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和国家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这既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性任务和目标,又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项紧迫工作。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达到9.1%,呈现出多年所期盼的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势态。但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尽管我们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既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又加大了投入品价格上扬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带来了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整个经济运行已经绷得过紧。现在每增加1元GDP,需要投资高达5元,而在“六五”、“七五”时期,只需要2元。我国一季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9.7%,煤油电等再度紧张,不转变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要说难以维持9.1%的增长速度,即使保持7%的速度也有相当的难度,处理不好甚至会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
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经济今后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资源短缺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加剧。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增长,就必须重视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任重道远。我国总体上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一半,除煤炭和少数有色金属外,矿产资源的富集度也比较低,比如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2%,而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2.3%。
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德国的六分之一。
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作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地修正。这是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福祉的艰巨任务。
——“节约”的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人人都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力。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大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国情,不断增强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循环经济是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经济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一种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近年来,循环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传统经济运行方式遵循一种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放式线性经济。这种经济运行方式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基于两个前提。一是自然资源必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廉价;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永远不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不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显然,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上个世纪中叶以后,这两个前提已逐渐不再成立。自然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和瓶颈制约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这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正日渐难以为继。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共识,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它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梦想成为可能。相对于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循环经济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这是循环经济标志性的特征。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制造商(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可以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在生活中,人们把一种物品扔掉之前,应该想一想在家中或单位里再利用它的可能性。
再循环原则,就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资源化能够减轻垃圾添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
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弃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最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就可以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然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
——我国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应放在减量化。这是由我国国情和综合国力水平决定的。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和德国,都把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废物的管理利用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发展仍然是我国的第一要务。正如小平同志所说,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靠发展。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还是要发展,重点抓好资源的减量化工作。减量化不是单纯地减少对资源、能源的利用,其实质在于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意味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使资源、能源消耗量的增幅呈下降趋势。同时,要综合运用这四个原则,使循环经济发展达到最优化。
目前,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企业层次污染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都有很多很好的成功案例。一些国家也纷纷通过立法的手段大力推行循环经济。近几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迅速,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循环经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一批像鲁北化工和贵糖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
三、以循环经济为抓手,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把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金钥匙。
——全面开展减物质化活动,提高资源生产率。这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运用。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生产率,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的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促进生产者实现从推销产品到推销服务的转变,从强化物质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是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重要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常识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对生活耐用品如衣服、旧家电、家具等自己不用了可以送给别人使用,不要随意丢弃。这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世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之上的环境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