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主办、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十一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日前在京揭晓,共有124项成果被审定为第十一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这124项成果的创造单位包括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各种类型。从企业规模上看,有特大型、大型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并涉及工业、建筑、交通、通讯、商贸、投资、保险等众多领域的企业。初步统计,124项成果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按全国统一制订的成果效益计算方法核算,自实施以来累计创效益约691亿元,其中2003年创效益约316亿元。
据悉,本届创新成果比上届增加了7项。其中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的《世界级大港核心能力的打造与发展》、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钢铁主业整体上市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的《集团公司非核心业务重组与一体化外包管理》等32项成果被审定为一等奖,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国有大型保险公司的海外上市》等84项成果被审定为二等奖,辽宁天龙药业有限公司的《家族企业员工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等8项成果被审定为三等奖。
据悉,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将于近期汇编出版本届成果材料,并将于明年3月召开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表彰本届成果单位且请本届创新成果的主要创造人介绍其成果,深入交流研讨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最新趋势。
相关链接
创新成果具鲜明时代性
第十一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从总体来看,内容完全符合国务院有关企业改革与管理的指示精神,反映了我国企业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具有广泛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基本代表了我国当前企业管理的主流和先进水平以及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包括:
1、以整体优化、系统整合思想为指导,做强做大主业,增强企业核心能力。
我国企业管理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由国内领先水平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转变的过程中,开始重视系统实施管理变革,提高战略的执行力和组织的控制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目标。
2、开展标杆管理,创建国际一流企业。
企业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实施标杆管理的目的就在于营造竞争优势、谋求行业领先。本届成果中一些在行业内已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通过明确产品、服务或流程方面的最佳标准,并做必要改进,以获得世界一流的竞争能力。
3、通过资本运营,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快速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结构及适应公司运营需要的公司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4、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环境保护,发展接续产业和循环经济。
一些成果创造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5、积极开展诚信和谐经营,不断提高为客户服务的水平。
诚信是企业经营的根本,企业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社会责任心。
6、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7、实施品牌管理,有效开拓市场。
通过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运营,企业能够实现低成本扩张,赢得市场并取得较高的回报。
8、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员工绩效考评和薪酬激励新方式。
本届成果中有很多以探索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一般员工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量化分配以及突出人力资本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出在三项制度改革方面的不断深化。
9、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本届成果创造企业普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个性化文化十分突出。
10、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科学手段,加强基础管理。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