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不锈钢企业”的发展战略实施5年来,太原钢铁(集团)公司乘山西省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东风,大力推进以不锈钢为主导的结构调整,树立国际化理念,全力打造全球竞争力,以独特的潜力产品、目标市场优势和可观经济效益跻身于世界不锈钢10强行列。2004年,全年产钢463.65万吨,比上年增长0.71%,其中主导产品不锈钢72.17万吨,比上年增长8.74%;实现销售收入290.17亿元,比上年增长39.91%;利润2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17%;利税42.87亿元,比上年增长65.34%。增加值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34.36%,荣居行业第4位,太钢正在走向国际。
装备竞争力达国际水平
技术装备是最重要的经营要素,也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2000年8月以来,太钢致力于技术装备的创新和提升,投资49亿元,瞄准世界一流水平,与世界一流公司合作,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实施不锈钢系统改造与冷轧薄板改扩建两个国债支持项目,使公司不锈钢生产规模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艺技术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底,随着不锈钢系统改造项目的完成,太钢年产100万吨的生产能力便已形成。不锈钢冷轧薄板的年生产能力也随着2003年改扩建项目的完成从13万吨提高到50万吨。
炼钢系统引进顶底复吹专利技术和装备对K-OBM转炉进行改造,新建了30吨超高功率电炉、80吨LF精炼炉、75吨VOD精炼炉、连铸机及配套工程,形成了完善的转炉冶炼不锈钢生产线;连铸机采用的方板坯兼容工艺属国内首创;不锈钢冶炼的K-OBM-S“三步法”技术的采用,实现了中国冶金史上又一次零的突破;不锈钢连铸采用了结晶器液面控制、电磁搅拌、液压振动等国际先进技术,铸坯内在质量、表面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热连轧系统新建了带立辊的4辊可逆式强力精轧机;新建1台并改造6台精轧机,全面采用液压、弯辊、串辊及活套技术;新建卷取机及卧式打捆机和自动喷号机;电气控制系统从德国西门子引进,TDC计算机控制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应用于热连轧机,实现了全自动轧钢,质量指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冷轧系统新建一套纵切机组、一套修磨机组、一台2米轧辊磨床,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其中,修磨线实现了动态控制张力和速度,磨床实现了数字控制、自动修磨。
随着技术装备的创新和提升,企业竞争力迅速增强。不锈钢产量由1999年的13.55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66.37万吨,排名世界不锈钢10强第8位;销售额由1999年的87.3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07.40亿元,在全国大型工业企业中排名第33位;实现利税由1999年的9.8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5.93亿元。不锈钢质量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重点产品已进入高档市场,并应用于秦山核电站、三峡建设、神舟5号飞船、“东风”系列火箭、城市轨道车辆、造币等重点工程和新兴行业,不锈钢冷轧薄板批量出口国际市场。
人才竞争力快速提升
太钢决策层认为,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不锈钢企业光有先进的技术装备还不够,还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公司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太钢的发展,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建设高、精、尖技术人才队伍、精细化管理的经营管理团队和精心操作的职工队伍。公司从多方面加紧实施“515”人才工程,即加速培养50名高级管理人才、100名高级技术人才、500名优秀操作能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人才培养机构方面,太钢2003年成立的技术中心在全国30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排名第20位,在全国冶金行业中排名第3位,在全省排名第1位。2005年,公司将在原有基础上完成技术中心再造,3年内建成国际一流的不锈钢研发中心。其中包括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热模拟、腐蚀、成型性能研究、显微分析等10个科研实验室;建设具有冶炼、热处理、涂层、焊接等功能的中间试验场,新建技术中心研发大楼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还设立了以不锈钢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国外不锈钢专家到太钢服务。在未来3年内,太钢将形成国际一流的不锈钢研发中心。
为了培养急需人才,太钢不惜代价加大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于2001年公开选拔了34名优秀管理骨干赴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工商管理培训,目前这些同志大都已走上工作岗位。近3年来,公司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冶金名牌院校联合办学,选拔66名优秀技术人才进行工程硕士培养,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完成了26名中、高级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的在职培养;与山西财经大学合作,完成了120名优秀管理人员研究生课程的在职培养。2003年,公司又选送35名优秀骨干到天津大学研修工商管理。近两年来,公司先后选派830名业务骨干到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际一流钢铁企业以及宝钢、武钢等国内先进企业考察、学习培训和进修。现仍有4名优秀人才在韩国浦项工业大学攻读工程硕士。近两年来,公司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各类讲座55次,受训6780人。公司还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办企业文化、资本运营、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商务谈判以及新工艺、新技术培训班580多个。2002—2004年,太钢职工培训经费累计达到3987万元。
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智力引进方面,近年来,公司先后邀请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芬兰、印度、南非等国家的专家就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知识、不锈钢工艺技术、耐火材料等进行专题讲座。公司设立了以不锈钢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太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干勇等专家担任顾问,并与一批具有雄厚科研实力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现已招收两名博士入站,为其提供了足够的科研经费,并免费提供新住宅。目前,已有国外专家在太钢帮助工作。
与此同时,太钢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首席课题负责人制和风险抵押承包以及对新引进人才的倾斜政策,大大增强了人才激励力度和效果,形成了强大的人才竞争优势,为太钢的发展插上了强劲的翅膀。
管理竞争力全面改善
太钢坚持管理不断创新,从改革入手,带动和促进管理,实现了管理竞争力的全面改善。为了激活管理机制,公司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彻底改革了多年来对二级厂矿实行的核定人数、核定奖金基数、然后自上而下压任务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将各厂矿在产量、质量、成本等方面对公司的贡献折合为价值量,以2001年实际利润为基数,实行工效挂钩。各单位根据年度新增效益额按比例提奖,为挖潜增效提供了动力。公司全面实行岗薪制,实行一岗多薪,拉开收入差距,较好地形成了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科学激励机制。
在增强管理竞争力过程中,太钢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司以国际一流企业为参照模式,加大业务流程再造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大幅度精简机构和管理层次,二级单位和公司机关的机构精简幅度都达到了50%以上;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数精简40%。公司还建立了以“描点”为主的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描点上、干部上、描点下、干部下”的领导干部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
