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山西,人们就会联想到“晋商”,回想到那一个驼铃马队的年代,尽管那悠扬的驼铃已经变得那样悠远,但毕竟是山西人曾经有过的辉煌。先辈们执著、倔犟、睿智和不乏幽默的天性,也刻进了山西人的骨子里。
历史是一条长河,有时激流澎湃,有时静得让人无奈。在经历过战争的烽火之后,进入计划经济的年代,山西人的这种商情渐渐消沉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随着近年来浙商、潮商等的后来居上,人们开始寻根,这才寻回到那个曾经有过的“晋商时代”。山西人也再一次走入人们的视野。
山西,素以煤炭储量丰富而闻名于世。而在“晋商时代”,中国还处在农业经济时期,这种优势还不是很明显。所以,山西人的先辈们能够走出那狭隘的地域,并最终创造了一个属于山西人的辉煌时代。进入工业经济时期,尤其是到了能源紧缺的今天,山西人也更精明地意识到自己守着脚底下的“聚宝盆”,所以,今天山西人的成功大都与煤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牵连。地域的优势,也相应地成了今天山西人的一种羁绊。然而,李万却不同,尽管他也与煤有着不解的情缘,但他却在努力挣脱这种羁绊。所以,在李万的身上,我们可以发掘出“晋商时代”山西人的那种商情。
炭担子挑出的梦想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们更多地愿意将苏轼的这句词形容于爱情,但是,此事古难全,历史如此,人也如此,也许它更说明了大自然千古不变的一条法则。
李万出生在山西省平鲁县安太堡村,这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县,地处大宁煤田的北中部,煤炭开采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美合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等一批大型企业的建设,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1989年,平鲁成为朔州市的一个市区。在李万幼年的记忆中,煤炭对于平鲁县的农村人家来说,是比金子都宝贵的。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严格限制农村开采办矿,守着脚下的“聚宝盆”,却不敢做烧炭的梦。在一个严寒冬日,李万不忍心老母亲挨冻,就大着胆子到邻近的国营二铺煤矿企图挑一担子煤炭供老母亲取暖。不料,煤矿值守人员竟如同饿虎一般扑上来,不容分说将他的箩筐扔出去很远,并被奚落一番。李万愤愤地拣回自己的箩筐,望煤兴叹,并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我李万也要开一个煤矿,当个矿长!
然而,在工农之间那一条不可逾越的沟壑,却始终阻挡着李万。煤,还只是炭担子上的一种梦想……
改革开放如同春潮涌动,首先激荡着我国的南海岸。李万心潮澎湃,创业的念头犹如干柴遇火一般熊熊燃烧起来。他只身南下,独闯海南,沐浴海南岛上清新的晨风。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岁月、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年代,李万这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年轻人,在这片蔚蓝色的天空下,尽情呼吸着微微咸腥的海风,也汲取着一个时代所蕴含着的精神营养。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椰林和大海,李万的心胸豁然开朗。他最早涉足于房地产开发业,领略着经济发展与建设高速度所产生的眩晕感。
然而,时事无常,在经历过几年炽热之后,海南,这个曾经千军万马趋之若鹜的地方,既是成功者的发迹地,也成为了多少人的伤心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海南的创业生涯,无疑对李万今后的创业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年多之后,李万又重新回到了他的故乡。
事过境已迁,春风挡不住。1995年,故乡平鲁也到处荡漾着改革的强劲东风,以前的工农天堑已经被填平,传统的桎梏已经被打碎,人们站在了同一条地平线上。20多年过去了,在李万的心中却怎么也挥不去童年时的记忆,那时在炭担上酿造的梦想,此时却变成了可能。一个偶然的机遇像一缕曙光出现在李万的眼前:他曾经为一担子炭而忍受过羞辱的二铺煤矿,因为经营不善处在了濒临倒闭的境地,并急于向社会寻求承包经营者。于是,李万便圆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果真当上了平鲁最大的国营煤矿——二铺煤矿的矿长。
释放能量
常言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李万的身后没有退路可走,退缩,对于这位倔强的平鲁汉子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在激情与困惑的双重心境中,李万选择了挑战,这既是对命运的一次挑战,也是一种对梦想的追求。
李万当上了二铺煤矿矿长的消息,迅速在平鲁这个不大的小县里传开了,在百姓的眼里,李万成为了当地的风光人物,也成为了农村人的一种骄傲。然而,在这风光之下所隐藏着的酸楚别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体会的,甚至连李万本人也惊出一身冷汗。
二铺煤矿是朔州建矿最早的地方国有煤矿,李万当时所承包的是二铺矿的一坑口,距今已经有着50多年的开采历史。名曰承包,其实是李万个人出资买断经营,等接手后清算财务时,李万发现财务上有一个巨大的黑洞——他接手的不仅仅是二铺煤矿一坑口的经营权,更有一笔巨大的债务负担。
黑黝黝的巷道一下子变得犹如一张血盆大口,好像随时都会将他吞进去。他当时的心情就像是孙悟空掉进了盘丝洞。然而,童年时肩膀上的炭担子,如今变成了一个坑口几百号人的希望,他感觉到它的分量,犹如挑担上坡,再累也得咬着牙根爬上去,容不得你停下来。
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便一头扎进坑下,头顶一盏矿灯,走遍每一条大巷和撑子面。在以后的多少日日夜夜里,李矿长头顶上的矿灯成为二铺矿井下的一盏长明灯。
