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势不两立状态的煤、电两派终于可以收起各自的盔甲暂做休整。
近日,随着国家发改委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的出台,饱受煤炭涨价之苦的电力企业终于有了一些喘息的机会,政策一经下达,立即就抓住了这棵“救命草”,纷纷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了提价:上海的电价每度上涨了2.8分,重庆电价每度上涨4分钱,江苏电价每度上涨2.95分,广西电价每度上涨2.37分。不要小看这两三分钱,它让在此之前一些发电企业因煤价过高、库存太少而停了的发电机组重新转了起来。但解了近忧却解不了远虑,很多电力企业依然认为此番价格调整不能从根本上消化成本压力,并且煤价也有可能随之进行螺旋式上涨。而此时,那些工业企业中的用电大户却已经骤然感到了成本的压力。
“煤电联动”震荡工业企业
根据国家发改委下发的“煤电联动”方案,今后国内煤电价格将被“捆绑”在一起,电力企业首先要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在此基础上,上网电价随煤炭价格变化而调整。上网电价调整后,按照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价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相应调整电网企业对用户的销售电价。其中,居民电价、农业电价、中小化肥电价将保持相对稳定,一年最多调整一次。
一位市场人士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比较好的企业,一吨铁合金的耗电量大概是4000—4100千瓦时,算起来,电价成本大概在160元左右。据介绍,目前铁合金的市场价格是每吨5800元—5900元,扣除单位总成本之后,每吨铁合金的利润是100元—250元,一般规模的企业,扣除新增的用电成本后,企业已处于薄利,要想增加效益就只能从增产上想办法,而这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
不言而喻,此次电价的调整的确对一些工业企业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事实上我们也不愿意看到电价上涨,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力是一个国家牵一动百的经济命脉,电价的上涨会加大企业成本,造成中国企业在国际上整体竞争力的下降。但近年来由于国内煤炭市场紧俏,煤价不断攀升,很多电力企业已经到了应付不了的地步。去年我们国家有好几个省份的电厂都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就连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也有一半儿的电力企业出现了亏损。由于电力工业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就是亏损也得扛着。但这种状态短时间可以,长期下去肯定扛不住,我想国家发改委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推出‘煤电联动’政策的吧。”采访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在业内颇具影响的电力公司老总这样表示。
他感叹:“目前市场上的煤价实在是太高了!去年每吨已达500多元钱,一年中就涨了100多元,已经到了不太合理的地步。眼下即便电价有所上调,暂时缓解了电厂的部分压力,但煤价会不会随之上涨呢?再涨怎么办?这是大家所担心的,这样涨来涨去到头来受伤害的是中国广大的工业企业!”
据了解,这位老总手下掌管着十几家火电厂,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子公司,每天最重要也是最头痛的就是怎样找到企业所需要的煤。
煤价“自燃”发电企业受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我国所有的火电发电厂中,其用煤成本占到总成本的60%—70%,因此煤炭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火电厂的效益如何。
据四川华莹山发电厂燃煤管理工作部的王经理介绍,早在2001年煤炭市场供大于求时,火电厂的日子很好过,那时燃烧值4000大卡的煤价在每吨111元—112元,但到近年,同样标准的煤炭在四川已涨到每吨360元!保守计算,仅以每吨煤涨100元钱来计算,华莹山发电厂每年耗煤130万吨,增加的直接成本就是1亿多元!王经理说,企业的效益远远跟不上煤炭成本的涨速。就是全厂职工一年不吃不喝,所有的工资都投在进煤上,也填补不上煤价上涨的幅度!好煤炭价格高不说,由于电煤供需矛盾突出,有时火电厂连差煤都买不到。不仅煤不够,由于煤炭质量差,对设备的磨损严重也导致了维修成本大大增加。今年的2月,华莹山发电厂就因类似原因,被迫关掉了2号炉。
“企业之前发一度电就亏一度电,如果不买煤不发电呢,企业固定成本又无法消化。”王经理感叹。据介绍,光今年1月,华莹山发电厂已亏损900多万元,累积已达2000多万元,并且四川全省的火电厂也同样面临亏损困境,在电煤矛盾最突出的时候,成都曾有345家企业被迫停产。
上海最大的发电企业——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内部人士也对过高的煤价表示出同样的担忧。他表示,目前发电企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由于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企业成本上升,盈利减少甚至出现亏损。以该公司为例,仅燃料成本就高达6.5亿元,而收入仅为7亿元,加上其他成本,亏损已成定局;二是煤炭价格持续上涨,而质量却不断下降。按照相同的价格,其中煤灰含量已经增加到50%以上,而锅炉设计标准要求煤灰含量最高不能超过30%。由于杂质含量严重超标,电厂的锅炉已经多次出现“群炉结焦”现象,有的锅炉结焦重达数吨,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进一步说,如果电厂能够自行消化煤炭价格上涨压力,而由于煤炭质量下降造成的发电设备损坏又由谁来承担责任?
