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竹林山歌腾飞路 劲帆煤海颂华章

企业报道  2014-02-07 07:27:26 阅读:
核心提示:十载春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竹林山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竹林山)的创业史册上,却是一幅高扬改革旗帜、万里扬帆、搏浪前行,实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缔造出一座百万吨现代化矿井的豪迈画卷。

  引 子

  十载春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竹林山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竹林山)的创业史册上,却是一幅高扬改革旗帜、万里扬帆、搏浪前行,实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缔造出一座百万吨现代化矿井的豪迈画卷。

  透过竹林山人的创业巨笔,我们看到在董事长兼总经理卫丙瑞的带领下,竹林山人以高远的战略眼光、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满怀豪情、一路高歌、三次改进采煤方法、两次企业改制、两次扩建矿井,以优秀企业文化为精神动源,累计投资1.86亿元从最初年产15万吨传统煤矿跃升为今日百万吨的现代化矿井,不断超越自我,创新辉煌,被阳城县委树为全县企业惟一典型单位,先后被授予“税收贡献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公司掌舵人卫丙瑞也以其杰出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中小煤炭企业优秀管理工作者”、“阳城县2002年经济建设八大功臣”、“模范共产党员”、“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诸多殊荣。

  此刻,当竹林山百万吨矿井竣工暨建矿十周年庆典欢歌依然在耳畔回荡之际,让我们共同走近这支煤海劲旅,沿着他们的创业足迹、理想情怀与卓然风采一起去追忆,聆听这支来自竹林山人心灵深处的创业腾飞之歌……

  艰苦创业百战多 十年磨剑铸辉煌

  累累硕果是对耕耘者最好的馈赠,然而这丰收的喜悦之中,却包涵着竹林山人十余载辛勤耕耘的热血与汗水、酸甜与苦辣!彰显着他们特有的远大追求、满腔豪情与昂扬斗志!

  2004年11月8日,对竹林山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特殊美好的日子。这一天,竹林山张灯结彩、竹林山人喜气洋洋,公司百万吨矿井竣工暨建矿十周年庆典大会隆重召开,各级领导、各界来宾欢聚一堂,整个竹林山都融会在节日欢乐的海洋中……

  竹林山(原竹林山煤矿)地处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西北山区,井田面积14.22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6948万吨,可采储量10673万吨,是该县资源面积最大的矿井。从1993年12月动工兴建,1996年12月投产,形成15万吨的生产能力,2000年达到30万吨的生产规模,2001年市政府规划为百万吨矿井,2002年达到原年设计60万吨,2003年生产原煤55万吨,完成工业产值12000万元,上缴利税5500万元,实现利润4200万元,成为阳城第一利税大户。到今年11月8日建矿十周年之际,更实现阳城首座百万吨高产高效矿井奋斗目标,在晋城大地树立起一座不朽的创业丰碑。

  值此十年庆典,董事长兼总经理卫丙瑞可谓心潮逐浪高,有着别样激动的心情,十年来风雨同行、荣辱与共,正是在他的领导下,竹林山不断掀开发展新页,以骄人佳绩获得各界的普遍赞誉!

  多年来为竹林山发展倾注大量心血的上级领导纷纷题词相贺,对竹林山十年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与深切勉励;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山西煤矿安全监督局、晋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纷纷发来贺信,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在贺信中写道:“你公司作为晋城市和阳城县重点煤炭企业,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经过公司员工十余年的艰苦创业,在安全、高效上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为促进全省煤炭工业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是的,今日累累硕果是对耕耘者最好的馈赠,然而这丰收的喜悦之中,却包涵着竹林山人十余载辛勤耕耘的热血与汗水、酸甜与苦辣。庆典大会上,卫丙瑞以饱含深情的话语发表重要讲话《艰苦创业谱新篇 励精图治谋发展》,回顾了竹林山人十年艰苦创业的历程,介绍了公司改革腾飞之路,表达了将竹林山努力建成规模大矿、经济强矿、全国名矿的奋斗目标与必胜决心!他说:“竹林山建矿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是艰苦创业的十年、是真抓实干的十年、是团结奋战的十年、是最有人生价值的十年,谱写了一曲艰苦创业的颂歌,建成了阳城乃至全省的第一座时间短、见效快的百万吨矿井。”

  从1993年筹建煤矿开始,竹林山人就在卫丙瑞的带领下,怀着创建现代化矿井的美好心愿,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艰难处境里,超越自我、奋发图强,如今回忆起这段峥嵘岁月,卫丙瑞亦感慨万千,他说:“当1995年9月25日付井见煤时,我们所有的干部、员工抱在一块哭了,那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想当年,当交不起电费、柴油机坏了拿不出200元钱去修理、职工一年发三次工资,还只能兑现60%。1992年到1993年当跑资源、批项目,太原跑了56次,出了两次车祸,撞坏了两部车,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却。”正是在这位有着钢铁般战斗意志的优秀企业家带领下,从设计、批复、筹款,凭着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人格魅力,凭着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战斗意志与满腔激情,竹林山人搏击风雨,迎难而上,攻克道道难关。