二铺煤矿一坑口是1953年从私人小煤窑接管过来的,由于基础差、开采历史长,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再加之生产设备老化、生产环节多、运输战线长,安全生产管理难度极大。特别是受传统管理体制的约束以及当时煤炭市场的严重疲软,企业连年亏损,职工工资拖欠严重,导致人心涣散、管理混乱,对一坑口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生产已经处于严重被动的极度困境之地。
常言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李万的身后没有退路可走,退缩,对于这位倔强的平鲁汉子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在激情与困惑的双重心境中,李万选择了挑战,这既是对命运的一次挑战,也是一种对梦想的追求。
他通过深入现场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核对图纸,通过虚心请教老工人和老干部,通过广泛征求合理化建议,李万很快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找到了一坑口的症结所在——即人心的向背是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所在。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为了顺人心、聚人气,李万的第一脚便踢掉了“大锅饭”,在坑口内部推行“全方位目标成本管理和吨煤工效挂钩”的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并结合坑口现状,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工作,通过加强技术革新改造、深化安全监督检查、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培训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并将狠抓制度的落实作为工作的第一思路,严格考核,奖惩兑现,使工人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李万的成功实践也再一次向平鲁人验证了这条规律。通过大胆改革和制度创新,工人们的生产热情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如同山间水库打开了闸门,飞流直下,迸发出绚丽的创业之花。
经过几个月的整顿,一坑口迅速扭转了被动的局面,生产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
不用挥鞭自奋蹄。作为有创大业心理准备的李万,时时在自己的头顶悬挂着一束理想之光,并夸父逐日般地追赶着发射光明的太阳。熟悉李万的人都感受到他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激情,并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他属于那种学习型、创新型、超前型的人才,他的思维处处充满着与时俱进的活力。在初步扭转被动局面的情况下,李万并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小富而安,而是将目光投入更加长远的企业发展的未来。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如果不打破这个瓶颈,企业的规模效能就无法得到提升,更谈不上长远发展。他经过慎重思考和大量的分析研究,针对传统生产中的通风、运输、提升等制约安全生产的“卡脖子”系统工程,不惜加大投资力度,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生产运输提升系统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揭开了这个老坑口技术改造的序幕。
通过实施对生产提运系统的彻底技术改造,采用了大倾角强力皮带输送机,替代了该矿沿用了40多年的“骡拉机运”的半机械化的落后生产方式,不仅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减少了许多复杂的生产环节,为生产提供了更强的安全保障,同时也减少了辅助生产人员的开支。通过技术改造,每月节约辅助生产开支10多万元,生产效率比改造前提高了50%,最高日产量突破了3000吨大关,坑口单产创历史最好水平。从此,该坑口一举扭转了亏损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坑口技术改造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在朔州市煤炭企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推动了全市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
“黄土地”上的耕耘者
己身正,不令则行。这是李万信守的一条格言。10多年来,李万事事、处处严格律己,率先垂范,成为平鲁这片红土地的掘进者。
李万的成功,在平鲁开创农民出身的企业家进入国营煤矿的先河,也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从李万的身上,我们读懂了平鲁性格,这就是有些倔犟显见的执着,幽默中透着睿智,豁达中不改质朴的本色。
在平鲁,李万是一位传奇人物,也在民间流传着一些逸闻趣事。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平鲁小县,却极其重视对自己文化的挖掘,平鲁文化如同深埋在地下的煤炭一般,在厚重的沉积中演化成一座文化宝藏。而发生在李万身上的故事也成为了平鲁典故中的主人公。
青山常在,绿水环绕。20多年前,李万挑炭的故事至今对平鲁人来说还是晃如昨日般记忆犹新。20年后的今天,李万果真当上了二铺煤矿的矿长,而那个曾经将李万箩筐扔出去的值守人员却早已离职,巧合的是,这位老矿工因家庭无人照顾,自己也挑着箩筐来到煤矿企图挑一担子炭回家,遭到了值守人员同样的“待遇”。在一片吵杂之声中,惊动了李万,他问清事情的原由,便叫过来值守人员作了番吩咐,并掏出钱来给那位曾经羞辱过他的老矿工买下一担炭,并贴着老矿工的耳边说:“啥也别说!”