由此看来,对于饱受“缺煤”、“劣煤”困扰的火力发电厂来说,随行就市的市场煤价遇上国家控价的“计划电”,矛盾自然异常尖锐。
“煤电联动”是把双刃剑
封冻已久的电价改革方案最终在大家的期待中浮出了水面。而对于这两年一直身处“煤电之争”旋涡中的发电企业,更为关心的是在新政策的庇护下能切下多大的“蛋糕”。
理论上,实行煤电价格联动后,电力企业在按照市价买煤时多了一些操作空间,但这项机制在实际运行中,难免成为一把“双刃剑”,到底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按照价格联动有关指导性意见,电力企业要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如此不断地“联动”下去,有朝一日可能会消化不了。有专家评论,“厂网分开时,发电厂上网电价按照企业发电成本确定。2001至2005年煤价翻了两番,水资源、环保收费等都在上涨,惟有上网电价没大动,一些火电厂因此出现亏损,在此情况下,谈何消化?”
据专家测算,若上网电价不变,电厂要消化30%的煤价上涨成本,出路就是多发电。假设一个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电厂实行“煤电联动”,按照近年的煤价涨幅,电厂要消化3300万元,如果算上其他开支,约为6000万元。在现行上网电价水平上,必须在机组平均利用5800小时的良性状态上多运行近1000小时,才能保证消化上涨的成本,显然,发电设备难以承受。从这个角度来看来“煤电联动”,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煤电矛盾短时间很难从根本上化解。
专家表示,电煤价格联动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适度缓解电力企业成本压力,保证电力供应的一个权宜之计和过渡性办法。随着煤炭供应越来越紧张,价格差别日益拉大,如果没有政府干预,保证电煤供应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但要缓解政府频频干预市场产生的矛盾,就得联动,总之就是让煤矿、电力企业、社会用电户都承担一点责任。这种“三负担”的办法,面对现实,相对科学,从理论上、情理上是说得过去的。
事实上,煤电价格联动的主动权更多的是在煤炭一方,电价的上涨相对则要被动很多。而作为发电企业,自然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细化、更具可行性的方案细则。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虽然国内煤炭生产环节存在国有、民营之说,但就南方产煤区而言,民营资本已经掌握了煤炭资源的大头。在北方主要产煤区,民营资本手中的产量对于市场定价也举足轻重。有关人士因此指出,要警惕民营煤矿利用煤电价格联动政策联手哄抬煤价,这些煤矿老板紧盯着电价,电价一抬,煤价就拉,结果可能会使电、煤矛盾进一步加剧。
追求煤电和谐走“联合”之路
据专家预测,近年煤电油运仍将处于总体偏紧状态,煤炭的供求矛盾将更为尖锐,电力供应仍然紧张。眼下,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的出台无疑解了电力企业的燃眉之急,但煤电两家深层次的矛盾还有待于人们做更多的探索。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煤炭大会”上,高盛公司常务董事斯蒂文·奥兹菲尔德给大唐国电开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大唐国电取得内蒙古胜利煤矿100%的股权,并取得大秦铁路公司的少量股份。另外,斯蒂文·奥兹菲尔德还建议中国华电投资四川煤矿。
事实上,对此有人早已先行一步。在去年沸沸扬扬的能源危机中,国有大型能源企业神华集团却安然若素。究其原因,是因为神华集团集电力、交通、煤炭等各种能源产业于一体,自己内部即可解决各种能源之间的矛盾。
“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煤矿可以投资电厂,电厂也可以投资煤矿,煤电双方完全可以共同投资,实现双赢。在今年3月份的人代会上,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董事长彭建勋和山西电力公司总经理李援朝提出了十分相似的思路:跳出价格争论,追求煤电和谐。
李援朝也坦言:“与其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激烈争论和对立,不如共同携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这就要求双方都多一点责任意识。”他说,“在山西的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晋煤外运的车辆把交通阻断,而铁路则经常把别的货物压下来保晋煤外运。我国每年要进口石油9000万吨,用外汇进口石油来运输煤炭,挤占运力运能,我看煤电油运就是这样紧张起来的。与其拉出去发电,为什么不能在山西省就地转化成电能?”他表示,“无论煤还是电,追求最大效益的根本手段,不是靠垄断提高价格,而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煤矿来说,实现机械化综采之后,生产效率会比过去提高10倍,职工收入也相应大幅增加。去年我们山西电力职工的平均收入是2.2万元,但这不是垄断利润,而是我们近10年来一直坚持减人增效带来的效益。”