太钢坚持将危机意识作为企业的意识基础、将动态区分作为公司的基本管理思想和方向,实行全员“262”动态考核和岗位业绩量化考核,全员竞聘上岗,达到了考核、考评、选拔程序规范、测评科学、结果公开的效果,增强了职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提高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坚持以国内外一流企业为目标,深化对标挖潜,促进了关键指标在行业的排名位置大幅度前移。特别是通过以不锈钢为重点的实物质量对标,加大了质量管理力度,使不锈钢、冷轧硅钢、热轧卷板、纯铁、超高强度板材等重点产品进入同类产品高档市场。加之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太钢管理水平正在向国际化迈进。
树立国际化理念,打造国际化公司,在国际化的进军中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太钢人的共识。随着执行力的提高、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太钢将大大加快国际化进程,进而成功完成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
陈川平认为,提高全员执行力,对于企业从深层次打造竞争力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树立国际化理念,打造国际化公司,在国际化的进军中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太钢人的共识。
陈川平最新经营理念
提高全员执行力
在完成了第一步发展计划、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2005年,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不锈钢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太原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川平在总结过去、筹划未来时,以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观察和思考的焦点集中在寻找高速发展时期的太钢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方面。
陈川平认为,当前公司已确立的“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不锈钢企业”发展战略,为全体太钢人提供了行动指南,但太钢的执行力还不够强,基础管理仍显粗放和薄弱,精细化程度不高,无论是各级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工,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操作意识普遍淡薄,远远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要求。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各个层次的执行力不强。公司现在最迫切、最重要的是把战略目标分解成每一个执行的动作、步骤和细节,落实在每一个员工的具体行动中。2005年公司要实现“两完成”、“三提高”的奋斗目标,要大力推进精细化、信息化、国际化,最重要、最根本的也是提高执行力,没有高度的执行力做保证,太钢的发展战略、年度目标都只能是空洞的口号,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只能是失败。精细化是执行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是一切管理的基础、是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无论贯标,还是6西格玛的核心都是精细化。要通过量测——改进流程——执行和完善体系——过程控制的持续循环,迅速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界有这样一条公认的定理:企业的成功等于5%的战略加以95%的执行力。《赢在执行》系列光盘中,余世维从“执行力的衡量标准”、“执行力的三个核心”、“国内企业家在‘人员流程’上的缺失”等6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讲授了提高执行力的有关问题,指出了我国企业管理者存在的通病,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方法。陈川平认为,提高全员执行力,对于企业从深层次打造竞争力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于是,他向各级管理层推荐观看著名管理学家余世维题为《赢在执行》的主讲光盘,并将“提高执行力”作为公司2005年度奋斗目标放在了很突出的位置,旨在尽快使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起重在执行、赢在执行的观念,坚决做到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提高执行力,实现精细化,以全员执行力打造全球竞争力,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目前,一场围绕“提高执行力,实现精细化”的大讨论正在全公司范围内兴起,公司要求密切联系本单位实际,将提高执行力同实现企业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同实施6西格玛管理结合起来、同开展以标准化操作为核心的全员岗位练兵结合起来、同5S管理结合起来,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与此同时,公司加强对精细化管理推进情况的指导、检查和评价,通过成果展示、学习交流、培训等,推动精细化管理扎实、深入开展。
陈川平认为,执行力就是竞争力。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起重在执行、赢在执行的观念,坚决做到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提高执行力,实现精细化,以全员执行力打造全球竞争力,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点 评>
求高求深 步步为营
近年来,太原钢铁(集团)公司连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产品实物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潜力产品和目标市场开发不断扩大,职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经营思想和智慧。董事长陈川平经营头脑敏捷,决策起来沉稳高深,步步为营。
高就高在陈川平的起点高、目标高、要求高。早年,他便站在国际高度看问题、定目标,大胆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水平、以不锈钢为主的特殊钢企业的战略构想,向国际水平发起进军;他倡导高起点技改、高标准管理的经营理念,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企业管理提高了一个档次;他倡导提出了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实施步骤。即第一步,不锈钢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进入世界不锈钢10强,第二步,不锈钢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以上,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将企业引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5年,他又喊响了“打造国际化公司”的口号,引导全员树立国际化的理念,推进公司人才的国际化、资源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在国际化中提高竞争力,从而走向世界。
在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陈川平采取了由表及里、步步深化的方式,促使公司经营要素逐步发生了质的转变和飞跃。首先是技术装备、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具有了与国际抗衡的装备实力;其次是用人、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和优化、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的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了企业激励机制方面的竞争力;“借脑”策略及“515”人才工程,为企业积聚了强有力的人才竞争资本;现今,陈川平提出的提高执行力的经营理念,又将企业的经营行为向增强实施的实际效果方面深入了一步。
这种“求高求深”的决策特点,使高的战略目标有了具体着落和支撑,使平凡的工作有了较大的意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失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企业经营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