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闽商在上海

企业报道  2014-02-13 10:30:28 阅读:
核心提示:虽然看起来没有希望,可还是带着大家尽十分的努力结果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合强”中标。“建工”认为“合强”的敬业、细致态度感动了他们,态度决定一切。

  改革开放使本地福建人身上潜在的商人特质有了发挥的机会,长期被压抑的赚钱热情有了喷发口,因而才有了“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闽商的影子”奇观。同时,借着海外闽商的大力帮助和配合,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包括资本积累等在内的一系列“规定性”动作,在国内外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企业界的“新星”。

  何洁冰:抓住直觉的商机

  对于中国的OA(办公自动化)软件市场,业内人士大都认为是处于群雄纷争、诸强鼎立的战国时代。但其中有一家企业却令人刮目相看,它就是刚刚在2004年年底荣膺“中国IT百强渠道”的上海和强软件有限公司,而其掌门人却是一位智慧、坚韧、拼搏的女性——何洁冰。

  何洁冰所率领的合强软件机构,是一家专业从事OA软件研发、推广服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下设上海和强软件有限公司和厦门合强软件有限公司。成立5年来,通过“通用产品,个性应用,快速部署,专业服务”的先进模式,企业年增长速度均超过100%,合强软件已成为国内用户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产品供应商,成为国内OA行业的领军企业。何洁冰也与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中软公司总裁唐敏等一道当选为2004“中国十大IT优秀管理女性”。

  然而,何洁冰最初步入办公自动化领域却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OA之路,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福建商人爱拼会赢的品质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利用女性的直觉,抓住了商机。

  1999年底,何洁冰与其他3人合作创立了“厦门合强软件有限公司”,闯进办公自动化领域。创业伊始,她就建立了“合强软件”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要成为中国用户办公自动化的首选。

  2000年3月,公司研发的首个通用OA产品出来了,但到哪里推销、如何推销却成了问题。因为有了做“中国OA首选”的目标,女性的直觉告诉何洁冰:必须走向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两个月以后,何洁冰和两个同事一块来到上海。看着成千上万的高楼大厦,同事由衷地感叹:上海这么多大厦,要是每幢大厦都有一家单位用合强OA,那么合强就成功了。

  好的愿望岂能只是说说?有了想法就要开始行动。何洁冰很快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和强软件有限公司,专门拓展业务。

  “合强”在上海接的第一笔单子,说起来幸运又必然。

  上市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想上马办公自动化,东大阿尔派、长城软件、浪潮国强三家大型软件公司参加竞标。按公司内部规定,至少得有4家参加投标,正巧合强找上门来。建工方面表示,可以给合强一个机会,但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他们首选大型公司的软件。

  虽然看起来没有希望,可还是带着大家尽十分的努力结果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合强”中标。“建工”认为“合强”的敬业、细致态度感动了他们,态度决定一切。

  在接下来的实践和发展中,“合强”不断打破了以往项目实施OA的定式,以标准化、产品化的模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渠道营销服务体系,形成了“地方”负责“网点”销售与服务,“中央”负责产品设计、生产以及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产业化、集群化的OA产业生态链。产品化的事物是最容易被市场所认可的,不少原来从事OA的公司以及其他软件经销商纷纷转而加盟“合强”。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党政机关、公用事业及各类企业等多个行业的用户先后选择了合强软件产品。

  对此,何洁冰经常给团队强调并不是“合强”创造了好软件,是用户创造的。

  林光麟:大丰雄起上海滩

  如今在上海车业服务中颇有名气的大丰集团,福建是它的发源地,上海是它的大本营。集团掌门人林光麟带领企业从闽东山区公路边一个小作坊起步,通过原始积累走出大山,走进大都市,昂首挺进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骄人业绩。1984年冬,林光麟创办的“韩阳汽车修理厂”诞生了,他也成为闽东第一批“敢吃螃蟹的生意人”。

  1986年,林光麟把修理厂更名为“福安汽配工业公司”,1990年,林光麟把发展脚步延伸到福州,成立“福建省大丰企业有限公司”,1996年,公司升格为“福建省大丰集团”。经过几年的打拼,公司实力增强了,也有了相当的积累。