李援朝认为,除此之外,大型能源企业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年山西电力供应不足,只好以每度0.23元的价格从外省购电,但供应农村排灌的电价只有每度0.14元。“如果按市场规律办事我可以不供这部分,但这样一来,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怎么体现?”
彭建勋表示,煤炭与电力都是能源行业的兄弟,双方谁也离不开谁。即使现在争论如此,煤电两家也仍然是依存度最高的行业。他说,“资源型企业不能只靠资源活下去,必须两条腿走路。”煤电双方完全可以共同投资,实现双赢。
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亚洲认为,根本上讲,目前这种市场现状是体制不顺和市场无序造成的。扼制这种无序变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煤电合作,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煤炭供应过剩,或煤炭供应短缺而产生的市场风险。此外,煤电合作还有助于稳定煤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赵亚洲表示,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煤电企业同属于一个价值链,煤电合作可以降低煤炭交易成本,减少价值链的损失,通过整合资源优势,提高整个价值链的价值。
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必将为未来煤电企业的强强联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点 评>
消除“煤电之争”须协调发展
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煤炭和电力两行业之间的争论这些年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2000年之前,我国煤炭市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状态。那时侯由于电力需求还不是很紧张,煤价相对较低且常常滞销,煤炭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2001年以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基础建设、房地产、汽车、冶金等各大行业全面热启动,造成全社会用电总量迅速提高。而随着电力需求的激增,国内煤价也不断上涨,至近年为止,煤价已由过去的每吨100多元涨到了现在500多元,3年中价格翻了三番。至此,煤炭行业全面飘红,而过去一直养尊处优的电力行业此时却尝到了过苦日子的滋味。
按理,煤炭行业前些年苦了那么久,即使现在也还有很多遗留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不应该因其日子好过了而多说什么。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了背后的问题而不指出和加以解决,那就是失职。
此前,有个别专家曾指出政府对电煤的价格问题干预过多,认为应该放开市场让其自由发展,市场这只手自然会调控好的。但是,如果仅仅看到了一个行业的改革方向而忽视了整体发展,这个改革只能说是局部的、有残缺的。多年来,我国一直对电价有着严格的控制,而煤炭市场则从1992年开始得以逐步开放,在这种情况下,让两个完全不对接的行业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公平”二字就无从说起。
应该承认,就“公平”而言,前些年煤炭行业已在这上面吃了些亏,但是我们不能让体制所带来的过错一再转嫁并连续下去。如何加快电力工业的市场化进程?如何解决煤电企业的供需矛盾,避免煤价因“煤电联动”而引发价格螺旋式上升?如何令我国的工业企业不再被电所困扰?这些都是未来值得我们倍加关注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发改委今年推出的“煤电联动”方案已经令我们在电力改革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的不断完善,一直困扰我们的“煤电之争”必将云消雾散,取而代之的是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