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行业新闻>> 正文

制鞋业如何走出“品牌小国”

企业报道  2014-01-29 11:03:51 阅读:

  我国已成为世界鞋业制造大国,制鞋企业约有2万多家,从业人员200多万人。近年生产各种鞋类约70亿双,占全球鞋类生产总量的50%以上。我国鞋类产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高端产品在物理性能方面已不比国外鞋类逊色;消费高档鞋的能力不断提高,消费也趋于成熟。我国鞋业产业链已相当完善。

  尽管如此,我国在制鞋业上仍是“品牌小国”。著名经济学家艾丰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数量大,档次低。我国鞋类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出口只能靠低价竞销。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我国皮面皮鞋出口量增加很快,但在单价上却从平均每双的5.03美元下降到4.93美元。二是科研能力低下,国产鞋材的研发有待提高。三是人才匮乏。国内鞋企业缺乏世界级鞋业设计师,款式设计主要靠抄袭与模仿。除设计人才外,在研究、制造等领域缺乏高级人才。四是整体管理水平低下。全行业缺乏统一协调,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为争夺出口市场,本土企业之间竞相压价,效益下降,又导致进口国的频频反倾销。五是创品牌能力弱。有些企业想搞品牌但缺乏实力,而有的企业有实力却舍不得在品牌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院长杨承杰认为,提高质量是使我国真正成为鞋业强国的根本。鞋类产品除符合国家标准外,还应注重舒适性、美观性、安全性、功能性,但国内对此研究开发不够。我国至今没有一双真正功能性的鞋,生产的运动鞋至今不能进入国际赛场,国内运动员的训练鞋都是国外品牌。现在人的脚变小、变瘦,脚趾变长,由于技术原因以及制鞋企业对此认识不足,足底曲度等标准的重新测量工作进行得非常艰辛,而此标准是制鞋企业生产的基础。专家认为,中国鞋业不能满足制造大国的现状,运动鞋、功能鞋、个性鞋的研发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市场。

  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已经把实施国际品牌的目标,具体落实到用1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3至5个世界知名品牌上。从这个目标讲,实施国际名牌战略不是一两家企业的事,而应该是全行业的大事。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皮鞋生产归轻工部门管理,胶鞋生产归化工部门管理,布鞋归轻工和纺织两个部门分头管理,运动鞋和旅游鞋“产地在哪由哪管”,至今尚未有一个全国性鞋业组织。专家们指出,需要进一步树立行业整体意识与形象,多一些行业活动。

  康奈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周津淼认为,中国鞋业必须依托科技进步,应发展信息化,带动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从刚性大规模生产向柔性大规模生产转变。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包括企业在内,要对创世界名牌加强研究,作为一个重大的项目来抓,取得共识,少走弯路。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企业创名牌,尤其是支持企业争创国际名牌。企业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提高制造能力、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这是争创国际品牌的基础。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