这就是李万,这就是平鲁人,那一隆隆高高的山脉就是他们的脊梁,那一条条深深的沟壑就是他们的胸怀。
己身正,不令则行。这是李万信守的一条格言。10多年来,李万事事、处处严格律己,率先垂范,成为平鲁这片红土地的掘进者。
2003年的一把火,至今还燃烧在矿工们的心中,然而,燃烧的不是火,而是火一样的情。
这是发生在509采空区的一次火灾事故,情况万分危急!身为矿长的李万在得到报告后,不顾个人的安危,带领职工冲在了抢险第一线。在灾情现场,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及时制定抢险措施,在经过24小时的紧张战斗后,终于驯服了狂嚣的火龙,火区得到了安全封闭。由于组织措施得力,这次火灾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停产损失,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周边的人们这样评价他们的李矿长:在他的身上总是感受到一股激情,催人奋进。他总是以自己过人的胆识鼓舞着你,以优秀的形象影响着你,以朴实的工作带动着你,以良好的素质教育着你,在平凡中感受着他炽热的创业激情。在李万的带动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扎实、敢打硬仗的干部职工,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一步步成长起来,战线也一步步拉长,从地下走到地上,从平鲁小县走向朔州,走向京城,演绎出更加精彩的创业故事……
企业内部的一次“核裂变”
不审天下事,难应天下物。李万也绝非神仙。李万最显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勤”字:勤学、勤思、勤于创新与实践。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平鲁山村人,李万是何以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他究竟靠什么使这个濒临倒闭的老坑口旧貌换新颜的呢?
不审天下事,难应天下物。李万也绝非神仙。李万最显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勤”字:勤学、勤思、勤于创新与实践。
李万在担任二铺煤矿一坑口领导期间,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勤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十几年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步完善,追求卓越,从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了“以安全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科学管理为追求,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李万在抓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特点可以用“全、细、严、实、新”五个字来概括:“全”就是制度订的全,对安全生产中的每个细小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章程,并随着实践及时修订和完善。在李万上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结合煤矿实践和具体岗位工种,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达120多项,并全部挂牌公示,做到了工作办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细”就是标准订的细,不仅有制度,而且有检查、考核、评比、奖惩等相应的工作标准,并且涵盖了整个工作的方方面面,可谓是滴水不漏;“严”就是严格检查、严格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严格划分责任;“实”就是狠抓制度任务的落实;“新”就是创新管理机制,与时俱进,制订新措施,建立新标准,实现新业绩。围绕着实现煤矿科学规范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内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了由靠人管理、习惯管理向制度管理的转变,正是这种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引发了企业内在精神的转变。
李万的“点金术”就是点石成金的人才术。从海南的椰林海风到平鲁地下深处,成功者一条规律就是人才战略。李万也同样清醒地认识到,人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李万着力建立和完善一套“选人、用人、育人机制”,推行的是一整套“人本战略”,从而营造出激励人、凝聚人、温暖人的企业内部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便可窥豹一斑。
一是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从煤矿的生产人员到管理干部,李万实施的是末位淘汰制,定期对生产管理人员进行指标任务考核,对处于末位的不称职人员分别给予教育、警示、转岗或待岗处理。活机制添活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换来的是企业管理观念的脱胎换骨。几年来,先后有20多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技术骨干走上领导岗位,使企业始终充满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活力。
