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 子
几年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晶华集团发展史上却是大刀阔斧、激流勇进,以跨越式发展雄姿为世纪伟业奠定基石的光荣岁月!
放眼苍茫齐鲁大地,在山东省德州市这块沸腾的创业热土上,苗建中和他领导的晶华集团直面市场挑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围绕“发展主业、培育精品、做大做强”的目标方向,历经组建磨合、改革改制、蓄势创新征程,把一个步履艰难、濒临淘汰、装备落后的手工作坊式旧工厂,发展成为如今拥有资产26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逾10亿元、利税超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成功挺进“中国建材百强企业”、“全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500强企业”行列,成为山东省百家重点调度企业之一。企业家苗建中和他领导的晶华集团,宛如一颗璀璨明星悄然升起于齐鲁大地,其创业足迹、赤子情怀与斐然成就给人们以无尽的启迪与思考。
此刻,就让我们沿着以企业家苗建中为首的晶华人的奋进足迹与创业情怀一起去发现、思考,感悟他们放歌时代潮头的高洁追求、辉煌人生与卓然风采……
使命:临危受命搏风雨 重整河山寄雄心
学者的睿智和渊博与企业家的伟略雄才,在苗建中身上融为一体。临危受命的他以气吞山河之势,大刀阔斧、激流勇进,带领晶华人昂首阔步于新的豪迈征程。
无论对我国硅酸盐产业还是山东德州区域经济而言,晶华集团跨越式腾飞之路与成功崛起无疑是极富挑战意义的!
短短6年时间,把一个岌岌可危的手工作坊式旧工厂发展成为拥有资产26亿元的现代化企业集团,跨入“中国建材百强企业”、“全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500强企业”,在掌舵人苗建中的带领下,晶华人以其开拓雄姿成为齐鲁大地上一道气势雄浑的创业风景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亚经济危机引起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国内建材、日用玻璃等传统硅酸盐产业步履艰难。德州市硅酸盐产业三家重点企业——晶峰有限公司、振华有限公司和大坝有限公司在困境中奏响企业发展的新乐章:1998年3月,三家企业联合组建为德州晶华集团。苗建中出任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肩负起引领企业冲出重围、开拓奋进的神圣使命。
苗建中1953年2月生于山东乐陵,是一个亲切、幽默、精神饱满、充满思想活力的优秀企业家。自小良好的家庭教育赋予他学者的睿智与儒雅。1975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德州市第二建材厂(1996年以后改称大坝有限公司)一名技术员,硅酸盐专业出身的他很快展露出独具慧眼的科研眼光与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由他历时三载成功开发的“以粉煤灰替代黏土配料和用作混合材料”的“双掺”粉煤灰水泥,填补了全国乃至亚洲空白,荣获国家星火科技三等奖。随后,苗建中凭借一系列科研创新成果屡获国内外大奖。1997年,由他主持编制的《德州市粉煤灰综合利用发展规划》,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
科研攻关的同时,苗建中企业管理之路不断迈出新步伐,从担任第二建材厂副厂长到大坝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再到1997年8月出任晶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之职,其领导才干得到充分的磨砺与施展。集团成立之初,平板玻璃六机窑、水泥立窑均濒临国家强令淘汰边缘,日用玻璃主流机型还是六单行列机。面对装备水平严重落后的基础,以苗建中为首的晶华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审时度势提出“整合企业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的新思路,谋求整合晶华集团六大核心优势。
整合销售网络,确立晶华集团市场优势,将原先呈独立分散状态销售系统的3个子公司逐步整合形成统一、完整、高效的销售网络;挖掘历史积淀,将3个子公司日用玻璃总量大、层次全、品种多、建材玻璃和水泥及制品本地较高市场覆盖率等传统优势整合优化,彰显晶华集团规模优势;发扬传统技术强项:全国独树——粉煤灰利用技术、国内独创——仿陶瓶生产工艺等构筑技术优势;整合振华公司“高、细、严、明”的管理体系、大坝公司“双本市场融动”管理模式等,以创新形式在集团范围推广“模拟法人管理机制”,提升管理优势;加强人才引进与交流,培植人才优势;总结凸显晶华集团地理位置优势。苗建中说,硅酸盐行业在京、津等大城市受严格环保限制,几乎是生产真空,但市场需求却很大,德州邻近京、津等大城市,便于产品打入京、津市场。从厂区位置看,晶华集团几个厂区都处于城市规划边缘,靠近铁路,适宜硅酸盐行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城市区位和厂区位置,为集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传统优势整合、发掘,晶华集团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使员工看到希望,发展优势与崭新形象将赢得良好社会声誉。
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晶华集团三大主业实际情况、行业形势和市场特点,苗建中确立了晶华集团科学的项目选择标准。
日用玻璃项目选择标准是“兼顾窑炉大型化(节能、降低成本)、产品多品种(适应市场)两方面的特点”,确立了日用玻璃“大窑炉、小机组”发展方向,采用了“一窑多线、同重异型”的设计思路;平板玻璃项目选择标准是“建设国内浮法精品”。针对国内平板玻璃市场结构性过剩的深层分析,以生产优质浮法玻璃为市场定位,确立晶华建设国内浮法精品目标;水泥项目选择标准是“打造全国大型的粉煤灰水泥和低碱水泥生产基地”。在立足粉煤灰技术优势、发展旋窑水泥的同时,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力争打响无碱水泥品牌,做全国领先。
在整合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的基础上,苗建中在水泥和玻璃行业低迷徘徊之际,以深远的战略眼光紧紧抓住三大发展良机:抓德州市“大上工业,上大工业”政策机遇,争取宽松融洽的政策环境支持;抓西部大开发、申奥成功等历史性机遇拓展市场空间;抓技术进步机遇加大技改投入。在行业处于低谷时准确预见到新一轮增长周期临近的苗建中,以宏大的气魄加大技改投入,使晶华集团雄姿勃发地驶入发展快车道。