  此时,林光麟梦想着在全国建立自己的车业服务王国。他把目光停留在了上海。

  1997年,大丰集团总部从福州移师上海,同年成立“上海隆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依托上海面向全国发展。先后在北京、南京、广州、深圳、济南、长春、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设立了几十个分支机构。到了1998年,一个全国性销售网络已初步形成,并且成为汽车配件行业的“领头羊”。

  在上海经营大众配件的两年中,林光麟逐渐认识到代理和经营他人的产品,等于在厂商和用户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必将受制于人,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行业竞争的加剧,经营汽配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林光麟决心走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营造“肯德基”一样的车业服务大品牌。

  2001年,一个以“创造人车新生活”为概念,力求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差异化经营的新公司——上海新奇特车业服务有限公司诞生了。上海虽有大大小小近6000家汽修企业,但还没有一家比较规范的连锁公司。此时“新奇特”的出现,正成为沪上首匹“黑马”,以迅雷之势抢滩上海汽修市场,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在沪上开设8家连锁店。作为上海第一家快修保养连锁企业,他们采用了国际通用的连锁运营模式,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形象、统一培训、统一配送管理、统一服务内容、统一信息交流”。这一举措在业内堪称典范,引起不同凡响。正当汽车后市场服务业方兴未艾的之际,“新奇特”乘胜前进,先后在南京、苏州、杭州、常州、福州等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城市设立了20多家自营连锁店和13家加盟店。这些分支机构在全国各地运营得相当出色,扛起了中国汽车后市场服务的一面民族旗帜。在2004年“首届中国消费者(用户)最喜爱品牌民间调查”大型公益评选活动中,“新奇特”荣获“中国汽车快修连锁市场服务信誉最喜爱品牌”的称号。

  “做人生之路的开拓者”是林光麟的座右铭。他为企业制定了二次创业的宏伟蓝图,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的时候,要在全国开办500家连锁公司。

  陈荣辉:永远的水手本色

  “人生好像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打鱼出身的闽南人陈荣辉对此有深切体会。

  一年多以前,陈荣辉遇到他商海生涯的一个低谷。一方面,在上海经营了几年的鸿安建材市场面临拆迁,更严重的是,投资1500万元的鸿安百货开业9个月来持续亏损,总经理换了好几个,还是止不住下滑的势头。

  陈荣辉毅然决定掉头重来,重新投资2700万元,搞餐饮娱乐业。就在鸿安百货消失的地方,他们建起了一个全新的金半岛大酒店,而且一炮打响。开业以来,每天都是十几万元的营业额。2005年一月份和重大节日几乎都定满了。

  总结教训,陈荣辉坦承策略失误。他的收获是以后投资要考虑再三。经过这一番起落,陈荣辉更有体会:闯大海有生命危险,经商有投资风险。在面对危机时,只能是奋力一拼,生机也许就在前头。

  陈荣辉是苦孩子出身,小学只读了两年半。20岁出海打鱼,1983年上岸开了一家木材公司经营造船木料,开始了他的商海生涯。1992年,受浦东开发的吸引,转到上海经营木材、胶合板,业务拓展迅猛,效益显著。1998年成立了集生产、批发、零售、房地产开发、百货、科工贸为一体的上海鸿安建材有限公司,先在曹安路投资建立了“上海鸿安胶合板批发市场”,该市场占地面积60亩,总投资3200万元人民币,主营各类建材、装饰、装潢材料,年销售额5.5亿元,在全市同类市场排名第六。而后他回乡成立了“福建恒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泉州市港区开发高档住宅小区和商住一条街,总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开发量18万平方米。又在嘉定区封浜投资1000万元成立上海鸿安木业有限公司,生产各种进口优质地板,兼营国内外各类名优木材。还在嘉定区江桥镇成立上海港帆工贸有限公司,计划投资建立废弃物处理系统项目。“上海金半岛餐饮娱乐有限公司”则是他的第5家子公司。

