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意大利“华伦天奴”、“娇娇”等世界级丝绸名牌,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弋辉日前说,中国目前还没有国际丝绸品牌,要想成为丝绸强国,首先应该注重发展丝绸终端产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丝绸工业年产值900亿元,茧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丝绸贸易量占世界丝绸贸易总量的80%以上,丝绸年出口额40亿美元以上。中国已成为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丝类产品和绸缎等原料性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当今国际丝绸市场流行“中国的丝绸原料,意大利的商标,国际市场的价格”的说法,它准确地概括了中国丝绸在国际上为他人作嫁衣的地位。我国每年直接出口原料丝类两万多吨,而在最终产品上以来样加工为主,只是赚取少量的工本费和物料费而已。
1993年放开出口配额后,我国丝绸业过度发展,各地盲目建厂,各种乡镇小型缫丝厂、丝织厂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投入,导致初级加工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原料供给相对不足。各新建小厂由于技术、管理水平不高,消耗了好茧却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丝绸产品,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却因原料不足或购进质次价高的原料而导致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下降。恶性竞争的结果带来的是行业低水平发展。
我国与国际丝绸领先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是技术装备落后。目前,日本、巴西、韩国自动丝机占85%以上,而我国只有60%;意大利无梭织机比例达90%以上,而我国仅为15.4%。在生产加工技术上,印染后整理是制约我国丝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我国的丝绸印染后整理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意大利等先进国家,而且能加工高档产品、相当于国际上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印染后整理生产线仅占总生产线的10%,严重制约了丝绸最终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以领带为例,我国嵊州每年出口领带1.5亿条,占全世界领带销售量的30%左右,平均每条售价20多元人民币,而国外同类产品一般为20多美元,价格相差近10倍。我国丝绸服装的价格仅为韩国产品的二分之一,意大利、法国产品的六分之一。
我国丝绸发展了上百年,但是始终没有一个能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令很多业内人士担心的是,更多的“中国制造”最终只能招致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起诉。意大利每年从我国和印度等国进口大量原料,主要出口面料(印染绸)及制成品,他们拥有一批世界级的丝绸名牌,如“华伦天奴”、“娇娇”等,以中国原料制出的名牌树立了意大利丝绸在国际上高档、优质的整体形象,其产品价格高于我国同类产品的5—10倍。有专家认为,我国丝绸企业缺乏自有品牌,主要是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企业创新能力弱、市场营销观念淡薄。
我们不能总以出口大国而自喜,要看到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近年来,由于联合国、日本、法国等对印度、巴西、越南丝绸产业的扶持,使得上述几个国家已成为我国丝绸行业的竞争对手,印度和泰国形成了印度绸和泰绸等风格独特的产品,与我国争夺欧美市场,越南、中亚等国也以低成本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原料出口竞争。有数据表明,近年,印度丝绸产品对美国出口增长43%,成为美国第一大丝绸进口国。由此看来,我国丝绸出口不容乐观。
业内人士认为,要提高我国丝绸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把重点转移到以出口最终产品为主上来,提高产品品质,扩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树立自己的形象与品牌,扩大丝绸出口。这需要调整产业布局,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走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茧、高档丝、精品绸的路子,建立最终产品的开发中心、科研中心和出口及市场的信息中心,推动丝绸的产业结构升级。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