征程:开拓创新谋发展 振翅腾飞捷报传
置身改革潮头,苗建中和他领导的晶华集团以开阔的胸怀、高远的视野与宏大的手笔,引领晶华振翅腾飞于辽阔的时代苍穹
如果说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那么,苗建中在引领晶华集团跨世纪发展征程上探索形成的以“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四轮创新机制”,宛如疾驰的车轮承载着晶华集团不断驶向广阔的新天地。
管理创新成果“双本市场融动机制”、“模拟法人机制”不仅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效益,还先后荣获省级现代化管理成果二等奖;借鉴海尔“日清日高”的管理思想,立足实际形成紧扣各岗位工作主题的“OEC”指标体系,并推广“点数工资”、“星级管理”,拉大分配差距,增强员工收入与业绩相关性;整合社会资源方面,依托集团优势推行工程招标,把比价采购从有形物资创造性地推广到商务旅行、混合劳务等服务领域。
在制度创新上,苗建中在着力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深化了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将“三会一层”监督制约机制和思想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设定“公司职能”和“工厂职能”适度分离管理框架;彻底打破 “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机制;开创“收入能高能低、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新局面,推进管理模式化,形成规范的人才成长环境。
在技术创新上,晶华集团实施了课题制考核,加强对传统装备信息化改造。不断占领技术制高点,生产出仿瓷烤花瓶、粉煤灰水泥等一批引领行业潮流的重点产品。将技术创新绩效落实为3个量化指标(实施课题内容、创造效益额度、培育人才数量)考核,逐步积累了一批特色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优秀技术骨干。多年来,苗建中更以学者风范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以粉煤灰代粘土生产水泥》、《立窑加高窑体的技术改造》等80多篇论文,在《中国建材》、《中国建材装备》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累计达60多万字并多次获奖,被赞誉为学者型企业家。
在营销创新上,苗建中倡导以产品创新赢得市场、以观念更新开拓市场。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如日用玻璃每年都有几百种新品诞生,目前已形成十大系列、两千多个品种。营销观念突破“以产定销、坐门等客、被动适应市场”为“以销定产、主动推销、主动引导消费”。锁定重点客户,优化客户群体,营销效率大幅提高。
在勾画和建立“四轮创新”机制的过程中,苗建中创新理念成为晶华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确立市场战略研究的基础模型”,提出以最低终端消费成本去占领那些供求差额最大的目标市场;“技术创新抓装备”, 强调装备水平是管理水平的依托,依靠装备水平提高促进管理水平飞跃;“集中现金抓投入”,建立“分步式集中管理”的资金管理体系,以迅速筹集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模拟法人抓管理”,在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大力推行“模拟法人”管理,使之独立行使生产和销售职能,成为相对独立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而资金管理职能和资本运作职能放在集团公司,培植法制化企业运营环境。
“以新装备、新技术、新观念淡化、渗透、置换和截断陈旧观念”,提出通过加速企业发展,增加新装备、新技术、新观念比重,使之成为企业主流,陈旧观念自然淡化,人员包袱相对减轻。依靠严把新项目用人关,杜绝陈旧观念进入新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新旧观念的更替。
“加快淘汰落后装备,高起点建设新项目,是企业高速发展必由之路”。苗建中深刻指出,越是在落后装备水平基础上勉强维持,企业就越是垂死挣扎;加速淘汰落后装备,新建项目起点越高,发展资金就越充裕。原因是旧装备利润低、故障率高,折旧仅用作维持生产,而高技术含量新设备故障率低,折旧却可用于企业发展。苗建中算了一笔账:以2003年晶华集团优质资产总值为10亿元计,每年可集中1亿元折旧和利润作为新项目投资;如果以30%投资吸引70%贷款,至少可获2亿元贷款,这样就可筹集3亿元发展资金建设项目,年资产增长率达30%。只要做到项目不断档、融资不断流,精选高科技含量项目,滚动发展速度非常可观。基于此,晶华人乘胜追击,不断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步伐。
从2002年到2003年,围绕“蓄势、创新、腾飞”的主题,投资近6亿元的三大项目捷报频传:2002年初,拥有了首条日用玻璃进口十双机组,率先在日用玻璃产业实现装备水平突破;2002年12月建成首条日产4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线,填补了德州市产业空白;首条日产2500吨级旋窑水泥一线去年8月竣工点火。三大项目全面建成,使晶华集团优质资产从过去的30%迅速攀升到90%,规模迅速扩大,社会信用空前提高,项目融资财源滚滚,积蓄起充足的发展能量。
2004年起新建项目呈多点开花之势:淄博晶华一窑双线高白瓶项目7月18日点火投产;晶华麦克高档乳白烤花瓶项目7月26日点火投产,使高档仿瓷美工瓶生产能力翻一番;空心砖一窑三线项目今年8月底建成投产,生产规模跃居世界前列;日产600吨级浮法二线年初动工兴建,晶华平板玻璃竞争力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批颇具实力和前景后续项目陆续提上建设日程……
一路风雨,一路歌。以苗建中为首的晶华人在行业最低迷、最萧条的困难条件下,实现了企业超常规、跨越式的大发展!放眼未来,晶华人将沿着“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 的战略目标,即到2006年资产总值达25.2亿元,销售收入14.6亿元,利税1.6亿元;到2008年资产总值达39.6亿元,销售收入29.8亿元,利税3.6亿元开拓奋进。
动源:群英荟萃搏风雨 赤子丹心报春晖
英才云集、众志成城的战斗意志赋予晶华人创业征程不竭的动力源泉!情系家园赤子之心,使晶华人以丹心为笔抒写出新的激昂诗篇!