  上海市曹安路繁华地段的金半岛大酒店,现已成为曹安商贸城一道闪亮的商业风景。这个规划建设中的商贸城地处上海市西北物流园区的服务半径范围,周边为桃埔未来岛和江桥物流开发区,是整个大区域开发区和物流园区的中心。轻纺市场、易初莲花超市、东方汽车城、好美家等在此坐落,形成市郊结合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金半岛大酒店外观设计豪华,内部富丽堂皇,经营面积1万多平方米,集餐饮娱乐于一身。像这样在方便客户用餐、娱乐的同时,还可进行商务交往,享受星级服务的酒店,却难得的价格实惠,实实在在做到了企业“以人为本,以客为先”的宗旨。陈荣辉决心打造一个餐饮娱乐业的金字招牌,实现品牌扩张,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现在,陈荣辉统领着他的鸿安企业,探索产权制度变革,完善管理体制,整合营销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文化,转变过去以营销为主的经营方式,而以品牌经营和资本经营为主,向多元化综合经营模式发展,逐步成为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现代经济综合实体,创建现代企业集团,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链接

  哪里有钱赚哪里有闽商

  真正具现代意义的闽商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进入19世纪后半期,西方殖民国家开始向其殖民地输出过剩资本,在东南亚的华侨资本因此遭到强劲排挤,小企业纷纷倒闭,但一些资本较多的华侨却也从中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其中,对银行业的投资,标志着华侨资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侨资本发展环境发生变化,资本总额迅速增加,并出现由华侨资本向所在国资本、由家族资本向现代资本、由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变,华人企业跨国投资也开始大量增加。

  据有关人士称,境外闽商人数多、分布广,经济实力雄厚,目前,世界华商500强中,闽商占了十分之一多。而仿佛存心较劲似的,每次点击“闽商”一词,密密麻麻地,竞相挤进来的却大多是“本土派”:

  ——闽商实际上已成为在京外埠房地产开发商的最大赢家;

  ——“莆田村”正在北京四处开花,目前莆田人在北京已有约6万人,人称“弯仔”,他们中男的大多做木材生意,女的则卖莆田的红菇、香菇、蛎干、兴化粉等,“弯仔”开会,一下子就能开来180多辆凌志、皇冠、奔驰或桑塔纳;

  ——海南建省以来,已有大批福建人来到海南参与大特区的建设,为海南特区的建设立下大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人数已在10万以上,其所创办的各类企业遍及海南全岛,行业涉及建筑房地产、装饰、农业、商贸、酒店旅游、建材等各业;

  ——8万闽商淘金新疆,在疆从事金融投资、石油及建材等上百种经营,直接或间接投资额已达30余亿元;

  ——目前,福建在鄂大小企业已达500多家,在鄂人数已达20万人,涉及20多个行业,年产值已达30亿元;

  ——福建在晋人士已达5万人,开办大小企业3000多户,涉及40多个行业,总投资48亿元,年创税利3.4亿元;

  ——几年来,福建省各级工商联已先后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64个异地商会组织,拥有企业会员近万家;

  ——至2003年6月,福建全省已有个体户和私营企业55.67万个,注册资金达1261.93亿元,总产值达284.68亿元;

  ——闽商将在阿联酋建设“石狮服装城”,目前仅石狮市就有200多人在当地经商;

  ——闽商开始大步“走出去”,2003年,福建全省共新批境外企业40家;

  ——近年,从福建到海外的新移民已将近100万,占内地新移民总数的四分之一强;

  ……

  改革开放使本地福建人身上潜在的商人特质有了发挥的机会,长期被压抑的赚钱热情有了喷发口,因而才有了“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闽商的影子”奇观。同时,借着海外闽商的大力帮助和配合,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包括资本积累等在内的一系列“规定性”动作,在国内外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企业界的“新星”。2003年4月,《新财富》杂志首次推出国内媒体第一份中国富人排行榜,上榜的400名中国富人中,有16位是闽商。

  在拼搏创业的同时,闽商还普遍体现出另外一些特质,这就是热爱文化、关心故乡、注重对社会的回报。这方面,不用说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随便找一位闽商,大都能找到一些类似的举动。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闽籍海外乡亲在福建全省的投资已近300亿美元,无偿捐赠公益事业已达96亿元人民币。有关人士曾为此而动情:从一定意义上说,福建今天的辉煌是闽商创造的,福建今天的变化是闽商带来的。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