  通向鲜花的成功之路从来布满荆棘。当创业之初竹林山人遭遇国家银根紧缩,因资金缺口大,工程进展举步维艰之际,卫丙瑞却以企业家特有的战略眼光看准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趋势。作为政协委员,他在提案中深刻指出,煤炭作为全县经济龙头产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统筹规划,打破急功近利的作法,集中建设一批规模大、产量高、效益好的优势企业。沿着这一战略方向,为引领企业渡过难关,他果断提出“边生产、边建设、以矿养矿、滚动发展”的战略举措,经过三年艰苦创业,1996年一期工程成功投产。此时此刻,为胜利而欢呼的竹林山人并没有忘记那些对企业发展给予亲切关怀与支持的各级领导。卫丙瑞深情地回忆说,为了批资源、批项目、筹资金,上级有关领导四处奔波、八方呼吁,为竹林山建矿费尽心血。在最困难时候,省财政厅、省煤炭厅、市政府再到县政府都先后伸出友谊之手,从800余万元到600余万元再到500余万元,想法设法解决资金困难,天旱送来及时雨,使竹林山没有夭折。他不无感慨地说,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没有各级部门的支持、没有竹林山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竹林山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没有竹林山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就没有竹林山,对那些关心支持过竹林山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竹林山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改革潮头搏风雨 激流扬帆天地宽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化,卫丙瑞深刻认识到,企业要想在市场激流中发展壮大,就必须彻底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思想、旧观念,以新思维、新观念挑战市场激流,直挂云帆、开拓奋进,将创业旗舰不断驶入新天地!

  1997年底,竹林山煤矿作为阳城县首批改制试点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经营机制实施改革,通过大刀阔斧改组,激发企业活力。本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原则,兼顾国家、企业、员工三者利益,立足企业实际,改组为竹林山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制定《公司章程》,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逐步健全“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焕发出企业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卫丙瑞表示,因为原则上要求全体职工人人持股,以投资额为限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相应责任。职工身份转变成股东,成为企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能多分红,从而大大调动了股东的生产管理积极性。他说,改制后公司以法人身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不再在经营管理中受政府、行政部门干预,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条件,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企业资产结构更加优化,夯实了资产基础,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短短两年时间便凸显改制成效:2000年完成原煤产量17万吨,实现利税142万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20%、58%,利润则从1999年的4.57万元增长到2000年的50.8万元,增幅为10倍。

  改革无止境。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煤炭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卫丙瑞为首的竹林山人高瞻远瞩,提出“以煤为主、多元发展、强强联合、做大做强”的扩张经营战略。2001年公司在阳城县首开先河,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和晋城市煤炭运销分公司联合经营,完成第二次体制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公司融资能力,融资渠道拓宽;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进程,市煤运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推进了管理体制优化。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向县城扩张,兼并了一批有潜力、有市场的中小型企业。公司还在阳城县中心地段成功竞买1334.5平方米土地,修建四星级竹林山大厦。通过资产重组、资源合理配置,公司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踏步走上资本扩张的运作道路。

  “改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否则,改制就会流于形式,‘穿新鞋走旧路’。”正是基于这种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以卫丙瑞为首的领导班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以目标成本管理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为依托,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在历史阵痛中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用人制度引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一大批作风过硬、德才兼备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向一线岗位、重要管理和技术岗位、特殊岗位倾斜,加大激励部分,重奖有功之人,形成收入能增能减机制;改革成本管理制度,建立以目标成本管理为主的制度,对各部室费用实行承包使用,严格考核、严格兑现。2002年,生产成本为52.93元/吨,比县营煤矿平均水平61.18元/吨低8.25元/吨,比全县所有煤矿平均水平66.65元/吨低13.72元/吨,位居全县第一;改革质量管理制度,从井下生产源头到商品煤出场经过四道质检把关,成立质检科,对井上、下工程,入库物资质量进行检查,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推进质量标准化进程。顺应数字化经济潮流,委托西安交通大学设计出管理软件,推进企业信息网络化管理,装备了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对井上井下主要作业实行全天监控,使管理工作迈上信息化管理新轨道……

  安全护航腾飞路 放歌煤海报春晖

  为实现矿井稳定与长远发展,卫丙瑞始终将安全工作作为关键环节来抓,为竹林山扬帆煤海保驾护航;优秀企业精神则为他们提供不竭动源,以一片赤子丹心回报生命家园……

  回顾漫漫征途,卫丙瑞表示:“建矿十年来,公司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狠抓安全这根主弦,高标准、高起点,制定了公司发展目标,即使在资金困难的时候也没有降低建设的标准。”

  正是本着这种高度自觉的安全意识,从1993年12月筹建矿井开始,竹林山人就把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安全生产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克服资金紧张、煤炭市场疲软等不利因素,边生产、边建设、滚动发展,在建矿初期和60万吨扩建过程中,依靠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采、掘、机、运、通等主要生产系统坚持不折不扣按质量标准要求进行建设装备,主要生产系统实际达到120万吨的生产能力,为百万吨矿井扩建打下坚实基础。