二是推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了以定人、定岗、定管理区域范围和包安全、包任务、包消耗、包工程质量、包设备完好为内容的“三定、五包”工作目标责任制,通过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兑现,彻底解决了人们依附情绪,换来的是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效益工资制,全方位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和吨煤工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四是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的文明班组劳动竞赛活动,通过评选“安全标兵”、“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活动,用典型引路,从而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比能力的积极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万在用人方面的“点金术”,可以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企业内部产生了强烈的核聚变效应,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最活跃的人所产生的能量。
万通皆有活水源
思想就像人的一双翅膀,没有思想的人就像是折掉了双翼,即使再富有也飞不过自己的屋檐。
煤矿人习惯将那些靠煤发迹的人称为“窑主”,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因为在他们与企业家之间横着一条无形的分水岭,这就是思想境界,虽然无形,却令许多人难以逾越。说到底:一通则万通。
思想就像人的一双翅膀,没有思想的人就像是折掉了双翼,即使再富有也飞不过自己的屋檐。
煤矿人习惯将那些靠煤发迹的人称为“窑主”,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因为在他们与企业家之间横着一条无形的分水岭,这就是思想境界,虽然无形,却令许多人难以逾越。说到底:一通则万通。
李万成功了。财富可以作为一个人进取路上的游乐场,也可以是人生励志的一个起点。李万选择了新的挑战,并在新一轮的挑战中,实现了追逐梦想向追求理想的人生升华。
李万又开始了新探索的艰难跋涉。然而,对于经受过太多苦难历练过的李万早已经作好了心理准备,那一些羞辱、以至于失败所笼罩在心头的耻辱,那一些曾经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以至于经历过的生与死的考验,都仿佛已经变成昨日的星辰。
十几年后的今天,李万已经实现了企业的主导产业原煤生产的安全监控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力提高了原煤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原煤100万吨的目标,并且摆脱了资源枯竭的困惑,煤矿井田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批准地质储量1.5亿吨。由初期的一个坑口,发展到现辖三个煤矿、一个铁矿,并产业链延伸到房地产开发、酒店、典当、物流等多种产业,实现了多元化经营发展的战略,并跳出了地域局限,甚至将发展的触角延伸到北京市场。
2003年,李万领导的企业再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组建了万通源集团公司。2004年集团公司实现产值2.2亿元,拥有固定资产达到了2.5亿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万,这位平鲁红土地上的耕耘者,终于迎来了千树万树“李”花开的繁荣与风光。在他十多年的创业历程中,也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与光环。他多次被省、市、区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改革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他的创业地——二铺煤矿一坑口在他的领导下,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摘取了至高无上的桂冠。2005年,捷报再传:李万,这位普通农家出生的平鲁人依靠自己十多年的辛勤耕耘,挑着自己的梦想,登上了中国劳动者的最高圣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然而,面对荣誉与光环,李万却以十分平和的心态看待,他说,一切的荣誉和成功永远只属于昨天。明天会是什么?他肩膀又挑着什么样的梦想呢?
在我们下榻的万通源大酒店,感受到了李万的睿智与商情。这是一所占地面积为9176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集餐饮、住宿、桑拿、娱乐、健身、游泳于一体的三星级涉外酒店,欧式风格的外型设计,成为朔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内部高档豪华、新颖别致的装饰以及功能先进齐全的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无不显见出缔造者的超前思维。富丽堂皇的客房套间以及餐饮大厅和包厢,还有那风情万种的桑拿浴、芬兰浴、冲浪浴等,名目繁多,可谓是展示了国际浴种之萃。在一曲轻歌曼舞中,在游泳馆的畅游中,都感受到朔州由此而平添了许多的魅力,仿佛一颗明珠镶嵌在鳞次栉比的朔州城中。
然而,李万为我们勾画的万通源集团的明天,也一样令人陶醉,一样的迷人。万通源集团确立了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向煤炭深加工转移,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形成以煤气、苯等为主导产品的煤化工新的产业优势。更令人鼓舞的是,这些项目已经不再是一种理想,而且已经开始实施,在未来2至3年就可望建成投产,届时,李万的目标是集团年创产值达到20亿元的目标,朔州将会出现一个现代化的新兴的大型企业集团!
对李万来说,明天,永远是追逐的太阳,只要太阳还会从东方升起,他就不会停下追逐的脚步,因为在他的眼前将又是一个全新的蔚蓝天空,等待着他更高、更快地飞翔……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