎通……一时间,IT行业的热点都集中在即时通讯市场。面对多头并举的局面,最终鹿死谁手?腾讯能否笑到最后?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的进入,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将何去何从?
用免费的名义“圈地”
软件QQ(之前称作OICQ)在产生之初,不过是腾讯CEO马化腾模仿ICQ的一个随兴之作。1999年初的某一天,OICQ软件被挂在了网上免费下载。腾讯有的放矢——走高校包围之路,目标锁定在中国最具消费潜力的年轻一代身上。凭借其简洁、实用的风格以及诸项细心的设计,QQ首先在高校一炮打响,然后凭借高校为中心,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传播开来。PICQ、CICQ等对手几乎不堪一击。
其后,QQ的用户数呈几何级增长态势,不到两年时间发展了3000多万。到2002年,QQ有着2.9亿的超大注册用户量,腾讯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服务网络,甚至现在很多人已经把QQ号码作为与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并列的重要联系方式之一。腾讯由此获得了最核心的竞争力——客户端渠道的垄断性地位。这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庞大的用户群——腾讯赖以生存的最大资本。
用“圈地运动”来形容腾讯一个成功的经营策略再合适不过。腾讯公司“圈”起来的“羊”是2亿多的忠实用户。所不同的是,腾讯没有将谁赶跑,只是用它的诱饵——免费,将“羊群”牢牢控制在圈子里。
“采掘金矿”
也许正如当初收费邮箱出现的预兆一样,腾讯逐渐意识到QQ要做大做好,仅依赖“免费午餐”和广告收入是无法获得相应的收入增长与盈利的,同时为满足用户飞速增长的信息需求又要不断投入。但腾讯QQ创造了“公共产品”的特性,这使得腾讯通过免费内容(服务)与用户注意力资源、用户注意力资源与广告收入之间的两次价值交换,间接地实现QQ作为公共产品的信息、服务的内在价值和收益。由此,QQ随之步入盈利阶段。
腾讯明白,单靠它自身的力量是不足以立霸业的。腾讯推出“移动QQ”服务,实现了QQ与手机短信互通,腾讯由此找到了广告之外的第二大利润来源。然后,通过网络注册的QQ号码与手机号码的绑定,手机成了移动的QQ,短信业务量大增,与移动通信行业结合必将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腾讯赚钱的速度和它当初注册用户的疯长一样,仅到2001年7月,腾讯就实现了正现金流,到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在探索用户需求的过程中,腾讯也寻求到了用户的商业价值。从收入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由2002年的4082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2.297亿元,增幅达到463%。这是由于互联网收费注册用户增加所致,由2002年的150万名增加到2003年底的690万。
竞争演义
在众多公司眼中,即时通讯市场是一块到嘴的肥肉。尽管QQ以70%的比例长期高居榜首,但众商家早已对其虎视眈眈。业内人士认为,即时通讯市场多头并举的局面已经形成,大规模的市场混战已在所难免。
随着市场准入者越来越多,竞争对手开发的软件功能越来越多样,腾讯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一定份额的领地。而且,QQ存在许多不完美的地方。腾讯必须针对这些弱点,改进产品,寻求多种增加利润的途径。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IM软件仍将在免费与收费之间徘徊。免费服务还是即时通讯软件服务商抗衡新进者的有力手段,但资源无法满足用户们无穷尽的消耗。随着我国IT业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进一步发掘有效客户,吸引有效客户,留住有效顾客,通过“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更大的“顾客价值让渡网”以拓宽客户增值的渠道是腾讯的当务之急。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