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全球视野>> 正文

中国企业掀起非洲“淘金热”

企业报道  2014-01-23 10:18:27 阅读:

  “发现之旅”的官方称谓叫做“中非民间商会非洲4国考察”。浙江传化集团总裁徐冠巨是民营企业家代表之一。42岁的徐冠巨另一个身份是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工商联副主席。“作为一个企业家,我到非洲看到的是机会”,踏足于政、商两界,徐冠巨除了捕捉商机的敏锐之外,更具备了从战略纵深考虑问题的习惯。

  “非洲就像2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上。非洲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决心走中国之路,而他们的发展会给中国产品带来一个很大的机会。”

  与徐冠巨有相同想法的还有海信南非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游海。不同的是,海信集团早在1997年底就在南非建成了第一条生产线。

  此后,海信在南非的销量、销售收入和利润以年均20%到30%的速度递增。如今,南非各大家电连锁店内都有海信的产品。其中,主打产品——电视机在南非市场所占份额超过15%,家庭影院、DVD机、冰箱和微波炉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均在10%左右。

  2003年和2005年,海信在南非最大连锁店之一JD集团的年度评选中,因售后服务第一和销量第一被评为年度最佳供应商。对此,于游海说:“海信在南非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大环境,也得益于海信在南非市场始终坚定地执行品牌战略。我们将继续扩大非洲市场,推出高端产品,提升品牌档次和知名度。”

  随着大批国有企业在非洲相继设点参与援建、援助和各种类型的合资合作项目以后,越来越多的私人老板开始试水非洲市场。温州哈杉鞋业公司董事长王建平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

  2004年,王建平在尼日利亚建起了自己的哈杉鞋厂。不仅在当地创造了300多个就业机会,还联合当地几十家鞋企倡议成立了尼日利亚制鞋工业协会,并帮助当地鞋企培训人才,解决技术问题,形成了双方和谐共赢的发展格局。如今,“哈杉”已经成为西非男装鞋市场上的“第一品牌”。

  据统计,在非洲经商的中国人主要由三种成分构成:第一类是中字号的大型国企和中兴通讯、华为这样的大型企业,他们在国外主要以承接大型工程为主;第二类是一些把工厂移到非洲的制造业企业,因为税率和劳动力价格的因素,这些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成本,避开西方国家诸如配额之类的非关税壁垒;第三类是商贩,把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推销到非洲赚取其中差价。

  中国政府鼓励民企投资非洲

  像王建平这样在非洲建厂的浙商在非洲还有很多。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浙商在非洲34个国家共投资兴建了196家企业,2005年浙江省与非洲的进出口总额超过48亿美元,同比增长24%,浙企在非洲的投资额达到5570万美元。

  据浙江省发改委人士称,以往浙江民企赴境外创业较多涉足汽车零部件制造、服装、皮鞋和箱包业。如今,越来越多的浙江民资瞄上了全球丰富的矿产、森林等资源,“淘金路”越走越远。这些都与浙江省政府的鼓励政策是分不开的。

  按照浙江省《实施“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2005年开始,浙江企业赴国外进行资源开发,将享受政府“资助”,即当年累计投资在100万—500万美元的,资助人民币10万元;投资在500万—1000万美元的,资助人民币20万元;投资在1000万—3000万美元的,资助人民币30万元;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资助人民币50万元。

  不仅浙江省如此,实际上中国政府一贯鼓励有实力、有信誉,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到非洲投资设厂,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共有超过800家企业在非洲投资,除了100家左右的大中企业外,小企业占到大多数,其中民营企业占了很大比例。中国和非洲的双边贸易额从1995年的50亿美元增加到了2005年近400亿美元,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也达到了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在非洲新设立企业98家,直接投资额为2.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额达到1.48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额累计达11.8亿美元,投资项目分布在49个非洲国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