晶华集团成立之初,在发展步履最为艰难时刻,苗建中毅然投资100多万元,选送30名高层经理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MBA课程培训,与全国5所高校联手培训各类专业人才600多人。2001以来,晶华集团以优厚待遇引进大中专毕业生960人,人才保有量(16%)处于全国同行业前列。面对部分员工的不解,苗建中开导说,“抗日战争时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党向苏联派出大批留学生,在陕北创办了4所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成为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晶华集团目前的困境是暂时的,我们更应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战略眼光。”集团的跨越式大发展印证了他的远见,在三大项目建设中,集团培育的一大批企业精英以对企业的热爱和执著,在二次创业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用能人中的好人,用好人中的能人”、“有为才有位”是苗建中一贯倡导的用人观。“公开招聘”是他一贯倡导的人才选拔机制,仅2003年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层干部10人,内部公开竞聘工段长以上干部50多人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新鲜活力。在激励政策上,他注重对员工在收入、荣誉、地位等多个层面实现差别化动态管理,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融资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创新者,敢于突破常规给予重奖。晶华集团优秀业务员每年年薪在20万元以上。
坚持以人为本、尊贤重能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成功构建起晶华集团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在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过程中,全面提高了企业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晶华人以豪迈激情阔步创业征程。与此同时,晶华人更默默承担着社会义务,以一颗赤子之心真情回报社会。
每当别人谈起苗建中取得的成就时,他就会谦虚而真诚地说,这完全是“拜时代之所赐”,自己取得的成绩首先要感谢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因此他始终把“产业报国,回报社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2000年以来,晶华集团连续3年上缴利税突破5000万元,预计2004年可实现利润超亿元。晶华集团成立6年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600余个,晶华员工无一人下岗,为支持国家财政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几年来,晶华集团多次捐助社会福利事业,苗建中也把历年荣获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数万元全部投入社会公益事业。1998年,晶华集团出资26万元,在山东建材学院设立晶华奖学金,救助因家庭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大学生20余人;2000年向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等贫困地区一次性捐款6万元; 2002年,晶华集团一次性为德州市困难企业下岗职工捐款18万元;2003年,向“非典”一线捐助钱物总计16万元;2002年—2003年,晶华集团捐助360万元修建迎宾路、北长路和德衡路,大大改善了德州市的交通条件。另外,还向北京奥运和全国及地方政协组织各项文化活动等公益事业累计捐款、捐物100余万元。凭着“产业报国、回报社会”的赤子之心,苗建中带领晶华集团6600名员工,为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作出无私奉献,也为晶华集团赢得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高洁的追求、奋飞的足迹、卓然的风采,展现了以苗建中为代表的晶华人特有的精神魅力与时代风采,苗建中也以骄人的成绩先后荣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全国建材系统劳动模范,入选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优秀企业家数据库”,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当选为山东省九届、十届人大代表,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建材干部管理学院、山东建材学院聘为兼职教授。面对晶华集团的今日成就,苗建中依然保持着冷静头脑,保持着谦虚谨慎、上下求索的学者之风;锐意进取、勇挑重担的创业之气;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党性之魂。在他的领导下,晶华人携手并肩新征程,执著奋战在硅酸盐产业最前沿,为祖国的硅酸盐产业和德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播种着新的春天。
后 记
胸怀凌云志,再攀新高峰!
六年跨越式发展之路,以企业家苗建中为首的晶华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不竭的激情、超前的眼光、昂扬的斗志、改革的雄姿创造出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的恢弘诗篇!如果说,齐鲁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苗建中以学者的睿智与风采,那么,改革激流时代的召唤必将催引他快马加鞭、引领晶华人放歌潮头,必将走向更加辉煌壮丽的未来。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