  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过程中,公司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人本思想,把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环境、安全素质教育三项建设列为矿井稳定和长远发展关键,不断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和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一切为了安全、一切服从安全、一切服务安全、一切优先安全、一切保证安全”的理念,植根于每位竹林山人心中,实现“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

  “一通三防”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卫丙瑞的领导下,竹林山在强化“一通三防”达标方面累计投资4200余万元,以一系列大手笔连办5件大事:投资1500余万元对井下进风、回风大巷和立风井等通风系统进行改造;投资800万元对通风设备进行更换;投资80多万元完善监控系统,增加作业面视频可视化监控功能;投资530多万元安装瓦斯抽放系统;投资750万元完成35KV变电站建设,使全矿实现“双回路”供电。在此基础上投资580万元购买3000KV柴油机发电机组一台,使公司供电达到“三保险”,使公司“一通三防”质量标准发生质的飞跃,为预防重特大瓦斯事故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建矿十年未发生一起恶性事故。

  在卫丙瑞的带领下,领导班子对安全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他们经常深入一线,严格检查,精心指导,在加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环境的基础上还与生产部室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引入风险机制,加大安全考核。从工资总额中拿出30%和安全挂钩,20%和任务挂钩,从制度上确保安全生产。

  改采是现代煤炭企业追求安全、高效生产方面寻求的一条道路。竹林山人在追求采掘高标准、高质量上不惜血本,总共投资3000余万元先后跨上三大台阶。第一步是1999年采用金属磨擦支柱采煤工艺,在全县煤矿中率先实现长壁式开采,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继而乘胜追击,当年年底跨出第二步,淘汰磨擦柱面,采用比较先进的悬移支架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满足公司60万吨能力安全生产需要,适应百万吨矿井发展的要求。2003年开始,竹林山人再次超越自我,实施第三次采煤方法改革,在掘进工作面把炮采改为综掘机采的基础上,今年致力于新采面改革,由悬移支架工作面变为轻放综采工作面,将生产能力提升到120万吨,告别人工采煤,全部实现机械化,建成全县第一座一矿一井一面,安全高效晋城市质量标准化样板矿井。

  如果说安全工作为这艘创业旗舰起到保驾护航作用,那么优秀企业文化则为其十年腾飞提供了不竭动源。在卫丙瑞的带领下,竹林山建矿伊始,就不断致力于培育特色企业文化,锻造出“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强化管理、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制定了矿歌、矿旗、矿徽、矿服,依靠优秀企业文化凝心聚力,同时不断改善职工的物质生活环境,先后投资上千万元陆续建成职工公寓楼、职工培训中心,实现住宿公寓化、就餐食堂化,在凤凰新村修建家属楼,矿区职工家属楼也正在修建;美化、亮化了矿区,建设休闲广场、完善的娱乐设施为职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这支煤海铁军能够以澎湃激情与昂扬斗志不断迈向新的辉煌!

  回顾十年创业,放眼漫漫征程,卫丙瑞感言:“创业难,守业更难。现代企事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发展了,企业文化不能落后。两者好比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正是这种深切的忧患意识,使他在领导岗位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并把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创造性融会到竹林山企业精神,提出“解放思想、科技创新、居危思进、争创一流”的口号,使“居危思进”成为竹林山人奋进足迹与精神家园文化精髓所在,使其十年奋进足迹无不彰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胜不骄、败不馁的鲜明人文追求与精神魅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们沿着竹林山人爱心足迹追溯十年奋斗历程,竹林山人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那份情系桑梓、回报社会的赤子之情依然令人为之动容:从1998年起,竹林山人实施“希望工程”已在全县传为佳话,河北镇南梁村原秋霞、凤水镇水村中学刘芳等一大批贫困生都在困境中得到他们真诚的援助;修缮一新的驾岭乡二里村小学、拔地而起的河北镇孔子村小学更凝聚着竹林山人一片爱心、彰显着竹林山人赤子情怀与人文品格;从抗击“非典”到全县“村村通工程”、“我为残疾人献上一份爱”等一系列公益事业,竹林山人热情响应、积极捐助。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竹林山对外资助捐助金额已超过350万元,连续多年被上级单位授予“红旗基层党组织”、“红旗单位”、“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受到各界普遍赞誉。就这样,在时代激流中,竹林山人以其高洁追求、光荣足迹与赤子情怀不断抒写着人生新的瑰丽诗篇……

  尾 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对以卫丙瑞为首的竹林山人来说,百万吨矿井竣工暨建矿十周年庆典将成为他们新的光荣起点,放眼新征程,他们将紧紧抓住阳城县煤转电、煤转肥的战略机遇,伴随竹林山铁路专用线、120万吨洗煤厂等相继动工,2006年底将全部建成投产,竹林山正朝着规模化、多元化、集团化方向胜利进军,力争2008年成为上市公司。让我们共同期待这艘光荣的旗舰直挂理想云帆,以其远大视野、昂扬斗志与澎湃激情踏浪而歌,驶向更加辉煌壮丽的未来!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