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九三学社中央、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参事室、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以及中部六省的有关领导和专家齐聚一堂,针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调动中部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巩固并提高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综合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科技实力的比较优势;中部地区如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构建综合交通、能源、原材料体系以及加强城市群(圈)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诸多问题献计献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出席论坛并讲话。
从环境上开刀:加大江河流域治污力度
潘鸣钟(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长江、黄河和淮河,三条大河的污染重点在中部地区,治理的难点也在中部地区,因此建议加大对中部地区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重点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污水处理厂要求技术高、投资大,目前中部地区的地方财力难以承受,社会力量投资还没有形成气候,建议中央加大对中部地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的投资力度,以便激发、带动招商引资和社会力量投资氛围的形成。
中央应协调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适当补充缺水河流的生态水量。中部地区水资源不足,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多数河流水资源匮乏。水利与环保等部门在水资源利用规划中应补充河流的生态水量,以维持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
流域水污染防治必须实施全流域统一防治。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突出经验就是全流域贯彻落实《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成立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监测、统一管理。水是流动的载体,只有实施全流域统一防治,才会收到全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整体效果。
从战略上定位:“承东启西”事半功倍
陈文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东西互动,带不动中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抓两头带中间”或“东西互动、带动中部”的思维方式或思路来考虑和研究中部发展问题。但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采取这种方法来“带动中部”地区,来处理既合作又竞争的三大经济地带之间关系,难免顾此失彼,以至把中部(也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中部)降在一个被东西“两头”“带”的从属地位,使其处于全国发展战略的边缘化状态,最后则是“带”而不动,导致了中部经济发展的边缘化。
中部五省,尤其是工农业大省湖北,伴随着沿海、沿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次又一次地拉大了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为解决宏观政策边缘化以及“非东非西”或“不是东西”的不利环境,中部五省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相继提出了“承东启西”或“东引西进”或“东引西联”的战略,直接目的是想搭乘西部大开发的列车,实质上也是对自身战略定位的一种调整。以中部拉动西部,则西部大开发事半功倍,还可以避免历史上西部大开发(如大三线建设)“飞地”式发展的某些弊端。
从政策上着手:建立促进性崛起机制
汪玉奇、高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像在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依靠国家单一的投资主体来实现而崛起了,必须通过开放的办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以外力与内力的结合进行机制的创新,加速崛起的进程。
第一,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政策倾斜。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具有重要资源垄断性的投资项目必须予以干预。第三,中央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规定,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对所倡导、所支持的产业实行倾斜。
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促进手段主要是上述三个方面。在设计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机制的时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促进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政策设计。
从机制上着力:区别对待资源型企业
马飞宇(山西省人民政府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是针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一项应急策略,更是广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形成期的资源型企业,要坚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注重技术含量,通过适度政策引导,促进其尽快进入鼎盛期。对处于鼎盛期的资源型企业,要从实现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资源开发补偿基金,用于资源型城市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发展替代产业,支持资源型企业生存发展。对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企业,国家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参照国际惯例和一般工业企业水平,对于资源衰竭地区统筹合理税赋,切实减轻相关产业的开采负担,并扶持其下游产品加工企业和替代产业的发展,以实现衰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接续产业要建立援助机制。接续产业首先要考虑资源开发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优势资源产品的产业链,延长资源开发的生命周期,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增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实力。要注重国际间、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自然过渡。
从人才上突破:通过事业吸引留住人才
孙自铎(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农村人口多,占有的生产要素少;缺乏创业精神,没有现代经营理念。调查显示:中部地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人口与要素布局失衡引起的。既然中部发展滞后与人的关系极大,由此逻辑的结论就应围绕着人这个根本寻求突破。
一是要努力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市场经济竞争力的高低与占有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等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工人生产出的具体产品上。而我国现实是,许多产品不是设计不出来,而是生产不出来高质量的产品,原因是缺乏高级技工。二是要培育企业家,要在当地生长出千千万万个创业者。通过他们把当地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也是要通过他们吸引外来的投资者。三是要用好人才,尤其是遏制人才的外流。在市场经济中人才可以也应该自由流动、自主择业择地。但中部地区人才流失过多则不利于中部的经济发展。如何引进、留住人才,经验告诉人们最好方式是通过事业引人留人。
从农业上发力:大力推行循环经济
樊万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从中部地区各省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看,该地域发展循环经济应考虑两种模式。
其一,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中部地区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
其二,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资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从体系上规划:从引资洼地到发展高地
卢庆沙(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部各城市群发展要突出、强化区域规划的协调作用,通过区域规划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同时建立起各规划对话的平台:由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等有机结合的空间综合规划体系,使各类规划有序协调,相互补充,最终给区域整体竞争力带来长远利益。
通过建立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六省高层领导就区域性重大项目建设问题和重大公共问题进行联合磋商,科学综合决策。建议强化中部地区省际、市际协作,在交通、流通方面有所作为,在产业领域进一步合作,变六省竞争发展为协调发展。
目前,各城市群正显示出强大的集聚、吸引作用,但土地紧缺正成为制约我们中部地区城市群快速崛起的第一因素,不仅延缓了中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且也为在中西部地区建立具有推广价值的城市化模式增加了难度。建议一方面坚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和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请求中央对中部城市群土地使用政策给以倾斜,区别对待,给“塌陷”的中部一个较为宽松的土地供应环境,变“塌陷”的中部为引资的洼地,重新隆起为经济发展的高地。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