  “中非经贸正在以每年平均35%的速度增长,中国和其他各大洲,包括欧盟、美国、亚洲、拉美从来都没有这样的速度。”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透露,商务部将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保险公司等相关单位加紧制定对非投资的积极政策和扶植措施。

  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期间,一个重头戏就是中非企业家大会。据悉,有1500名中非企业家参加,还有11个中非合作项目在北京签署。来自中非双方的企业家就如何拓宽合作领域进行探讨,还通过这个平台结识到新的合作伙伴。会上还透露,在非洲设立境外经济贸易区、建立中非发展基金等具体措施,鼓励中国企业去非洲投资。

  非洲:“中国制造”的理想市场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室最近完成的一份官方报告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报告称,非洲市场是“中国制造”的理想市场。

  报告的起草者之一、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室首席专家史永翔说,非洲的商机来自于中国与非洲经济的高度互补,即在资源、工业、贸易、市场上的高度互补。同时他还建议去非洲的中国企业应尽量选择中国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如纺织品、服装、家电、手机、集成电路、IT产业和农业等。对国内沿海地区的企业来说,如通过海产养殖业、轻纺加工业等优势产业和商贸物流业转战非洲,则发展更为看好。此外,在非洲投资加工项目比较受欢迎,可行性也较强。

  机会确实是俯拾即是的,这一点从徐冠巨对非洲的考察中得到了证实。“我们去的东非4国经济落后,大概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城郊尚存大量的土制建筑,缺乏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没有工业体系,水利设施也不完整。但这些国家幅员辽阔,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2000万到3000万人口,有着相当好的旅游和矿产资源,消费品价格高,基本处于经济原生态之中”。

  徐冠巨还观察到,1吨在国内只卖两三百元钱的水泥,在坦桑尼亚却可以卖到130美元,而在莫桑比克就更高了,可以达到160美元。而且,“非洲很多资源性产品正是中国奇缺的,完全可以形成互补。但关键在于怎么把这条路走稳、走好”。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投资非洲依然存在不少困难。江西经建的熊业钊说,非洲许多地方目前的发展条件依然停留在我们国家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对于他们这些工程承包人员来说,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与当地人员沟通不畅。

  作为一个老非洲业务员,熊业钊也机敏地看到了商机:“对于中国来说,非洲的技术条件落后中也隐含着巨大的商机,通过援建工程,可以将中国的技术设备大量出口非洲。另外,对于多数中国公司来说,目前的技术、管理水平要在欧美等发达地区进行竞争非常困难,但非洲更适合中国公司的条件。”

  投资非洲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未来5到8年将有可能是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黄金时期”。随着中非交流的不断深入,投资非洲成为中国企业的热门话题。哪些领域可能蕴藏“金矿”?投资非洲的风险如何防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副主任姚桂梅在谈到企业投资非洲应该注意的挑战时强调,“中国政府是鼓励非国有企业投资非洲的,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做好‘攻略准备’,认清投资非洲的利与弊。”

  姚桂梅说,近20年来,非洲的政治环境正逐渐趋于好转,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非洲国家认识到政治局势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开始努力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宁,为吸引外资创造有利的条件。但非洲政局依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部族、种族、地区等矛盾依然存在。另外非洲虽已获得独立,但他们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还受殖民主义统治遗留恶果的影响。

  姚桂梅认为,在经济建设方面,非洲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是世界最贫穷的大陆,社会问题依然突出,如犯罪率居高不下;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泛滥,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政府办事效率低,腐败问题严重。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海关管理比较混乱,官商勾结严重,报关公司和海关官员勾结共同敲诈现象经常发生。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非洲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对其它国家商品进入该地区设置了很高的技术壁垒。这些挑战企业在投资之前一定要考虑,要向专业的投资机构或是当地的大使馆咨询,他们都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并且对当地的经济状况比较了解。

  中国政府的种种努力对中国企业将带来利好。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将在非洲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为了规避风险和提高效率,中国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规划和信息研究能力,这是介入非洲必须完成的功课。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